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朝采藍,不盈一襜。衣蔽前謂之襜。箋雲:藍,染草也。○藍,盧談反,沈力甘反。襜,尺占反,郭璞雲:“今之蔽膝。”

五日為期,六日不詹。詹,至也。婦人五日一禦。箋雲:婦人過於時乃怨曠。五日、六日者,五月之日、六月之日也。期至五月而歸,今六月猶不至,是以憂思。○詹音占。

[疏]“終朝”至“不詹”。○毛以上二句與前同。下二句言婦人五日一進禦於夫,言常時以五日為禦之期而望之,至六日而不至,尚以為恨。今日月長遠,能無思乎?舉近以喻遠也。鄭以上二句為賦也,自與前同。下二句言婦人本與夫以五月之日為還期,今六月之日而不至,是為行役過時,所以怨曠憂思。○傳“衣蔽前謂之襜”。○正義曰:《釋器》文也。李巡曰:“衣蔽前,衣蔽膝也。”○箋“藍,染草”。○正義曰:以藍可以染青,故《淮南子》雲“青出於藍”,《月令》“仲夏無刈藍”,是可以染之草。○傳“婦人五日一禦”。○正義曰:《內則》雲:“妾雖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禦。”是傳之所據也。傳以彼文不辨尊卑,則通及庶人。王肅雲:“五日一禦,大夫以下之製。”傳意或然也。其天子諸侯禦之日數,則傳無文焉。婦人之思夫,必過時乃怨曠。毛雖雲五日一禦,不必夫行六日便即怨也。當是假禦之期日,以喻過時耳。孔晁曰:“傳因以行役過時刺怨曠也,故先序家人之情,而以行役者六日不至為過期之喻,非止六日。”毛意當然也。鄭五日之禦則不然,故《內則》注雲:“五日一禦,諸侯製也。諸侯取九女,侄娣兩兩而禦則三日,次兩媵則四日,次夫人專夜則五日也。是鄭以五日為諸侯製,非大夫以下禦婦人之日限也。其天子則《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禦”。注雲:“自九嬪以下,九九而禦於王。凡群妃禦見之法,月與後妃其象也,卑者宜先,尊者宜後。女禦八十一人當九夕,世婦二十七人當三夕,九嬪當一夕,三夫人當一夕,後當一夕,亦十五日而遍。雲自望後反之。孔子雲:‘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陰契製故月上屬為天,使婦從夫,故月紀。”是鄭差後宮之數,為天子禦日之文也。以禦女八十一人而言,九禦知當九夕。以數準之,故九嬪以下皆九人當一夕也。夫人自然三人當一夕。是十五日一遍,與望數相當,故雲然。亦者,亦望之日數以其相當,故因引孔子之言以證之。後皆取其盛者,故知卑者宜先,謂月初也。望後則月光盛,故知反之。是以《內則》之注亦先始娣,從卑者起,由準此也。諸侯夫人則亦望前先卑,望後先尊,至望而夫人三進,望後亦如之。以此推之,則大夫一妻二妾,三日一禦。士有妾,二日一禦。庶人多無妾,其妻每夜而進之。此所以與毛異也。○箋“婦人”至“憂思”。○正義曰:箋解婦人所以怨曠之意,由過時故也,則此過時之言,故不為日數也。雖言以日為喻,五日一禦,非庶人之禮,又其喻懸而不愜,故易傳雲:“五日、六日者,五月之日、六月之日。是期至五月而歸,今六月猶不至,是過時所以為憂思也。”

之子於狩,言韔其弓。之子於釣,言綸之繩。箋雲:之子,是子也,謂其君子也。於,往也。綸,釣繳也。君子往狩與,我當從之,為之韔弓。其往釣與,我當從之,為之繩繳。今怨曠,自恨初行時不然。○狩,尺救反。韔,敕亮反,弢也,沈治亮反,本亦作“鬯”。釣音吊。綸音倫。繳音灼,亦作故,同。與音餘。下同。為,於偽反。下同。

[疏]“之子”至“之繩”。○正義曰:婦人既思夫不見,悔本不隨之共行,雲:我本應與之俱去。若是子之夫往狩與,我當與之韔其弓,謂射訖與之弛弓納於韔中也。是子之夫往釣與,我當與之綸之繩,謂釣竿之上須繩,則己與之作繩。今不見而思,故悔本不然。○箋“綸,釣繳”。○正義曰:《釋言》雲:“緡,綸也。”則綸是繩名。弋是係繩於矢而射,謂之繳射,則釣繳者,謂係繩於釣竿也。經雲“言綸之繩”,謂與之作繩。此猶今人接綎謂之繩綎也。《說文》雲:“繳,生絲縷也。”則釣與弋射,其繩皆生絲為之。

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箋雲:觀,多也。此美其君子之有技藝也。釣必得魴、鱮,魴鱮是雲其多者耳。其眾雜魚,乃眾多矣。○魴音防。鱮音敘。觀,古玩反。注同。《韓詩》作“覩”。技,其綺反。

[疏]“其釣”至“觀者”。○正義曰:既恨不從君子狩釣,故此又說其釣之技。上兼有狩,此偏言釣者,因上釣文在下,接而申之耳。此不從之行,而知其獲多者,言本在家之釣,非謂役中時也。俗本作“觀,睹”,誤也。定本《集注》並作“多”。

《采綠》四章,章四句。

《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潤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職焉。陳宣王之德、召伯之功,以刺幽王及其群臣廢此恩澤事業也。○膏,古報反。下同。召,上照反。注及下同。

[疏]“《黍苗》五章,章四句”至“之職焉”。○正義曰:作《黍苗》詩者,刺幽王也。以幽王不能如陰雨膏澤潤及天下,其下卿士又不能行召伯之職以勞來士。眾臣之廢職,由君失所任,故陳召伯之事以刺之也。膏潤者,以君之恩惠及下,似雨澤之潤於物。然水之潤物,又似脂膏,故言膏潤也。此敘君臣互文以相見,言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職,則王不能膏潤天下,謂不能如宣王也。以經言召伯,不言宣王,故敘因而互文以見義也。此皆反經而敘之。首章上二句,是宣王之能膏潤也。下二句以盡卒章,皆召伯之職也。言卿士不能行,則召伯時為卿士矣,故《國語》韋昭注雲:“召公,康公之後卿士也。”《左傳》服虔注雲:“召穆公,王卿士。”是也。經言召伯亦作上公,為二伯,以兼卿士耳。○箋“陳宣”至“事業”。○正義曰:召伯之為卿士,宣王時也,故知陳宣王之德、召伯之功,以刺幽王及其群臣廢此恩澤事業也。膏潤是恩澤,召伯之職是事業,故並言焉。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興也。芃芃,長大貌。箋雲:興者,喻天下之民如黍苗然,宣王能以恩澤育養之,亦如天之有陰雨之潤。○芃,浦東反,一音扶雄反。長,張丈反。

悠悠南行,召伯勞之。悠悠,行貌。箋雲:宣王之時,使召伯營謝邑,以定申伯之國。將徒南行,眾多悠悠然,召伯則能勞來勸說以先之。○勞,力報反。注及下篇注同。“營謝”,一本作“營謝邑”。“將徒役”,一本作“將師旅”。來音賚。說音悅,又始說反。

[疏]“芃芃”至“勞之”。○正義曰:言芃芃長大者,是黍苗也。此黍苗所以得長大者,天以陰雨之澤膏潤之故也。以興宣王之時,悅樂者,是眾人也。此眾人所以得悅樂者,由王以恩惠之澤養育之故也。以黍苗之仰膏雨,猶眾人之仰恩惠,是宣王能膏潤天下。今王不能然,故舉以刺之。又其時之人,在國則蒙君之恩澤,其行又得臣之勞來,故言悠悠眾多而南行者,是營謝邑之人,召伯則又能勞來勸悅以先之。言知人之勞苦也。今幽王之時,人苦而臣不知,又刺之。○箋“宣王”至“先之”。○正義曰:以《嵩高》言“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因是謝人”,與四章“肅肅謝功”相當,故知此南行謂宣王之時,使召伯營謝邑,以定申伯之國,將徒役南行也。此言南行,是舉其始去而勞之,故言召伯則能勞來勸悅以先之。謂閔其勤勞,身先其苦也。“我行既集,蓋雲歸哉”,謂事訖而勞之。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任者,輦者,車者,牛者。箋雲:集猶成也。蓋猶皆也。營謝轉餫之役,有負任者,有輓輦者,有將車者,有牽傍牛者。其所為南行之事既成,召伯則皆告之雲:可歸哉。刺今王使民行役,曾無休止時。○任音壬。注同。輦,力展反,沈連典反。餫音運。輓音晚。傍,薄浪反。為,於偽反。

[疏]“我任”至“歸哉”。○正義曰:上言南行,為總此言行中之別。從召伯之南行,其轉運謂有我負任者,我輓輦者,我將車者,我牽傍牛者。我召伯所為南行之事既成,謂營謝畢,召伯則皆告之雲:可歸哉。言宣王之時,功役有期,臣司其職。今王役無休止,臣廢其事,故刺之。○傳“任者”至“牛者”。○正義曰:傳言此四者,明任、輦、車、牛則各有其人,故事別曆言之。○箋“蓋猶”至“止時”。○正義曰:蓋者,疑辭,亦為發端。《孝經》諸言蓋者,皆示不敢專決。《禮記·禮器》雲“蓋道求而未之得也”,《檀弓》雲“蓋有受我而厚之”,是發端也。此詩人指事而述,非有可疑,事在末句,不為發端,而其上曆陳四事,故為皆也。下章美召伯營謝之功,任、輦、車、牛是轉運所用,故營謝邑轉運之役也。有負任者,謂器物人所負持。《生民》雲“是任是負”,文別為二,故箋以任為抱。此一者,以相對則任在前,負在背,此任謂人所提荷,隨其所在,總之皆為任也。輦車,人輓以行,故雲輓輦者。有將車者,此轉運載任,則是大車以駕牛者也。有牽傍牛者,《秋官·罪隸職》雲:“凡封國若家,牛助為牽傍。”鄭司農雲:“凡封國若家,謂建諸侯、立大夫家也。”玄謂:“牛助,國以牛助轉徙也。罪隸牽傍之在前曰牽,在旁曰傍。”此營謝,即封國也,宜使罪隸牽其牛也。既雲將車者,車中有牛而將之。而別雲牽傍牛者,此牛在轅之外,不在轅中,故別牽傍之。《地官·牛人》雲“凡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與其牽傍,以載公任器”。注雲:“牽傍,在轅外輓牛也。人禦之。”彼雖非封國,要牽傍亦在轅外,以此知不與將車同也。箋以召伯所勞,當是勞人,故曆言其事,以表其名自別人。又以罪隸之方參之,知牛為牽傍,與車不同也。此舉其歸,反以刺今使人行役,嚐無休止之時。下章從此可知,故故略焉。

我徒我禦,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徒行者,禦車者,師者,旅者。箋雲:步行曰徒。召伯營謝邑,以兵眾行。其士卒有步行者,有禦兵車者。五百人為旅,五旅為師。《春秋傳》曰:“諸侯之製,君行師從,卿行旅從。”○士卒,尊忽反,一本作“士眾”。從,才用反。下同。

[疏]傳“徒行”至“旅者”。○正義曰:傳亦見四事別而分以言之。旅屬於師,徒行禦車還,是師旅之人,而經別之者,以其所司各異,故亦曆言以類上章也。《釋訓》雲:“徒禦不驚,以徒為輦者也。”此上我輦異章,故知徒行也。○箋“召伯”至“旅禦”。○正義曰:此言師旅,故雲“以兵眾行。其士卒有徒行者,有禦車者”。“五百人為旅,五旅為師”,《夏官序》文。《春秋傳》曰:“君行師從,卿行旅從。”定四年《左傳》文。彼文無“諸侯之製”一句,鄭亦以義言之,明天子之卿與諸侯同,故有師也。彼傳“君行師從”,謂嘉好之事,服虔雲:“謂會同。”杜預雲:“謂朝會。”此雖作役,非征伐,故同嘉好之事也。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謝,邑也。箋雲:肅肅,嚴正之貌。營,治也。烈烈,威武貌。征,行也。美召伯治謝邑,則使之嚴正,將師旅行則有威武也。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土治曰平,水治曰清。箋雲:召伯營謝邑,相其原隰之宜,通其水泉之利。此功既成,宣王之心則安也。又刺今王臣無成功而亦心安。○治,直吏反。下同。相,息亮反。

[疏]傳“土治”至“曰清”。○正義曰:此下傳亦然。五土有十等,獨言原隰者,以其最利於人,故特言之。

《黍苗》五章,章四句。

《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見君子,盡心以事之。

[疏]“《隰桑》四章,章四句”至“事之”。○正義曰:君子在野,經上三章上二句是也。言小人在位,無德於民,是亦小人在位之事也。思見君子,盡心以事之者,即上三章下二句及卒章是也。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興也。阿然,美貌。難然,盛貌。有以利人也。箋雲:隰中之桑,枝條阿阿然長美,其葉又茂盛可以庇蔭人。興者,喻時賢人君子不用而野處,有覆養之德也。正以隰桑興者,反求此義,則原上之桑,枝葉不能然,以刺時小人在位,無德於民。○難,乃多反。庇,必利反,又彼備反。蔭,於鴆反。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箋雲:思在野之君子,而得見其在位,喜樂無度。○樂音洛。注下皆同。

[疏]“隰桑”至“如何”。○正義曰:言隰中之桑,枝條其阿然而長美,其葉則其難然而茂盛,其下可以庇蔭。人往息者,得其涼也。以興野中君子,其身有美德,可以覆養,人事之者,蒙其利也。既隰中之桑盛如此,則原上之桑不能然,是不可以庇蔭也。猶野中君子德如是,則在位小人不能然,為不能覆養也。由小人在位而無德,故今思見在野君子而尊事之。若既得見在野之君子,置之於位,我則其為喜樂,知複如何乎!言其樂之甚也。○傳“阿然”至“利人”。○正義曰:阿那是枝葉條垂之狀,故為美貌。難為葉之茂,沃言葉之柔,幽是葉之色。言桑葉茂盛而柔軟,則其色純黑,故三章各言其一也。由葉茂而蔭厚,所以庇蔭,人息者得其涼之利,故言難然有以利人。言有此蔭涼以利人,以喻君子之亦有德澤以利人也。○箋“隰中”至“於民”。○正義曰:以有阿之下,別言其葉,則阿非葉狀,故枝條長美。《菀柳》雲“不尚息焉”,則知舉此茂美,亦取庇蔭為喻,故興在野君子有覆養之德也。知反求此義者,以序言小人在位,君子在野為相對。今舉隰而無原,故知有反求之義,以比小人無德於民矣。詩中單言隰者多矣,若“隰有萇楚”,不必反以對原,唯義所在,故不同。故《夏書》傳曰:“下濕曰隰。”桑非能水之木,而言隰桑美者,以桑不宜在停水之地,宜在隰潤之所。隰之近畔,或無水而宜桑,以今驗之,實然者也。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沃,柔也。○沃,烏酷反。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幽,黑色也。幽,於虯反。既見君子,德音孔膠。膠,固也。箋雲:君子在位,民附仰之,其教令之行甚堅固也。○膠音交。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箋雲:遐,遠。謂勤藏善也。我心愛此君子,君子雖遠在野,豈能不勤思之乎?宜思之也。我心善此君子,又誠不能忘也。孔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臧,鄭子郎反,王才郎反。

[疏]箋“孔子”至“誨乎”。○正義曰:引《論語》者,彼以中心善之,不能無誨,此則中心善之,故心不能忘。其義略同,故引以為驗。

《隰桑》四章,章四句。

《白華》,周人刺幽後也。幽王取申女以為後,又得褒姒而黜申後,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為之作是詩也。申,薑姓之國也。褒姒,褒人所入之女,姒其字也,是謂幽後。孽,支庶也。宗,適子也。王不能治,己不正故也。○華音花。取,七與反。孽,魚列反。為,於偽反。適音的。

[疏]“《白華》八章,章四句”至“是詩”。○正義曰:《白華》詩者,周人所作,以刺幽王之後也。幽王之後,褒姒也。以幽王初取申女以為後,後得褒姒而黜退申後。褒姒,妾也。王黜申後而立之,由此,故下國諸侯化而效之,皆以妾為妻,以支庶之孽代本適之宗,而幽王弗能治而正之,使天下敗亂,皆幽後所致,故周人為之而作《白華》之詩以刺之也。申後之黜,幽王所為,而刺褒姒者,言刺褒姒則幽王之惡可知,以褒姒媚惑,以至使申後見黜,故詩人陳申後之被疏,遠以主刺後姒也。《帝王世紀》雲:“幽王三年,納褒姒。八年,立以為後。”則得在三年,而黜申後在八年。此詩之作,在見黜之後。經八章,皆言王遠申後,是得褒姒而黜申後之事也。下國化之,即五章“鼓鍾於宮,聲聞於外”,是也。此詩主刺王之遠申後,但王為此行,則為下國所化,故經略文以見意,序具述其事以明之。○箋“申薑”至“正故”。○正義曰:欲明申為國名,故雲“薑姓之國”。褒姒,褒人所入之女。《國語》、《史記》有其事。褒國姒姓,言姒其字者,婦人因姓為字也。以申、褒皆為王後,故辨之雲:“是謂幽後。”以其被刺,明褒姒矣。孽者,蘖也。樹木斬而複生謂之蘖。以適子比根幹,庶子比支孽,故“孽,支庶也”。《中候》曰:“無易樹子。”注雲:“樹子,適子。”《玉藻》雲:“公子曰臣孽。”注雲:“孽當為枿。”《文王》曰:“本支百世。”是適子比樹本,庶子比支孽也。“宗,適子”者,以適子當為庶子之所宗,故稱宗也。王以褒姒代申後,下國化之,正以妾為妻耳。並言以孽代宗者,既以妾為妻,母愛者子抱矣,則妾之所生代適子,故連言之。《鄭語》雲:“而嬖是女,使至於為後,而生伯服。”又曰:“王欲殺太子,必求之申。”是幽王亦以伯服代太子,故為下國所化也。天子執生殺之柄,所以不能治下國者,以己不正故也。昭四年《左傳》“椒舉雲:‘無瑕者可以戮人。’”是己不正不可以治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