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子罕第九
[疏]正義曰:此篇皆論孔子之德行也,故以次泰伯、堯、禹之至德。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者,希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
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疏]“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正義曰:此章論孔子希言難及之事也。罕,
希也。與,及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
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注“罕者”至“言也”。○正義
曰:《釋詁》雲:“希,罕也。”轉互相訓,故罕得為希也。雲“利者,義之和
也”者,《乾卦·文言》文也。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此雲
利者,謂君子利益萬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於義,法天之利也。雲“命者,
天之命也”者,謂天所命生人者也。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
有賢愚、吉凶、窮通、夭壽,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雲天之命也。雲“仁者,
行之盛也”者,仁者愛人以及物,是善行之中最盛者也。以此三者,中知以下寡
能及知,故孔子希言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鄭曰:“達巷者,黨名也。
五百家為黨,此黨之人,美孔子博學道藝,不成一名而已。”)子聞之,謂門弟
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鄭曰:“聞人美之,承之以
謙。吾執禦,欲名六藝之卑也。”)
[疏]“達巷”至“禦矣”。○正義曰:此章論孔子道藝該博也。“達巷黨人
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者,達巷者,黨名也。五百家為黨。此黨之人,
美孔子博學道藝,不成一名而已。“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
射乎?吾執禦矣”者,孔子聞人美之,承之以謙,故告謂門弟子曰:“我於六藝
之中,何所執守乎?但能執禦乎?執射乎?”乎者,疑而未定之辭。又複謙指雲:
“吾執禦矣。”以為人仆禦,是六藝之卑者,孔子欲名六藝之卑,故雲“吾執禦
矣。”謙之甚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孔曰:“冕,緇布冠也,古
者績麻三十升布以為之。純,絲也。絲易成,故從儉。”)拜下,禮也。今拜乎
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王曰:“臣之與君行禮者,下拜然後升成禮。
時臣驕泰,故於上拜。今從下,禮之恭也。”)
[疏]“子曰”至“從下”。○正義曰:此章作孔子從恭儉。“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眾”者,冕,緇布冠也。古者績麻三十升布以為之,故雲“麻
冕,禮也。”今也,謂當孔子時。純,絲也。絲易成,故雲純,儉。用絲雖不合
禮,以其儉易,故孔子從之也。“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
下”者,禮,臣之與君行禮者,下拜然後升成拜,是禮也。今時之臣,皆拜於上
長驕泰也。孔子以其驕泰則不孫,故違眾而從下拜之禮也。下拜,禮之恭故也。
○注“孔曰”至“從儉”。○正義曰:雲“冕,緇布冠也”者,冠者,首服之大
名;冕者,冠中之別號,故冕得為緇布冠也。《士冠禮》曰:“陳服,緇布冠
項青組,纓屬於。”記曰:“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齊則緇之,其也,
孔子曰:‘吾未之聞也。冠而敝之,可也。’”雲“古者績麻三十升布以為之”
者,鄭注《喪服》雲:“布八十縷為升。”○注“王曰”至“恭也”。○正義曰:
雲“臣之與君行禮者,下拜然後升成禮”者,案《燕禮》,君燕卿大夫之禮也。
其禮雲:“公坐取大夫所媵觶興,以酬賓。賓降西階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辭,
賓升成拜。”鄭注:“升成拜,複再拜稽首也。先時君辭之,於禮若未成然。”
又《覲禮》:“天子賜侯氏以車服。諸公奉篋服,如命書於其上。升自西階東麵,
大史氏右。侯氏升西麵立,大史述命。侯氏降兩階之間,北麵再拜稽首,升成拜。”
皆是臣之與君行禮,下拜然後升成禮也。
子絕四:毋意,(以道為度,故不任意。)毋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故無專必。)毋固,(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毋我。(述古而不自作處,群
萃而不自異,唯道是從,故不有其身。)
[疏]“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義曰:此章論孔子絕去四事,
與常人異也。毋,不也。我,身也。常人師心徇惑,自任已意。孔子以道為度,
故不任意。常人行藏不能隨時用舍,好自專必。惟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
專必也。常人之情,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好堅固其所行也。孔子則無可無不
可,不固行也。人多製作自異,以擅其身。孔子則述古而不自作處,群眾萃聚,
和光同塵,而不自異,故不有其身也。
子畏於匡,(包曰:“匡人誤圍夫子,以為陽虎。陽虎曾暴於匡,夫子弟子
顏克時又與虎俱行。後克為夫子禦,至於匡。匡人相與共識克,又
夫子容貌與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圍之。”)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孔
曰:“茲,此也。言文王雖已死,其文見在此。此,自謂其身。”)天之將喪斯
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孔曰:“文王既沒,故孔子自謂後死。言天將
喪此文者,本不當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喪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
人其如予何?”(馬曰:“其如予何者,猶言奈我何也。天之未喪此文,則我當
傳之。匡人欲奈我何,言其不能違天以害已也。”)
[疏]“子畏”至“予何”。○正義曰:此章記孔子知天命也。“子畏於匡”
者,謂匡人以兵圍孔子,記者以眾情言之,故雲“子畏於匡”。其實孔子無所畏
也。“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者,孔子以弟子等畏懼,故以此言諭之。茲,
此也。言文王雖已死,其文豈不見在我此身乎?言其文見在我此身也。“天之將
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者,後死者,孔子自謂也。以文王既沒,故
孔子自謂已為後死者。言天將喪此文者,本不當使我與知之。今既使我知之,是
天未欲喪此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者,如予何,猶言奈我何
也。天之未喪此文,則我當傳之。匡人其欲奈我何,言匡人不能違天以害已也。
○注“包曰”至“圍之”。○正義曰:此注皆約《世家》,述其畏匡之由也。案
《世家》雲:“孔子去衛。將陳,過匡。顏克為仆,以策指之曰:‘昔日
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嚐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
孔子。孔子狀貌類陽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
既沒,文不在茲乎?’”已下文與此正同,是其事也。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孔曰:“大宰,大夫官
名,或吳或宋,未可分也。疑孔子多能於小藝。”)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
又多能也。”(孔曰:“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多能也。”)子聞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曰:“我
少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當多能。”)
[疏]“大宰”至“多也”。○正義曰:此章論孔子多小藝也。“大宰問於子
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者,大宰,大夫官名。大宰之意,以為聖人當
務大忽小,今夫子既曰聖者與,又何其多能小藝乎?以為疑,故問於子貢也。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者,將,大也。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
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者,孔子聞大宰疑已多能非聖,故雲:知我
乎。謙謙之意也。“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者,又說以多能之由也。言我自小
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者,又言聖人
君子當多能乎哉?言君子固不當多能也。今已多能,則為非聖,所以為謙謙也。
○注“孔曰”至“小藝”。○正義曰:雲“大宰,大夫官名”者,案《周禮》,
大宰六卿之長,卿即上大夫也,故雲大夫官名也。雲“或吳或宋,未可分也”者,
以當時惟吳、宋二國上大夫稱大宰,諸國雖有大宰,非上大夫,故雲“或吳或宋,
未可分也”。鄭雲“是吳大宰也”。以《左傳》哀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
吳子使大宰請尋盟。公不欲,使子貢對”,又子貢嚐吳,故鄭以為是吳大宰
也。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鄭曰:“牢,弟子子牢也。試,用
也。言孔子自雲,我不見用,故多技藝。”)
[疏]“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正義曰:此章論孔子多技藝之由,
但與前章異時而語,故分之。牢,弟子琴牢也。試,用也。言孔子自雲:“我不
見用於時,故多能技藝。”○注“牢,弟子子牢也”。○正義曰:《家語·弟子
篇》雲:“琴牢,衛人也,字子開,一字張。”此雲弟子子牢,當是耳。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盡,今我
誠盡。)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曰:“有鄙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