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
[疏]“子曰”至“竭焉”。○正義曰:此章言孔子教人必盡其誠也。“子曰: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者,知者,意之所知也。孔子言,我有意之所知,不盡以
教人乎哉?無之也。常人知者言未必盡,今我誠盡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
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者,此舉無知而誠盡之事也。空空,虛心也。叩,發動
也。兩端,終始也。言設有鄙賤之夫來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
端以告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言我教鄙夫尚竭盡所知,況知禮義之弟子乎。
明無愛惜乎其意之所知也。○注“知者”至“誠盡”。○正義曰:雲“知者,知
意之知也”者,知意之知,猶言意之所知也。雲“知者言未必盡”者,言他人之
短者,言之以教人,未必竭盡所知,謂多所愛惜也。雲“今我誠盡”者,謂孔子
言今我教人實盡其意之所知,無愛惜也,故雲無知也。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曰:“聖人受命則鳳鳥至,
河出圖。今天無此瑞。‘吾已矣夫’者,傷不得見也。河圖,八卦是也。”)
[疏]“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正義曰:此章言孔子傷
時無明君也。聖人受命則鳳鳥至,河出圖。今天無此瑞,則時無聖人也。故歎曰:
“吾已矣夫”,傷不得見也。○注“孔曰”至“是也”。○正義曰:雲“聖人受
命則鳳鳥至,河出圖”者,《禮器》雲:“升中於天而鳳皇降。”《援神契》雲:
“德至鳥獸則鳳皇來。”天老曰:“鳳象:麟前鹿後,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
含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
水,莫宿丹穴。見則天下大安寧。”鄭玄以為,河圖、洛書,龜龍銜負而出,如
《中候》所說“龍馬銜甲,赤文綠色,甲似龜背,袤廣九尺,上有列宿鬥正之度,
帝王錄紀興亡之數”是也。孔安國以為河圖即八卦,是也。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包曰:“冕者,冠也,大夫之服。瞽,盲
也。)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包曰:“作,起也;趨,疾行也。此
夫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人。”)
[疏]“子見”至“必趨”。○正義曰:此章言孔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
人也。“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齊衰,周親之喪服也。言齊衰,則斬
衰從可知也。冕,冠也,大夫之服也。瞽,盲也。“見之,雖少,必作;過之,
必趨”者,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之人,雖少,坐則必起,行
則必趨。
顏淵喟然歎曰:“(喟,歎聲。)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言不可窮盡。)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言恍惚不可為形象。)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循循,次
序貌。誘,進也。言夫子正以此道進勸人有所序。)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
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孔曰:“言夫子既
以文章開博我,又以禮節節約我,使我欲罷而不能。已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則又
卓然不可及。言已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之所立。”)
[疏]“顏淵”至“也已”。○正義曰:此章美夫子之道也。“顏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者,喟,歎聲也。彌,益也。顏淵
喟然發歎,言夫子之道高堅不可窮盡,恍惚不可為形象,故仰而求之則益高,鑽
研求之則益堅,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複在後也。“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者,循
循,次序貌;誘,進也。言夫子以此道教人,循循然有次序,可謂善進勸人也。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
也已”者,末,無也。言夫子既開博我以文章,又節約我以禮節,使我欲罷止而
不能。已竭盡我才矣,其夫子更有所創立,則又卓然絕異,已雖欲從之,無由得
及。言已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之所立也。
子疾病,(包曰:“疾甚曰病。”)子路使門人為臣。(鄭曰:“孔子嚐為
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禮。”)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
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孔曰:“少差曰間。言子路久有是心,非今日
也。”)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馬曰:“無寧,寧
也;二三子,門人也。就使我有臣而死其手,我寧死於弟子之手乎!”)且予縱
不得大葬,(孔曰:“君臣禮葬。”)予死於道路乎?”(馬曰:“就使我不得
以君臣禮葬,有二三子在,我寧當憂棄於道路乎?”)
[疏]“子疾”至“路乎”。○正義曰:此章言孔子不欺也。“子疾病”者,
疾甚曰病。“子路使門人為臣”者,以孔子嚐為魯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家
臣之禮,以夫子為大夫君也。“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者,少差曰間。
當其疾甚時,子路以門人為臣,夫子不知。及病少差,知之,乃責之,言子路久
有是詐欺之心,非今日也,故雲“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
誰欺?欺天乎”者,言我既去大夫,是無臣也。女使門人為臣,是無臣而為有臣。
如此行詐,人蓋知之,是人不可欺,故雲吾誰欺。既人不可欺,乃欲遠欺天乎?
“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者,無寧,寧也;二三子,
門人也。言就使我有臣,且我等其死於臣之手,寧如死於其弟子之手乎?“且予
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者,大葬,謂君臣禮葬。言且就使我縱不得以君臣
禮葬,有二三子在,我寧當憂棄於道路乎?言必不至死於道路也。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馬曰:“韞,藏
也。櫝,匱也。謂藏諸匱中沽賣也。得善賈,寧肯賣之邪?”)子曰:“沽之哉!
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包曰:“沽之哉,不賣之辭。我居而待賈。”)
[疏]“子貢”至“者也”。○正義曰:此章言孔子藏德待用也。“子貢曰:
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者,子貢欲觀孔子聖德藏用何如,故
玉以諮問也。韞,藏也。櫝,匱也。諸,之。沽,賣也。言人有美玉於此,藏
在櫝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貴之賈,寧肯賣之邪?君子於玉比德。子貢之意,言夫
子有美德而懷藏之,若人虛心盡禮求之,夫子肯與之乎?“子曰:沽之哉!沽之
哉!我待賈者也”者,孔子答言,我賣之哉。不賣之辭。雖不賣,我居而待
賈。言有人虛心盡禮以求我道,我即與之而不吝也。
子欲居九夷。(馬曰:“九夷,東方之夷,有九種。”)或曰:“陋,如之
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馬曰:“君子所居則化。”)
[疏]“子欲”至“之有”。正義曰:此章論孔子疾中國無明君也。“子欲居
九夷”者,東方之夷有九種。孔子以時無明君,故欲居東夷。“或曰:陋,如之
何”者,或人謂孔子言,東夷僻陋無禮,如何可居?“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者,孔子答或人言,君子所居則化,使有禮義,故雲何陋之有。○注“馬曰:
九夷,東方之夷,有九種”。○正義曰:案《東夷傳》雲:“夷有九種,曰畎夷,
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又一曰玄菟,二曰樂浪,
三曰高麗,四曰滿飾,五曰鳧臾,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鄭曰:
“反魯,哀公十一年冬,是時道衰樂廢,孔子來還,乃正之,故《雅》、《頌》
各得其所。”)
[疏]“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正義
曰:此章記孔子言正廢樂之事也。孔子以定十四年去魯,應聘諸國。魯哀公十一
年,自衛反魯,是時道衰樂廢,孔子來還,乃正之,故《雅》、《頌》各得其所
也。○注“反魯,魯哀公十一年冬”。○正義曰:案《左傳》哀十一年冬,“衛
孔文子之將攻大叔也,訪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嚐學之矣,甲兵之事未
之聞也。’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
‘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將止,魯人以幣召之,乃歸。”杜注雲:
“於是自衛反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是也。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馬曰:“困,亂也。”)
[疏]“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
我哉?”○正義曰:此章記孔子言忠順孝悌哀喪慎酒之事也。困,亂也。言出仕
朝廷,則盡其忠順以事公卿也;入居私門,則盡其孝悌以事父兄也;若有喪事,
則不敢不勉力以從禮也,未嚐為酒亂其性也。他人無是行,於我,我獨有之,故
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包曰:“逝,往也。言凡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