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子罕第九(3 / 3)

者如川之流。”)

[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正義曰:此章記孔子感歎

時事既往,不可追複也。逝,往也。夫子因在川水之上,見川水之流迅速,且不

可追複,故感之而興歎,言凡時事往者,如此川之流夫,不以晝夜而有舍止也。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疾時人薄於德而厚於色,故發此言。)

[疏]“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正義曰:此章孔子疾時人薄於德

而厚於色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包曰:“簣,土籠也。此勸

人進於道德。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

之,見其誌不遂,故不與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馬曰:

“平地者將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據其欲進而與之。”)

[疏]“子曰”至“往也”。○正義曰:此章孔子勸人進於道德也。“譬如為

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者,簣,土籠也。言人之學道,垂成而止,前功雖

多,吾不與也。譬如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

功多而善之,見其誌不遂,故吾止而不與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

也”者,言人進德業,功雖未多,而強學不息,則吾與之也。譬如平地者,將

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據其欲進,故吾則往而與之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餘人不解,

故有惰語之時。)

[疏]“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正義曰:此章美顏回也。惰,

謂懈惰也。言餘人不能盡解,故有懈惰於夫子之語時。其語之而不懈惰者,其唯

顏回也與,顏淵解故也。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包曰:“孔子謂顏

淵進益未止,痛惜之甚。”)

[疏]“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正義曰:此章

以顏回早死,孔子於後歎惜之也。孔子謂顏淵進益未止,痛惜之甚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曰:“言萬物有生

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正義曰:此章亦

以顏回早卒,孔子痛惜之,為之作譬也。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生謂年少。)四十、五十而

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疏]“子曰”至“也已”。○正義曰:此章勸學也。“子曰:後生可畏,焉

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者,後生謂年少也。言年少之人,足以積學成德,誠可畏也,

安知將來者之道德不如我今日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者,

言年少時不能積學成德,至於四十、五十而令名無聞,雖欲強學,終無成德,故

不足畏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孔曰:“人有過,以正道告之,

口無不順從之,能必自改之,乃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

馬曰:“巽,恭也。謂恭孫謹敬之言,聞之無不說者,能尋繹行之,乃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疏]“子曰”至“已矣”。○正義曰:此章貴行也。“子曰:法語之言,能

無從乎?改之為貴”者,謂人有過,以禮法正道之言告語之,當時口無不順從之

者。口雖服從,未足可貴,能必自改之,乃為貴耳。“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

之為貴”者,巽,恭也;繹,尋繹也。謂以恭孫謹敬之言教與之,當時聞之,無

不喜說者。雖聞之喜說,未足可貴,必能尋繹其言行之,乃為貴也。“說而不繹,

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者,謂口雖說從,而行不尋繹追改,疾夫形服而

心不化,故雲末如之何,猶言不可奈何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慎所主友,有過務改,

皆所以為益。)

[疏]“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正義曰:此章戒人

忠信改過也。主猶親也。憚猶難也。言凡所親狎,皆須有忠信者也,無得以忠信

不如己者為友也。苟有其過,無難於改也。《學而篇》已有此文,記者異人,故

重出之。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孔曰:“三軍雖眾,人心不

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誌,不可得而奪也。”)

[疏]“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正義曰:此章言人守誌

不移也。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帥,謂將也。匹夫,謂庶人也。三軍雖眾,人心不

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誌,不可得而奪也。士大夫已上有

妾媵,庶人賤,但夫婦相匹配而已,故雲匹夫。

子曰:“衣敝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孔曰:“,

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馬曰:“忮,害也。臧,善也。言不忮

害,不貪求,何用為不善?疾貪惡忮害之詩。”)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

也,何足以臧?”(馬曰:“臧,善也。尚複有美於是者,何足以為善?”)

[疏]“子曰”至“以臧”。○正義曰:此章善仲由也。“子曰:衣敝袍,

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者,,著也。袍,衣之賤者。狐貉,

裘之貴者。常人之情,著破敗之袍,與著狐貉之裘者並立,則皆慚恥。而能不

恥者,唯其仲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者,忮,害也。臧,善也。言不

忮害,不貪求,何用為不善?言仲由不忮害,不貪求,何用為不善?此《詩·邶

風·雄雉》之篇,疾貪惡忮害之詩也。孔子言之,以善子路也。“子路終身誦之”

者,子路以夫子善已,故常稱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者,孔子見子

路誦之不止,懼其伐善,故抑之。言人行尚複有美於是者,此何足以為善?○注

“孔曰:,著”。○正義曰:《玉藻》雲:“纊為繭,為袍。”鄭玄雲:

“衣有著之異名也。纊謂今之新綿,謂今纊及舊絮也。”然則今雲著者,雜

用麻以著袍也。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也。”(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鬆柏

小傷;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整,

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疏]“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也”。○正義曰:此章喻君子也。大寒

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鬆柏小傷;若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

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也。

子曰:“知者不惑,(包曰:“不惑亂。”)仁者不憂,(孔曰:“無憂患。”)

勇者不懼。”

[疏]“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正義曰:此章言知者明

於事,故不惑亂;仁者知命,故無憂患;勇者果敢,故不恐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道;(,之也。雖學,或得異端,未必能之

道。)可與道,未可與立;(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雖能”有所立,未必能權量其輕重之極。)“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

思?室是遠而”。(逸詩也。唐棣,多也,華反而後合。賦此詩者,以言權道

反而後至於大順。思其人而不得見者,其室遠也。以言思權而不得見者,其道遠

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夫思者,當思其反,反是不思,所

以為遠。能思其反,何遠之有!言權可知,唯不知思耳。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

[疏]“子曰”至“之有”。○正義曰:此章論權道也。“子曰:可與共學,

未可與道”者,,之也。言人雖可與共學,所學或得異端,未必能之正道,

故未可與也。“可與道,未可與立”者,言人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故未

可與也。“可與立,未可與權”者,言人雖能有所立,未必能隨時變通權量其輕

重之極也。“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者,此逸詩也。唐棣,

多也,其華偏然反而後合。賦此詩者,以言權道亦先反常而後至於大順也。

“豈不爾思”者,言誠思爾也。誠思其人而不得見者,其室遠也。以喻思權而不

得見者,其道遠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者,言夫思者,當思其反

常。若不思是反,所以為遠。能思其反,何遠之有!言權可知,唯不知思爾。儻

能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記者嫌與詩言相亂,故重言“子曰”也。○注“唐棣,

多也”。○正義曰:《釋木》文也。舍人曰:“唐棣一名多。”郭璞曰:

“似白楊,江東呼夫多。《詩·召南》雲:唐棣之華。”陸機雲:“奧李也。

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在山皆有其華,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

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