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屬著綱”者,此注文句交互,故少難解耳若。其次序應雲:釣者,一竿釣,以
繳係釣。綱者,為大綱以橫絕流,羅屬著綱也。繳即線也。釣謂鉤也,謂以一竹
竿用線係鉤而取魚也。羅,細網也,謂以繩為大綱,用網以屬著此綱,施之水中,
橫絕流以取魚。舉網則提其綱也。雲“弋,繳射也”者,《夏官·司弓矢》雲:
“矢、矢用諸弋射。”注雲:“結繳於矢謂之。,高也。矢象焉,
之言弗刂也。二者皆可以弋飛鳥。弗刂,羅之也。”然則繳射謂以繩係矢而射也。
《說文》雲:“繳,謂生絲為繩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包曰:“時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
故雲然。”)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曰:“如
此者,次於天生知之。”)
[疏]“子曰”至“次也”。○正義曰:此章言無穿鑿也。“子曰:蓋有不知
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者,言時人蓋有不知理道,穿鑿妄作篇籍者,我即無此事
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者,言人若多聞,擇善
而從之;多見,擇善而誌之,能如此者,比天生知之可以為次也。言此者,所以
戒人不為穿鑿。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鄭曰:“互鄉,鄉名也。其鄉人言語自專,
不達時宜,而有童子來見孔子,門人怪孔子見之。”)子曰:“與其進也,不與
其退也,唯何甚?(孔曰:“教誨之道,與其進,不與其退。怪我見此童子,惡
惡一何甚。”)人已以進,與其也,不保其往也。”(鄭曰:“往猶去也。
人虛已自而來,當與之進,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
[疏]“互鄉”至“往也”。○正義曰:此章言教誨之道也。“互鄉難與言,
童子見,門人惑”者,互鄉,鄉名也。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而有童子來
見孔子,門人怪孔子見之。琳公雲:“此‘互鄉難與言童子見’八字通為一句,
言此鄉有一童子難與言,非是一鄉皆難與言也。”“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
也,唯何甚”者,孔子以門人怪已,故以言語之,言教誨之道,與其進,不與其
退也,怪我見此童子,惡惡一何甚乎。“人已以進,與其也,不保其往也”
者,往猶去也。言人若虛已自而來,當與之進,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去後之
行者,謂往前之行,今已過去。顧歡雲:“往謂前日之行。夫人之為行,未必可
一,或有始無終,先迷後得。教誨之道,則與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包曰:“仁道不遠,行之即是。”)
[疏]“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義曰:此章言仁道不遠,
行之即是,故曰仁道豈遠乎哉,我欲行仁,即斯仁至矣,是不遠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曰:“司敗,官名,陳大夫。昭公,魯昭
公。”)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
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孔曰:
“巫馬期,弟子,名施。相助匿非曰黨。魯,吳俱姬姓,禮同姓不昏,而君取之;
當稱吳姬,諱曰孟子。”)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孔曰:“以司敗之言告也。諱國惡,禮也。聖人道弘,故受以為過。”)
[疏]“陳司”至“知之”。○正義曰:此章記孔子諱國惡之禮也。“陳司敗
問:昭公知禮乎”者,陳大夫為司寇之官,舊聞魯昭公有違禮之事,故問孔子,
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者,答言昭公知禮也。“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
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者,相助匿非曰黨。孔子既答司敗而退去,
司敗複揖弟子巫馬期而進之,問曰:“我聞君子不阿黨,今孔子言昭公知禮,乃
是君子亦有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者,
孰,誰也。魯、吳俱姬姓。禮同姓不昏,而君取之,當稱吳姬。為是同姓,諱之,
故謂之吳孟子。若以魯君昭公而為知禮,又誰不知禮也?“巫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者,巫馬期以司敗之言告孔子也。孔子初言昭公知
禮,是諱國惡也。諱國惡,禮也。但聖人道弘,故受以為過,言丘也幸,苟有過,
人必知之也。○注“司敗,官名,陳大夫”。正義曰:文十一年《左傳》雲:楚
子西曰:“臣歸死於司敗也。”杜注雲“陳、楚名司寇為司敗”也。《傳》言歸
死於司敗,知司敗主刑之官,司寇是也。此雲陳司敗,楚子西亦雲司敗,知陳、
楚同此名也。○注“孔曰”至“孟子”。正義曰:雲“巫馬期弟子,名施”者,
《史記·弟子傳》雲:“巫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鄭玄雲:“魯人也。”
雲“魯、吳俱姬姓”者,魯,周公之後;吳,泰伯之後,故雲俱姬姓也。雲“禮
同姓不昏”者,《曲禮》雲:“取妻不取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又
《大傳》曰:“係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
然也。”雲“而君取之,當稱吳姬,而諱曰孟子”者,案《春秋》哀十二年: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左氏傳》曰:“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此
雲“君娶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是魯人常言稱孟子也。《坊記》雲:
“《魯春秋》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是舊史書為“孟子卒”,及仲
尼《春秋》,以魯人已知其非,諱而不稱姬氏。諱國惡,禮也,因而不改,所
以順時世也。《魯春秋》去夫人之姓曰吳,《春秋》無此文。《坊記》雲然者,
禮:夫人初至必書於冊。若娶齊女,則雲:“夫人薑氏至自齊。”此孟子初至之
時,亦當書曰:“夫人姬氏至自吳。”同姓不得稱姬,舊史所書,蓋直雲夫人至
自吳。是去夫人之姓,直書曰吳而已。仲尼《春秋》,以犯禮明著,全去其文,
故經無其事也。○注“孔曰”至“為過”。正義曰:雲“諱國惡,禮也”者,僖
元年《左傳》文也。案《坊記》雲:“善則稱君,過則稱已,則民作忠。”“善
則稱親,過則稱已,則民作孝。”是君親之惡,務於欲掩之,是故聖賢作法,通
有諱例。杜預曰:“有時而聽之則可也,正以為後法則不經,故不奪其所諱,亦
不為之定製。”言若正為後法,每事皆諱,則為惡者無複忌憚,居上者不知所懲,
不可盡令諱也。人之所極,唯君與親,才有小惡,即發其短,非複臣子之心,全
無愛敬之義。是故不抑不勸,有時聽之,以為諱惡者禮也,無隱者直也,二者俱
通以為世教也。雲“聖人道弘,故受以為過”者,孔子所言,雖是諱國惡之禮,
聖人之道弘大,故受以為過也。孔子得巫馬期之言,稱已名雲:是已幸受以為過。
故雲:苟有過,人必知之。所以然者,昭公不知禮,我答雲知禮。若使司敗不譏
我,則千載之後,遂永信我言,用昭公所行為知禮,則亂禮之事,從我而始。今
得司敗見非而受以為過,則後人不謬,故我所以為幸也。繆協雲:“諱則非諱。
若受而為過,則所諱者又以明矣,亦非諱也。司敗之問,則詭言以為諱,今苟
將明其義,故之言為合禮也。苟曰合禮,則不為黨矣。若不受過,則何禮之有
乎?”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樂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疏]“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正義曰:此章明孔子重於
正音也。反,猶重也。孔子共人歌,彼人歌善,合於雅頌者,樂其善,故使重歌
之,審其歌意,然後自和而答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莫,無也。文無者,猶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猶
人者,凡言文皆不勝於人。)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孔曰:“身為君子,
已未能也。”)
[疏]“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正義曰:此
章記夫子之謙德也。莫,無也。文無者,猶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猶人者,言凡文
皆不勝於人,但猶如常人也。躬,身也。言身為君子,已未能也。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曰:“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抑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馬曰:“正如所言,弟子猶不能學,況仁聖乎!”)
[疏]“子曰”至“學也”。正義曰:此章亦記孔子之謙德也。“子曰:若聖
與仁,則吾豈敢”者,唯聖與仁,人行之大者也。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也。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者,抑,語辭。為,猶學也。孔子
言已學先王之道不厭,教誨於人不倦,但可謂如此而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
子不能學也”者,公西華聞孔子雲學之不厭,誨人不倦,故答於孔子曰:“正如
所言不厭、不倦之二事,弟子猶不能學,況仁聖乎!”
子疾病,子路請禱。(包曰:“禱,禱請於鬼神。”)子曰:“有諸?”
(周曰:“言有此禱請於鬼神之事。”)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
於上下神祗。’”(孔曰:“子路失旨。《誄》,禱篇名。”)子曰:“丘之禱
久矣。”(孔曰:“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
[疏]“子疾”至“久矣”。○正義曰:此章記孔子不諂求於鬼神也。“子疾
病,子路請禱”者,孔子疾病,子路告請禱求鬼神,冀其疾愈也。“子曰:有諸”
者,諸,之也。孔子以死生有命,不欲禱祈,故反問子路曰:“有此禱請於鬼神
之事乎?”“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者,《誄》,禱
篇名。誄,累也。累功德以求福。子路失孔子之指,故曰有之。又引禱篇之文以
對也。“子曰:丘之禱久矣”者,孔子不許子路,故以此言拒之。若人之履行違
忤神明,罹其咎殃則可禱請。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也。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孔曰:“俱失之。奢
不如儉,奢則僭上,儉不及禮。固,陋也。”)
[疏]“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正義曰:此章戒
人奢僭也。孫,順也。固,陋也。言奢則僭上而不順,儉則逼下而窶陋,二者俱
失之。與其不順也,寧為窶陋,是奢不如儉也。以其奢則僭上,儉但不及禮耳。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鄭曰:“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
多憂懼。”)
[疏]“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正義曰:此章言君子小人心貌
不同也。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多憂懼也。君子內省不疚,故心貌坦蕩蕩然
寬廣也。小人好為咎過,故多憂懼。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疏]“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正義曰:此章說孔子體貌也。言
孔子體貌溫和而能嚴正,儼然人望而畏之而無剛暴,雖為恭孫而能安泰,此皆與
常度相反。若《皋陶謨》之九德也。他人不能,唯孔子能然,故記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