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以其國中七尺為二十,對六十,野雲六尺對六十五,
晚校五年,明知六尺與七尺早校五年,故以六尺為十五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包曰:“弘,大也。毅,強而
能斷也。士弘毅,然後能負重任,致遠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
已,不亦遠乎?”(孔曰:“以仁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後已,遠莫遠焉。”)
[疏]“曾子”至“遠乎”。○正義曰:此章明士行也。“曾子曰: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者,弘,大也。毅,強而能斷也。言士能弘毅,然後能負
重任,致遠路也。“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者,複明任
重道遠之事也。言仁以為己任,人鮮克舉之,是他物之重,莫重於此焉。他人行
仁,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士則死而後已,是遠莫遠焉。
子曰:“興於《詩》,(包曰:“興,起也。言身當先學《詩》。”)立
於禮,(包曰:“禮者,所以立身。”)成於樂。(包曰:“樂所以成性。”)
[疏]“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正義曰:此章記人立身成
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
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
成之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
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疏]“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義曰: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
人不易知也。由,用也。“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者,以百姓能日用而不
能知故也。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包曰:“好勇之人而患疾已貧賤者,必將為亂。”)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包曰:“疾惡太甚,亦使其為亂。”)
[疏]“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正義曰:
此章說小人之行也。言好勇之人患疾己貧者,必將為逆亂也。人若本性不仁,則
當以禮孫接,不可深疾之。若疾惡太甚,亦使為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矣。”(孔曰:
“周公者,周公旦。”)
[疏]“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正義曰:
此章戒人驕吝也。周公,周公旦也,大聖之人也,才美兼備。設人有周公之才美,
使為驕矜,且鄙吝,其餘雖有善行,不足觀也。言為鄙吝所扌棄也。○注“周
公者,周公旦”。○正義曰:以春秋之世別有周公,此孔子極言其才美而雲周公,
恐與彼相嫌,故注者明之。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不易得也。”(孔曰:“,善也。言人三歲
學,不至於善,不可得言必無也,所以勸人學。”)
[疏]“子曰:三年學,不至於,不易得也”。○正義曰:此章勸學也。,
善也。言人勤學三歲,必至於善。若三歲學,不至於善,不可得言必無也,所以
勸人學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
則隱。(包曰:“言行當常然。危邦不入,始欲往。亂邦不居,今欲去。亂謂臣
弑君,子弑父。危者,將亂之兆。”)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
貴焉,恥也。”
[疏]“子曰”至“恥也”。○正義曰:此章勸人守道也。“子曰:篤信好學”
者,言厚於誠信而好學問也。“守死善道”者,守節至死,不離善道也。“危邦
不入,亂邦不居”者,亂謂臣弑君,子弑父。危者,將亂之兆也。不入,謂始欲
往,見其亂兆,不複入也。不居,謂今欲去,見其已亂,則遂去之也。“天下有
道則見,無道則隱”者,言值明君則當出仕,遇ウ主則當隱Т。“邦有道,貧且
賤焉,恥也”者,恥其不得明君之祿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者,恥食
汙君之祿,以致富貴也。言人之為行,當常如此。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曰:“欲各專一於其職。”)
[疏]“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正義曰:此章戒人侵官也。言不在
此位,則不得謀此位之政。欲使各專一守於其本職也。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鄭曰:“師摯,魯
大師之名。始,猶首也。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大師摯識
《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有洋洋盈耳,聽而美之。”)
[疏]“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正義曰:此章美
正樂之音也。師摯,魯太師名也。始猶首也。《關雎》,《周南》篇名,正樂之
首章也。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太師摯識《關雎》之聲,
而首理其亂者,洋洋盈耳,聽而美之。
子曰:“狂而不直,(孔曰:“狂者,進取宜直。”)侗而不願,(孔曰:
“侗,未成器之人,宜謹願。”)忄空々而不信,(包曰:“忄空忄空,愨也,
宜可信。”)吾不知之矣。”(孔曰:“言皆與常度反,我不知之。”)
[疏]“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忄空々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正義
曰:此章孔子疾小人之性與常度反也。狂者,進取宜直,而乃不直。侗,未成器
之人,宜謹願,而乃不願。忄空忄空,愨也,謹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此等
之人,皆與常度反,我不知之也。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自外入,至熟乃可長久。如不及,猶
恐失之。)
[疏]“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正義曰:此章勸學也。言學自外入,
至熟乃可長久,故勤學汲汲,如不及,猶恐失之也,何況怠惰而不汲汲者乎?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美舜、禹也。言已不
與求天下而得之。巍巍,高大之稱。)
[疏]“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正義曰:此章美
舜、禹也。巍巍,高大之稱。言舜、禹之有天下,自以功德受禪,不與求而得之,
所以其德巍巍然高大也。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孔曰:“則,
法也。美堯能法天而行化。”)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包曰:“蕩蕩,廣遠之
稱。言其布德廣遠,民無能識其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功成化隆,
高大巍巍。)煥乎,其有文章。(煥,明也。其立文垂製又著明。)
[疏]“子曰”至“文章”。○正義曰:此章歎美堯也。“子曰:大哉,堯之
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唯堯則之”者,則,法也。言大矣哉,堯之為君也!
聰明文思,其德高大。巍巍然有形之中,唯天為大,萬物資始,四時行焉,唯堯
能法此天道而行其化焉。“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者,蕩蕩,廣遠之稱。言其布
德廣遠,民無能識其名者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者,言其治民功成化隆,
高大巍巍然。“煥乎,其有文章”者,煥,明也。言其立文垂製又著明也。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武王曰:
“予有亂臣十人。”(馬曰:“亂,治也。治官者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太
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人謂文母。”)孔子曰:
“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孔曰:
“唐者,堯號。虞者,舜號。際者,堯舜交會之間。斯,此也。言堯、舜交會之
間,比於周,周最盛,多賢才,然尚有一婦人,其餘九人而已。大才難得,豈不
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包曰:
“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
之至德。”)
[疏]“舜有”至“已矣”。○正義曰:此章論大才難得也。“舜有臣五人而
天下治”者,言帝舜時,有大才之臣五人,而天下大治。五人者,禹也,稷也,
契也,皋陶也,伯益也。“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者,亂,治也。周武王曰:
我有治官之臣十人者,謂周公旦也,召公也,太公望也,畢公也,榮公也,太
顛也,閎夭也,散宜生也,南宮適也,其一人謂文母也。“孔子曰:才難,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