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泰伯第八
[疏]正義曰:此篇論禮讓仁孝之德,賢人君子之風,勸學立身,守道為政,
歎美正樂,鄙薄小人,遂稱堯、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論孔子之行,此篇
首末載賢聖之德,故以為次也。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王曰:
“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曆。季曆賢,又生聖子文王昌,昌必
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讓於王季。其讓隱,故無得而稱言之者,所以為至德也。”)
[疏]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正義曰:此章論泰伯讓位之德也。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曆。
季曆賢,又生聖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三以天下讓於王季。其讓隱,故
民無得而稱言之者,故所以為至德,而孔子美之也。鄭玄注雲:“泰伯,周太王
之長子。次子仲雍,次子季曆。太王見季曆賢,又生文王,有聖人表,故欲立之
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吳、越采藥,太王歿而不返,季曆為喪主,一讓也。
季曆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發文身,三讓也。三讓之美,皆
隱蔽不著,故人無得而稱焉。”○注“王曰”至“至德也”。○正義曰:雲“泰
伯,周太王之長子雲雲”者,《史記·吳世家》雲:“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
子,而王季曆之兄也。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於是泰伯、
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辟季曆。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
昌為文王。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泰伯。
泰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
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
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是泰伯讓
位之事也。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葸,畏懼之貌,言慎而不以禮
節之,則常畏懼。”)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馬曰:“絞,絞刺也。”)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包曰:“興,起也。君能厚於
親屬,不遺忘其故舊,行之美者,則民皆化之,起為仁厚之行,不偷薄。”)
[疏]“子曰”至“不偷”。○正義曰:此章貴禮也。“子曰:恭而無禮則勞”
者,勞謂困苦,言人為恭孫,而無禮以節之,則自困苦。“慎而無禮則葸”者,
葸,畏懼之貌。言慎而不以禮節之,則常畏懼也。“勇而無禮則亂”者,亂謂逆
惡。言人勇而不以禮節之,則為亂矣。“直而無禮則絞”者,正曲為直。絞謂絞
刺也。言人而為直,不以禮節,則絞刺人之非也。“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
舊不遺則民不偷”者,君子,人君也。篤,厚也。興,起也。偷,薄也。言君能
厚於親屬,則民化之,起為仁行,相親友也。君不遺忘其故舊,故民德歸厚不偷
薄也。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鄭曰:“啟,開也。曾子以
為受身體於父母,不敢毀傷,故使弟子開衾而視之也。”)《詩》雲:‘戰戰兢
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孔曰:“言此《詩》者,喻已常戒慎,恐有所毀
傷。”)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周曰:“乃今日後,我自知免於患難
矣。小子,弟子也。呼之者,欲使聽識其言。”)
[疏]“曾子”至“小子”。○正義曰:此章言曾子之孝,不敢毀傷也。“曾
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者,啟,開也。曾子以為受身體於父母,
不敢毀傷,故有疾恐死,召其門弟子,使開衾而視之,以明無毀傷也。“《詩》
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者,《小雅·小篇》文也。戰戰,恐懼。
兢兢,戒慎。臨深,恐墜。履薄,恐陷。曾子言此詩者,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毀
傷也。“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者,小子,弟子也。言乃今日後,自知免
於患難矣。呼弟子者,欲使聽識其言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馬曰:“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捷。”)曾子言曰: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包曰:“欲戒敬子,言我將死,
言善可用。”)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鄭曰:“此道謂禮也。動容貌,能濟濟蹌蹌,則人不敢
暴慢之;正顏色,能矜莊嚴栗,則人不敢欺詐之;出辭氣,能順而說之,則無惡
戾之言入於耳。”)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包曰:“敬子忽大務小,故又戒
之以此。籩豆,禮器。”)
[疏]“曾子”至“司存”。○正義曰:此章貴禮也。“曾子有疾,孟敬子問
之”者,來問疾也。“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者,曾子因敬子來問已疾,將欲戒之,先以此言告之,言我將死,言善可用也。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者,此其所戒之辭也。道,謂禮也。言君子所崇貴乎禮者有三事也:動容貌,能
濟濟蹌蹌,則人不敢暴慢之;正顏色,能矜莊嚴栗,則人不敢欺誕之;出辭氣,
能順而說之,則無鄙惡倍戾之言入於耳也。人之相接,先見容貌,次觀顏色,次
交言語,故三者相次而言也。暴慢鄙倍,同是惡事,故俱雲遠。信是善事,故雲
近也。“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者,敬子輕忽大事,務行小事,故又戒之以此。
籩豆,禮器也。言執籩豆行禮之事,則有所主者存焉。此乃事之小者,無用親之。
○注“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捷”。○正義曰:鄭玄注《檀弓》雲:“敬子,武伯
之子,名捷。”是也。○注“包曰:欲戒敬子,言我將死,言善可用”。○正義
曰:案《春秋左氏傳》魏顆父病困,命使殺妾以殉。又晉趙孟、孝伯並將死,其
語偷。又晉程鄭問降階之道,鄭然明以將死而有惑疾。此等並是將死之時,其言
皆變常。而曾子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者,但人之疾患有深有淺,淺則神正,
深則神亂。故魏顆父初欲嫁妾是其神正之時。曾子雲“其言也善”,是其未困之
日。且曾子,賢人,至困猶善。其中庸已下,未有疾病,天奪之魄,苟欲偷生,
則趙孟、孝伯、程鄭之徒不足怪也。○注“籩豆,禮器”。○正義曰:《周禮·
天官》:“籩人掌四籩之實。”“醢人掌四豆之實。”鄭注雲:“籩,竹器如豆
者,其容實皆四升。”《釋器》雲:“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豆盛菹醢,
籩盛棗栗,以供祭祀享燕,故雲禮器也。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包
曰:“校,報也。言見侵犯不報。”)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馬曰:“友,
謂顏淵。”)
[疏]“曾子”至“斯矣”。○正義曰:此章稱顏淵之德行也。“曾子曰:以
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者,校,報也。言其好
學持謙,見侵犯而不報也。“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者,曾子雲:“昔時我同
誌之友顏淵嚐從事於斯矣。”言能行此上之事也。
曾子曰:“可以六尺之孤,(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可以寄
百裏之命,(孔曰:“攝君之政令。”)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大節,安國家,
定社稷。奪,不可傾奪。)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疏]“曾子”至“人也”。○正義曰:此章論君子德行也。“曾子曰:可以
六尺之孤”者,謂可委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裏之命”
者,謂君在亮陰,可當國攝君之政令也。“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者,奪,謂傾奪。
大節,謂安國家,定社稷。言事有可以安國家,定社稷,臨時固守,群眾不可傾
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者,言能此已上之事,可以謂之君子人與?與者,
疑而未定之辭。審而察之,能此上事者,可謂君子,無複疑也,故又雲君子人也。
○注“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正義曰:鄭玄注此雲:“六尺之孤,年
十五已下。”言“已下”者,正謂十四已下亦可寄,非謂六尺可通十四已下。
鄭知六尺年十五者,以《周禮·鄉大夫職》雲:“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