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顏淵第十二
[疏]正義曰: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
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複禮為仁。(馬曰:“克已約身。”孔曰:“複,
反也。身能反禮則為仁矣。”)一日克已複禮,天下歸仁焉。(馬曰:“一日猶
見歸,況終身乎。”)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
也。”)顏淵曰:“請問其目。”(包曰:“知其必有條目,故請問之。”)子
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鄭曰:“此四者,克已
複禮之目。”)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王曰:“敬事此語,必
行之。”)
[疏]“顏淵”至“語矣”。○正義曰:此並下三章,皆明仁也。“子曰:克
已複禮為仁”者,克,約也。已,身也。複,反也。言能約身反禮則為仁矣。
“一日克已複禮,天下歸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複禮,則天下皆歸此
仁德之君也。一日猶見歸,況終身行仁乎。“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者,言行
善由已,豈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顏淵曰:請問其目”者,淵意知其為仁
必有條目,故請問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者,
此四者,克已複禮之目也。《曲禮》曰“視瞻毋回”、“立視五”、“式視馬
尾”之類,是禮也。非此則勿視。《曲禮》雲:“毋側聽”,側聽則非禮也。言
無非禮,則口無擇言也。動無非禮,則身無擇行也。四者皆所以為仁。“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者,此顏淵預謝師言也,言回雖不敏達,請敬事此語,
必行之也。○注“馬曰:克已約身”。○正義曰:此注“克”訓為“約”。劉炫
雲:“克訓勝也,已謂身也。身有嗜欲,當以禮義齊之。嗜欲與禮義戰,使禮義
勝其嗜欲,身得歸複於禮,如是乃為仁也。複,反也。言情為嗜欲所逼,已離禮,
而更歸複之。今刊定雲:克訓勝也,己謂身也,謂能勝去嗜欲,反複於禮也。”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孔曰:“為仁之道,
莫尚乎敬。”)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包曰:“在邦
為諸侯,在家為卿大夫。”)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疏]“仲弓問仁”至“語矣”。○正義曰:此章明仁在敬恕也。“子曰:出
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者,此言為仁之道,莫尚乎敬也。大賓,公侯之賓
也。大祭,郊之屬也。人之出門,失在倨傲,故戒之出門如見公侯之賓。使民
失於驕易,故戒之如承奉郊之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此言仁者必恕
也。已所不欲,無施之於人,以他人亦不欲也。“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者,言
既敬且恕,若在邦為諸侯必無人怨,在家為卿大夫亦無怨也。“仲弓曰:雍雖不
敏,請事斯語矣”者,亦承謝之語也。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訁刃。”(孔曰:“訁刃,難也。牛,
宋人,弟子司馬犁。”)曰:“其言也訁刃,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
言之得無訁刃乎?”(子曰:“行仁難,言仁亦不得不難。”)
[疏]“司馬牛問仁”至“訁刃乎”。○正義曰:此章言仁之難也。“子曰:
仁者,其言也訁刃”者,訁刃,難也。言仁道至大,非但行之難也,其言之亦難。
“曰:其言也訁刃,斯謂之仁已乎”者,牛意嫌孔子所言未盡其理,故複問曰:
“隻此其言也訁刃,便謂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訁刃乎”者,此
孔子又為牛說言訁刃之意,行仁既難,言仁亦不得不難。○注“孔子”曰至“馬
犁”。○正義曰:《史記·弟子傳》雲:“司馬耕字子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
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訁刃。’”是也。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孔曰:“牛兄桓將為亂,牛
自宋來學,常憂懼,故孔子解之。”)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
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包曰:“疚,病也。自省無罪惡,無可憂懼。”)
[疏]“司馬”至“何懼”。○正義曰:此章明君子也。“司馬牛問君子”者,
問於孔子言君子之行何如也。“子曰:君子不憂不懼”者,言君子之人,不憂愁,
不恐懼。時牛兄桓將為亂,牛自宋來學,常憂懼,故孔子解之也。“曰:不憂
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者,亦意少其言,故複問之。“子曰:內省不疚,夫何
憂何懼”者,此孔子更為牛說不憂懼之理。疚,病也。自省無罪惡,則無可憂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鄭曰:“牛兄桓行惡,死亡無
日,我為無兄弟。”)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
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包曰:“君
子疏惡而友賢,九州之人皆可以禮親。”)
[疏]“司馬”至“弟也”。○正義曰:此章言人當任命友賢也。“司馬牛憂
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者,亡,無也。牛兄桓行惡,死亡無日,故牛常憂
而告人曰:“他人皆有兄弟,若桓死亡之後,我為獨無兄弟也。”“子夏曰:
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
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者,子夏見牛憂無兄弟,以此言解之也。商,子夏
名,謙,故雲商聞之矣,示非妄謬也。言人死生短長,各有所稟之命,財富位貴
則在天之所予,君子但當敬慎而無過失,與人結交恭謹而有禮。能此疏惡而友賢,
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海之內,九州之人,皆可以禮親之為兄弟也。君
子何須憂患於無兄弟也。○注“鄭曰”至“兄弟”。○正義曰:雲“牛兄桓行
惡,死亡無日”者,案哀十四年《左傳》雲:“宋桓之寵害於公,公將討之。
未及,先謀公。公知之,召皇司馬子仲及左師向巢,以命其徒攻桓氏。向遂
入於曹以叛。民叛之,而奔衛,遂奔齊。”是其行惡死亡之事也。桓氏即向也,
又謂之桓司馬,即此桓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鄭曰:
“譖人之言,如水之浸潤,漸以成之。”馬曰:“膚受之,皮膚外語,非其內
實。”)浸潤之譖,膚受之,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馬曰:“無此二者,
非但為明,其德行高遠,人莫能及。”)
[疏]“子張”至“已矣”。○正義曰:此章論人之明德。“子張問明”者,
問於孔子,何如可謂之明德也。“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不行焉,可謂明
也已矣”者,此答為明也。夫水之浸潤,漸以壞物,皮膚受塵,漸成垢穢。譖人
之言,如水之浸潤,皮膚受塵,亦漸以成之,使人不覺知也。若能辨其情偽,使
譖之言不行,可謂明德也。“浸潤之譖,膚受之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者,
言人若無此二者,非但為明,其德行可謂高遠矣,人莫能及之也。○注“馬曰:
膚受之,皮膚外語,非其內實”。○正義曰:亦譖也,變其文耳。皮膚受塵,
垢穢其外,不能入內也,以喻譖毀之語,但在外萋斐構成其過惡,非其人內實有
罪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曰:“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
之。治邦不可失信。”)
[疏]“子貢問政”至“不立”。正義曰:此章貴信也。“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者,此答為政之事也。足食則人知禮節,足兵則不軌畏威,民信之則
服命從化。“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者,子貢複問曰:若不獲
已而除去,於此三者之中何者為先?“曰:去兵”者,孔子答言,先去兵。以兵
者凶器,民之殘也,財用之蠹也,故先去之。“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
者何先”者,子貢複問:設若事不獲已,須要去之,於此食與信二者之中先去何
者?“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者,孔子答言,二者之中先去食。
夫食者,人命所須,去之則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
治國不可失信,失信則國不立也。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鄭曰:“舊說雲:棘子成,衛
大夫。”)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鄭曰:“惜乎!夫
子之說君子也,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
享,猶犬羊之享。”(孔曰:“皮去毛曰享。虎豹與犬羊別者,正以毛文
異耳。今使文質同者,何以別虎豹與羊犬邪?”)
[疏]“棘子”至“之享”。○正義曰:此章貴尚文章也。“棘子成曰:君
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者,衛大夫棘子成言曰:君子之人,淳質而已,則可矣,
何用文章乃為君子?意疾時多文章。“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
舌”者,夫子指子成也。子貢聞子成言君子不以文,為其言過謬,故歎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