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述而第七(2 / 3)

互相訓,故雲“為,作也”。雲“不圖作《韶》樂至於此。此,齊”者,言不意

作此《韶》樂至於齊也。《韶》是舜樂,而齊得作之者,案《禮樂誌》雲:“夫

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藏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陳

公子完齊。陳,舜之後,《韶》樂存焉,故孔子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美之甚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鄭曰:“為猶助也。衛君者,謂輒也。衛靈公

逐太子蒯,公薨而立孫輒。後晉趙鞅納蒯於戚,衛石曼姑帥師圍之,故問其

意助輒不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曰:

“夷齊讓國遠去,終於餓死,故問怨邪。以讓為仁,豈有怨乎?”)出,曰:

“夫子不為也。”(鄭曰:“父子爭國,惡行。孔子以伯夷、叔齊為賢且仁,故

知不助衛君明矣。”)

[疏]“冉有”至“為也”。○正義曰:此章記孔子崇仁讓也。“冉有曰:夫

子為衛君乎”者,為,猶助也。衛君謂出公輒也。衛靈公逐太子蒯,公薨而

立孫輒,輒即蒯之子也。後晉趙鞅納蒯於戚城,衛石曼姑帥師圍之。子而拒

父,惡行之甚。時孔子在衛,為輒所賓禮,人疑孔子助輒,故冉有言問其友曰:

“夫子之意助輒不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者,子貢承冉有之問,其

意亦未決,故諾其言,我將入問夫子,庶知其助不也。“入曰:伯夷、叔齊何

人也”者,此子貢問孔子辭也。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兄弟讓國遠去,終

於餓死。今衛乃父子爭國,爭、讓,正反。所以舉夷、齊為問者,子貢意言夫子

若不助衛君,應言夷、齊為是;夫子若助衛君,應言夷、齊為非,故入問曰:

“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者,孔子答言,是古之讓國之賢人

也。“曰:怨乎”者,此子貢複問曰:“夷、齊初雖有讓國之賢,而終於餓死,

得無怨恨邪?”所以複問此者,子貢意言,若夫子不助衛君,應言不怨;若助衛

君,則應言有怨也。“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者,此孔子答言不怨也。初心

讓國,求為仁也。君子殺身以成仁,夷、齊雖終於餓死,得成於仁,豈有怨乎!

故曰“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者,子貢既問而出,見冉有而告之曰:

“夫子不助衛君也。”知其父子爭國,惡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齊為賢且仁,故

知不助衛君明矣。○注“鄭曰”至“不乎”。○正義曰:“雲衛靈公逐太子蒯

”者,案《左傳》定十四年,蒯謀殺靈公夫人南子,不能,而出奔宋,

是也。雲“公薨而立孫輒”者,哀二年《左傳》曰:“夏,衛靈公卒。夫人曰:

‘命公子郢為太子,君命也。’對曰:‘郢異於他子,且君沒於吾手,若有之,

郢必聞之。且亡人之子輒在。’乃立輒。”是也。雲“後晉趙鞅納蒯聵於戚城”

者,亦哀二年《春秋》文也。雲“衛石曼姑帥師圍之”者,《春秋》“哀三年春,

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是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曰:“疏食,菜食。

肱,臂也。孔子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鄭曰:“富貴

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已之有。”)

[疏]“子曰”至“浮雲”。○正義曰:此章記孔子樂道而賤不義也。“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者,疏食,菜食也。肱,臂也。言已

飯菜食飲水,寢則曲肱而枕之,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者,

富與貴雖人之所欲,若富貴而以不義者,於我如浮雲,言非已之有也。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易》“窮理盡

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

[疏]“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正義曰:此

章孔子言其學《易》年也。加我數年,方至五十,謂四十七時也。《易》之為書,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從吉,不從凶,故孔子言己四十七

學《易》可以無過咎矣。○注“《易》窮”至“大過”。○正義曰:雲“窮理盡

性以至於命”者,《說卦》文也。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雲“五十而知

天命”者,《為政篇》文。雲“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矣”者,

《漢書·儒林傳》雲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是孔

子讀《易》之事也。言孔子以知天命終始之年,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書,則能

避凶之吉而無過咎。謙不敢自言盡無其過,故但言“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孔曰:“雅言,正言也。”)《詩》,《書》,執《禮》,皆

雅言也。(鄭曰:“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故不可有所諱。禮不

誦,故言執。”)

[疏]“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正義曰:此章記

孔子正言其音,無所諱避之事。雅,正也。子所正言者,《詩》、《書》、《禮》

也。此三者,先王典法,臨文教學,讀之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故不可有所諱。

禮不背文誦,但記其揖讓周旋,執而行之,故言執也。舉此三者,則六藝可知。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曰:“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菜於葉,

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疏]“葉公”至“雲爾”。○正義曰:此章記孔子之為人也。“葉公問孔子

於子路,子路不對”者,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菜於葉,僭稱公。問孔子為人

誌行於子路,子路未知所以答,故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者,孔子聞子路不能答,故教之。奚,何也。

言女何不曰,其孔子之為人也,發憤嗜學而忘食,樂道以忘憂,不覺老之將至雲

爾乎。○注“孔曰”至“以答”。○正義曰:雲“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菜於

葉,僭稱公”者,據《左傳》、《世本》文也。名諸梁,字子高,為葉縣尹。楚

子僭稱王,故縣尹皆僭稱公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鄭曰:“言此者,勸

人學。”)

[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正義曰:此章勸

人學也。恐人以己為生知而不可學,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愛好古道,

敏疾求學而知之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王曰:“怪,怪異也。力,謂若蕩舟、烏獲舉

千鈞之屬。亂,謂臣弑君、子弑父。神,謂鬼神之事。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

言。”)

[疏]“子不語怪、力、亂、神”。○正義曰:此章記夫子為教,不道無益之

事。怪,怪異也。力,謂若蕩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也。亂,謂臣弑君、子弑父

也。神,謂鬼神之事。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

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與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

○注“烏獲舉千鈞”。○正義曰:烏獲,古之有力人。三十斤為鈞,言能舉三萬

斤之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

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義曰:此章言學無常師也。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相懸,但敵體耳,然彼二

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我則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有善可

從,是為師矣,故無常師也。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包曰:“桓,宋司馬。天生德

者,謂授我以聖性,德合天地,吉無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疏]“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正義曰:此章言孔子無憂懼也。

案《世家》:“孔子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欲殺孔子,拔其樹。

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故孔子發此語。言“天生德於予”者,謂天授

我以聖性,德合天地,吉無不利,桓必不能害我,故曰“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包曰:“二三子謂諸弟子。聖

人知廣道深,弟子學之不能及,以為有所隱匿,故解之。”)吾無行而不與二三

子者,是丘也。”(包曰:“我所為,無不與爾共之者,是丘之心。”)

[疏]“子曰”至“丘也”。○正義曰:此章言孔子教人無所隱惜也。“子曰: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二三子謂諸弟子也。聖人知廣道深,弟子

學之不能及,常以為夫子有所隱匿,故以此言解之。言女以我為隱,我實無隱也。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者,言我所行所為,無不與爾等共之者,是

丘之心也。言心者,使信其言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者有形質,可舉以教。)

[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義曰:此章記孔子行教以此四事

為先也。文謂先王之遺文。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中心無隱謂之忠。

人言不欺謂之信。此四者有形質,故可舉以教也。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疾世無明君。)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

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孔曰:“難可名之為有常。”)

[疏]“子曰聖人”至“恒矣”。○正義曰:此章疾世無明君也。“子曰:聖

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者,聖人謂上聖之人,若堯、舜、

禹、湯也。君子謂行善無怠之君也。言當時非但無聖人,亦無君子也。“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者,善人即君子也。恒,常也。

又言善人之君,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常德之君,斯亦可矣。“亡而為有,虛

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者,此明時無常德也。亡,無也。時既澆薄,

率皆虛矯,以無為有,將虛作盈,內實窮約,而外為奢泰。行既如此,難可名之

為有常也。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曰:“釣者,一竿釣。綱者,為大網以橫絕流。

以繳係釣,羅屬著綱。弋,繳射也。宿,宿鳥。”)

[疏]“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正義曰: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釣者,以

繳係一竿而釣取魚也。綱者,為大網,羅屬著綱,以橫絕流而取魚也。釣則得魚

少,網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弋,繳射也。宿,宿鳥也。夫子

雖為弋射,但晝日為之,不夜射棲鳥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注“孔曰”

至“宿鳥”。○正義曰:雲“釣者,一竿釣。綱者,為大網以橫絕流,以繳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