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事也。言因舊事則亦可矣,何必乃複更改作也。“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
中”者,孔子聞子騫之言而善之也。夫人,謂子騫。言夫此人,其唯不言則已,
若其發言,必有中於理。此言何必改作,是中理之言也。善其不欲勞民,故以為
中。○注“鄭曰”至“改作”。○正義曰:雲“長府,藏名”者,言魯藏財貨之
府名長府也。雲“藏財貨曰府”者,布帛曰財,金玉曰貨。《周禮·天官》有大
府為王治藏之長,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內府主良貨賄藏在內者,外府主泉藏在
外者,是藏財貨曰府。府猶聚也,言財貨之所聚也。“仍,因;貫,事”,皆
《釋詁》文。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馬曰:“子路鼓瑟,不合《雅》、
《頌》。”)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馬曰:
“升我堂矣,未入於室耳。門人不解,謂孔子言為賤子路,故複解之。”)
[疏]“子曰”至“室也”。○正義曰:蘇攏言子路之才學分限也。“子曰:
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者,由,子路名。奚,何也。子路性剛,鼓瑟不合《雅》、
《頌》,故孔子非之雲:“由之鼓瑟,何為於丘之門乎?”所以抑其剛也。“門
人不敬子路”者,門人不解孔子之意,謂孔子言為賤子路,故不敬之也。“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者,以門人不解,故孔子複解之,言子路之學識深淺,
譬如自外入內,得其門者。入室為深,顏淵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今子路
既升我堂矣,但未入於室耳,豈可不敬也?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孔曰:“言
俱不得中。”)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愈猶勝也。)
[疏]“子貢”至“猶不及”。○正義曰:此章明子張、子夏才性優劣。“子
貢問:師與商也孰賢”者,師,子張名。商,子夏名。孰,誰也。子貢問孔子曰:
“子張與子夏二人誰為賢才?”“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者,孔子答言:
“子張所為過當而不已,子夏則不及而止。”言俱不得中也。“曰:然則師愈與”
者,愈猶勝也。子貢未明夫子之旨,以為師也過則是賢才,過於子夏,故複問曰:
“然則子張勝於子夏與?”與為疑辭。“子曰:過猶不及”者,子貢不解,故複
解之,曰:“過當猶如不及。”俱不中理也。
季氏富於周公,(孔曰:“周公,天子之宰、卿士。”)而求也為之聚斂而
附益之。(孔曰:“冉求為季氏宰,為之急賦稅。”)子曰:“非吾徒也。小子
鳴鼓而攻之,可也。”(鄭曰:“小子,門人也。鳴鼓聲其罪以責之。”)
[疏]“季氏”至“可也”。○正義曰:此章夫子責冉求重賦稅也。“季氏富
於周公”者,季氏,魯臣,諸侯之卿也。周公,天子之宰、卿士,魯其後也。孔
子之時,季氏專執魯政,盡征其民。其君蠶食深宮,賦稅皆非已有,故季氏富於
周公也。“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者,時冉求為季氏家宰,又為之急賦稅,
聚斂財物而陪附助益季氏也。“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者,小
子,門人也。冉求亦夫子門徒,當尚仁義。今為季氏聚斂,害於仁義,故夫子責
之曰:非我門徒也。使其門人鳴鼓以聲其罪而攻責之,可也。○注“孔曰:周公,
天子之宰卿士”。○正義曰:何休雲:“宰猶治也,三公之職號尊名也。”杜預
注《左傳》曰:“卿士,王之執政者也。”
柴也愚,(弟子高柴,字子羔。愚,愚直之愚。)參也魯,(孔曰:“魯,
鈍也。曾子性遲鈍。”)師也辟,(馬曰:“子張才過人,失在邪辟文過。”)
由也彥。(鄭曰:“子路之行,失於畔彥。”)子曰:“回也,其庶乎!屢
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言回庶幾聖道,雖數空匱,而樂在其
中。賜不受教命,唯財貨是殖,億度是非。蓋美回,所以勵賜也。一曰:“屢猶
每也。空猶虛中也。以聖人之善道,教數子之庶幾,猶不至於知道者,各內有此
害。其於庶幾每能虛中者,唯回。懷道深遠,不虛心,不能知道,子貢雖無數子
之病,然亦不知道者,雖不窮理而幸中,雖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虛心也。)
[疏]“柴也愚”至“屢中”。○正義曰:此章孔子曆評六弟子之德行中失也。
“柴也愚”者,高柴性愚直也。“參也魯”者,曾參性遲鈍也。“師也辟”者,
子張才過人,失在邪辟文過也。“由也彥”者,子路之行失於畔彥也。“子
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者,此蓋孔子美顏
回,所以勵賜也。其說有二:一曰:“屢,數也。空,匱也。億,度也。言回庶
幾聖道,雖數空匱貧窶,而樂在其中。是美回也。賜不受命,唯貨財是殖,若億
度是非則數中。言此所以勉勵賜也”。一曰“屢猶每也。空猶虛中也。言孔子以
聖人之善道,教數子之庶幾,猶不至於知道者,各內有此害故也。其於庶幾每能
虛中者,唯有顏回懷道深遠。若不虛心,不能知道也。子貢雖無數子之病,然亦
不知道者,雖不窮理而幸中,雖非天命而偶富,有此二累,亦所以不虛心也。○
注“弟子高柴,字子羔”。○正義曰:《史記·弟子傳》雲:“高柴,字子羔。”
鄭玄曰:“衛人。”“少孔子三十歲”。《左傳》亦作子羔,《家語》作子高,
《禮記》作子皋,三字不同,其實一也。○注“鄭曰子路之行,失於畔彥”。
○正義曰:舊注作“反彥”,字書“反彥,失容也”。言子路性行剛強,
常反彥失於禮容也。今本反作畔。王弼雲:“剛猛也。”○注“言回”至
“心也”。○正義曰:雲“言回庶幾聖道”者,《易·下係辭》雲:“顏氏之子
其殆庶幾乎?”是回庶慕幾微之聖道。雲“雖數空匱,而樂在其中”者,即“簞
食瓢飲,不改其樂”是也。雲“賜不受教命”者,言不受夫子禮教之命。雲“惟
財貨是殖”者,言唯務使貨財生殖蕃息也。雲“億度是非”者,言又用心億度人
事之是非也。雲“蓋美回,所以勵賜也”者,言孔子之意,美顏回貧而樂道,所
以勸勵子貢,言汝既富矣,又能億則屢中,何得不受教命乎?雲“一曰”以下者,
何晏又為一說也。雲“以聖人之善道,教數子之庶幾”者,言孔子以聖人庶幾之
善道,並教六子也。雲“猶不至於知道者,各內有此害”者,言聖人不倦,並教
誨之,而猶尚不能至於知幾微善道者,以其各自內有愚、魯、辟、彥之病害故
也。雲“其於庶幾每能虛中,唯回”者,言唯顏回每能虛其中心,知於庶幾之道
也。雲“懷道深遠,不虛心,不能知道”者,此解虛中之由,由其至道深遠,若
不虛其中心,則不能知道也。雲“子貢雖無數子之病”者,謂無愚、魯、辟、
彥之病也。“然亦不知道”者,謂亦如四子不知聖道也。雲“雖不窮理而幸中,
雖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虛心也”者,此解子貢不知道,由於有此二累也。雖
不窮理而幸中,釋經“億則屢中”,言雖不窮理盡性,但億度之,幸中其言也。
《左傳》“定十五年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
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夏五月壬申,公薨。
仲尼曰:‘賜不幸言而中。’”哀七年,“以邾子益來”,是其屢中也。“雖非
天命而偶富”,釋經“不受命而貨殖”也。言致富之道,當由天命與之爵祿,今
子貢不因天命爵祿,而能自致富,故曰“偶富”。言有億度之勞,富有經營之累,
以此二事,何暇虛心以知道?故雲“亦所以不虛心也”。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孔曰:“踐,循也。
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亦少能創業,然亦不入於聖人之奧室。”)子曰:
“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論篤者,謂口無擇言。君子者,謂身無鄙
行。色莊者,不惡而嚴,以遠小人。言此三者,皆可以為善人。)
[疏]“子張”至“者乎”。○正義曰:此章論善人所行之道也,“子張問善
人之道”者,問行何道可謂善人。“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孔子答其
善人之道也。踐,循也。跡,已行舊事之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當自立功
立事也,而善人好謙,亦少能創業,故亦不能入於聖人之奧室也。“子曰:論篤
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者,此亦善人之道也,故同為一章,當是異時之語,
故別言“子曰”也。“論篤是與”者,篤,厚也。謂口無擇言,所論說皆重厚,
是善人與。“君子者乎”者,言身無鄙行之君子,亦是善人乎?“色莊者乎”者,
言能顏色莊嚴,使小人畏威者,亦是善人乎?孔子謙,不正言,故雲“與”、
“乎”以疑之也。○注“論篤”至“善人”。○正義曰:雲“口無擇言”,《孝
經》文也。所言皆善,故無可擇也。雲“身無鄙行”者,所以並美,無鄙惡也。
“以遠小人,不惡而嚴”者,《周易·Т卦·象辭》也。
子路問:“聞斯行諸?”(包曰:“賑窮救乏之事。”)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孔曰:“當白父兄,不得自專。”)冉有問:“聞斯行
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孔曰:“惑其問同而
答異。”)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鄭曰:“言冉有
性謙退,子路務在勝尚人,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
[疏]“子路”至“退之”。○正義曰:此章論施予之禮,並孔子問同答異之
意也。“子路問:聞斯行諸”者,諸,之也。子路問於孔子曰:“若聞人窮乏當
賑救之事於斯,即得行之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者,
言當先白父兄,不得自專也。“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者,此問
與子路同,而所答異也。“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
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者,赤,公西華名也。見其問同而答
異,故疑惑而問於孔子也。“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者,
此孔子言其答異之意也。冉有性謙退,子路務在勝尚人,各因其人失而正之,故
答異也。
子畏於匡,顏淵後。(孔曰:“言與孔子相失,故在後。”)子曰:“吾以
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包曰:“言夫子在,已無所敢死。”)
[疏]“子畏”至“敢死”。○正義曰:此章言仁者必有勇也。“子畏於匡,
顏淵後”者,言孔子畏於匡時,與顏回相失。既免,而回在後,方至也。“子曰:
吾以女為死矣”者,孔子謂顏淵曰:“吾以女為致死與匡人鬥也。”“子在,回
何敢死”者,言夫子若陷於危難,則回必致死。今夫子在,已則無所敢死。言不
敢致死也。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孔曰:“子然,季氏子弟。自多
得臣此二子,故問之。”)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孔曰:
“謂子問異事耳。則此二人之問,安足大乎?”)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
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孔曰:“言備臣數而已。”)曰:“然則
從之者與?”(孔曰:“問為臣皆當從君所欲邪?”)子曰:“弑父與君,亦不
從也。”(孔曰:“言二子雖從其主,亦不與為大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