卷十一·先進第十一(3 / 3)

[疏]“季子”至“從也”。○正義曰:此章明為臣事君之道。“季子然問:

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者,季子然,季氏之子弟也。自多得臣此二子,故問於

夫子曰:“仲由、冉求才能為政,可以謂之大臣與?”疑而未定,故雲“與”也。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者,此孔子抑其自多也。曾,則也。

吾以子為問異事耳,則此二人之問,安足多大乎?言所問小也。“所謂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者,此孔子更為子然陳說大臣之體也。言所可謂之大臣者,

以正道事君,君若不用已道,則當退止也。“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者,既

陳大臣之體,乃言二子非大臣也。具,備也。今二子臣於季氏,季氏不道而不能

匡救,又不退止,唯可謂備臣數而已,不可謂之大臣也。“曰:然則從之者與”

者,子然既聞孔子言二子非大臣,故又問曰:然則二子為臣,皆當從君所欲邪?

“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者,孔子更為說二子之行,言二子雖從其主,若

其主弑父與君,為此大逆,亦不與也。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包曰:“子羔學未熟習,而

使為政,所以為賊害。”)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

學?”(孔曰:“言治民事神,於是而習之,亦學也。”)子曰:“是故惡夫佞

者。”(孔曰:“疾其以口給應,遂已非而不知窮。”)

[疏]“子路”至“佞者”。○正義曰:此章勉人學也。“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者,子路臣季氏,故任舉子羔,使為季氏費邑宰也。“子曰:賊夫人之子”者,

賊,害也。夫人之子,指子羔也。孔子之意以為,子羔學未熟習,而使為政,必

累其身,所以為賊害也。“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者,子路辯答孔子,言費邑有人民焉而治之,有社稷之神焉而事之,治民事神,

於是而習之,是亦學也。何必須讀書然後乃謂為學也。“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言人所以憎惡夫佞者,為口才捷給,文過飾非故也。今子路以口給應,遂已非

而不知窮已,是故致人惡夫佞者也。

子路、曾皙、(孔曰:“皙,曾參父,名點。”)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居則曰:‘不吾知也。’(孔曰:“女常居雲人不知己。”)如或知爾,則何以

哉?”(孔曰:“如有用女者,則何以為治。”)子路率爾而對,(率爾,先三

人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包曰:

“攝,迫也。迫於大國之間。”)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義方。)夫子哂之。(馬曰:“哂,笑。”)“求,爾何如?”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性謙退,言欲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裏小國治之而

已。)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孔曰:“求

自雲能足民而已。謂衣食足也。若禮樂之化,當以待君子。謙也。”)“赤,爾

何如?”對曰:“非曰能之,原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原為小相焉。”

(鄭曰:“我非自言能,原學為之。宗廟之事,謂祭祀也。諸侯時見曰會。殷ぽ

曰同。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之服。小相,謂相君之禮。”)

“點,爾何如?”鼓瑟希,(孔曰:“思所以對,故音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孔曰:“置瑟起對。撰,具也,為政之具。鏗者,

投瑟之聲。”)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孔曰:“各言己誌,於義

無傷。”)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

舞雩,詠而歸。”(包曰:“莫春者,季春三月也。春服既成,衣單袷之時。我

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風涼於舞雩之下,歌詠先王之道,

而歸夫子之門。”)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周曰:“善點獨知時。”)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

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包

曰:“為國以禮,禮貴讓,子路言不讓,故笑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

諸侯而何?(孔曰:“明皆諸侯之事,與子路同,徒笑子路不讓。”)赤也為之

小,孰能為之大?”(孔曰:“赤謙言小相耳,誰能為大相?”)

[疏]“子路”至篇末。○正義曰:此章孔子乘間四弟子侍坐,因使各言其誌,

以觀其器能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者,時孔子坐,四子侍側,

亦皆坐也。“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者,孔子將發問,先以此言誘

掖之也。言女等侍吾,以吾年長於女,謙而少言,故雲一日。今我問女,女等毋

以吾長而憚難其對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者,此問辭

也。言女常居則雲已有才能,人不我知。設如有人知女,將欲用之,則女將何以

為治?“子路率爾而對”者,子路性剛,故率爾先三人而對也。“千乘之國,攝

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者,此子路所誌也。千乘之國,公侯之六國也。攝,迫也。不熟為饑,

蔬不熟為饉。方,義方也。言若有公侯之國,迫於大國之間,又加之以師旅侵伐,

複因之以饑饉民困,而由也治之,比至三年以來,可使其民有勇敢且知義方也。

“夫子哂之”者,哂,笑也。夫子笑之也。“求,爾何如”者,子路既對,三子

無言,故孔子複曆問之。冉求,爾誌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

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者,此冉求之誌也。俟,待

也。求性謙退,言欲得方六七十如五十裏小國治之而已。求也治此小國,比及三

年以來,使足民衣食。若禮樂之化,當以待君子。此謙辭也。“赤,爾何如”者,

又問公西華也。“對曰,非曰能之,原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原為

小相焉”者,此赤也之誌也。曰,言也。我非自言能之,原學為焉。宗廟祭祀之

事,如有諸侯會同,及諸侯衣玄端,冠章甫,日視朝之時,已原為其小相君之禮

焉。“點,爾何如”者,又問曾皙也。“鼓瑟希”者,時曾皙方鼓瑟,承師之問,

思所以對,故音希也。“鏗爾,舍瑟而作”者,作,起也。舍,置也。鏗,投瑟

聲也。思得其對,故置瑟起對,投置其瑟而聲鏗然也。“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者,撰,具也。未敢言其誌,先對此辭,言已之所誌,異乎三子者所陳為政之具

也。“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者,孔子見曾皙持謙,難其對,故以此言

誘之曰,於義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欲令任其所誌而言也。“曰:莫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者,此曾點所

誌也。莫春,季春也。春服既成,衣單袷之時也。我欲得與二十以上冠者五六人,

十九以下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風涼於舞雩之下,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

子之門也。“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者,喟然,歎之貌。夫子聞其樂道,故

喟然而歎曰:吾與點之誌。善其獨知時,而不求為政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者,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子先出,曾皙後,猶侍坐於夫子也。“曾皙曰:夫三

子者之言何如”者,曾皙在後,問於夫子曰:“夫三子者各言其誌,其言是非

何如也?”“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者,言三子亦各言其所誌而已,無他別

是非也。“曰:夫子何哂由也”者,曾皙又問夫子曰:既三子各言其誌,何獨笑

仲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者,此夫子為說哂之意,言為

國以禮,禮貴謙讓,子路言不讓,故笑之也。“唯求也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者,此夫子

又言不哂其子路欲為諸侯之事,故舉三子所言,明皆諸侯之事,與子路同,其言

讓,故不笑之,徒笑其子路不讓耳。“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者,此夫子又

言,公西華之才堪為大相,今赤謙言小相耳。若赤也為之小相,更誰能為大相?

○注“孔曰:皙,曾參父,名點”。○正義曰:《史記·弟子傳》曰:“曾╀

(音點),字皙”是也。○注“方,義方”。○正義曰:義,宜也。方,道也。

言能教之使知合宜之道也。《左傳》曰:“愛子教之以義方。”○注“鄭曰”至

“之禮”。○正義曰:雲“宗廟之事,謂祭祀也”者,謂礻龠、祠、、嚐及追

享、朝享、、之類皆是也。雲“諸侯時見曰會。殷ぽ曰同”者,《周禮·春

官·大宗伯職》文,但彼作殷見,此作殷ぽ,ぽ則見也。鄭玄注雲:“此禮以諸

侯見王為文。”時見者,言無常期。諸侯有不順服者,王將有征討之事。則既朝

覲,王為壇於國外,合諸侯南命事焉。《春秋傳》曰“有事而會,不協而盟”是

也。殷猶眾也。十二歲,王始不巡守,則六服盡朝。朝禮既畢,王亦為壇,合諸

侯以命政焉。所命之政,如王巡守殷見,四方四時分來,終歲則遍,是也。雲

“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之服”者,其衣正幅染之玄色,故

曰玄端。案《王製》雲:“周人玄衣而養老。”注雲:“玄衣,素裳。”天子之

燕服,為諸侯朝服。彼雲玄衣,則此玄端也。若以素為裳,即是朝服。此朝服素

裳皆得謂之玄端,故此注雲“端,玄端”,諸侯朝服。若上士以玄為裳,中士以

黃為裳,下士以雜色為裳,天子、諸侯以朱為裳,則皆謂之玄端,不得名為朝服

也。雲“小相,謂相君之禮”者,案《周禮·秋官·司儀職》雲:“掌九儀之賓

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注雲:“出接賓曰擯,入禮曰相。”

又曰:“凡諸公相為賓。及將幣交擯,三辭,車逆拜辱,賓車進答拜,三揖三讓,

每門止一相。”注曰:“相為主君擯者及賓之介也。謂之相者,於外傳辭耳,入

門當以禮詔侑也。介紹而傳命者,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也。每門上一相,

彌相親也。”是相謂相君之禮也。《聘禮》雲:“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

紹擯。”《玉藻》曰:“君入門,介拂,大夫中棖與之間,上介拂棖。”則

卿為上介,大夫為次介,士為末介也。此雲原為小相者,謙,不敢為上擯上介之

卿,原為承擯紹擯次介末介之大夫士耳。○注“包曰”至“之門”。○正義曰:

雲“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者,意在取其朋友十餘人耳。雲:“浴於

沂水之上,風涼於舞雩之下”者,杜預雲“魯城南自有沂水”,此是也。夫沂水

出蓋縣,南至下邳入泗。雩者,祈雨之祭名。《左傳》曰“龍見而雩”是也。鄭

玄曰:“雩者,籲也,籲嗟而請雨也。”杜預曰:“雩之言遠也,遠為百祈膏

雨也。使童男女舞之。”《春官·女巫職》曰:“旱則舞雩。”因謂其處為

舞雩。舞雩之處有壇單樹木,可以休息,故雲“風涼於舞雩之下”也。○注

“周曰:善點獨知時”。○正義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

不用。三子不能相時,誌在為政。唯曾皙獨能知時,誌在澡身浴德,詠懷樂道,

故夫子與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