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棣之華,鄂不韡韡。興也。常棣,棣也。鄂猶鄂鄂然,言外發也。韡韡,光明也。箋雲: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足也。鄂足得華之光明,則韡韡然盛。興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榮覆弟,恩義之顯亦韡韡然。古聲不、拊同。○鄂,五各反。不,毛如字,鄭改作“拊”,方於反。韡,韋鬼反。“常棣,棣也”,本或作“常棣,栘”,音以支反,又是兮反。按《爾雅》雲:“唐棣,栘。常棣,棣。”作栘者非。不、拊,不音如字,又芳浮反,二聲相近也。拊亦作“跗”,前注同。一雲“不,亦方於反。”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聞常棣之言為今也。箋雲:聞常棣之言,始聞常棣華鄂之說也。如此,則人之恩親,無如兄弟之最厚。
[疏]“常棣”至“兄弟”。○毛以為,常棣之木,華鄂鄂然外發之時,豈不韡韡而光明乎?以眾華俱發,實韡韡而光明,以興兄弟眾多而相和睦,豈不強盛而有光暉乎?言兄弟和睦,實強盛而有光暉也。兄弟和睦,則強盛如是,然則凡今時天下之人,欲致此韡韡之盛,莫如兄弟之相親。言兄弟相親,則致榮顯也。○鄭以為,華下有鄂,鄂下有拊。言常棣之華與鄂拊韡韡然甚光明也。由華以覆鄂,鄂以承華,華鄂相承覆,故得韡韡然而光明也。華鄂相覆而光明,猶兄弟相順而榮顯。然則凡今時之人,恩親無如兄弟之最厚也。○傳“常棣”至“光明”。○正義曰:“常棣,棣”,《釋木》文也。舍人曰:“常棣,一名棣。”郭璞曰:“今關西有棣樹,子如櫻桃,可食。”是也。與此唐棣異木,故《爾雅》別釋。鄂猶鄂鄂者,以華之狀宜言鄂鄂,故重言之。言外發也,謂華聚而發於外也。韡韡,華之貌,華非一色,故雲光明。《靜女》雲“彤管有煒”,文與彤連,故雲“煒,赤貌”。王述之曰:“不韡韡,言韡韡也。以興兄弟能內睦外禦,則強盛而有光燿,若常棣之華發也。”○箋“承華”至“拊同”。○正義曰:以鄂文承華下,故為承華曰鄂也。又古聲不、拊同,不在鄂下,宜為鄂足,故知當作拊,拊為鄂足也。以鄂足比於弟,華比於兄,鄂既承華,文與拊連,則鄂、拊同比弟也。言鄂足得華之光明,是弟得兄榮也。又曰“恩義之顯亦韡韡然”,則兄亦得弟之助。兄弟之相佐,猶華、鄂之相承覆也。易傳者,以華之外發,取眾多為義,未若取相承覆為喻,理切近,故不從毛也。○傳“聞常棣之言為今”。○正義曰:傳以凡今者多對古之稱,故辨之。既聞常棣之說,則知兄弟宜相親,故以聞常棣之言為今,謂從今以去,宜相親也。王道之曰:“管、蔡之事以缺,而為《常棣》之歌為來今。”是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威,畏。懷,思也。箋雲:死喪可畏怖之事,維兄弟之親甚相思念。○怖,普布反。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裒,聚也。求矣,言求兄弟也。箋雲:原也隰也,以相與聚居之故,故能定高下之名,猶兄弟相求,故能立榮顯之名。○裒,薄侯反。
[疏]“死喪”至“求矣”。○正義曰:言兄弟人恩至厚,有死喪可畏怖之事,維兄弟之親甚相思念,餘人則不能也。兄弟相念如是,則當求以相助,不得疏也。原與隰同聚矣,猶兄弟相求矣。原、隰以聚居之故,故能定高下之名,兄弟以相求之故,故能立榮顯之譽,所以相半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雝渠也,飛則鳴,行則搖,不能自舍耳。急難,言兄弟之相救於急難。箋雲:雍渠,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脊,井益反,亦作“即”,又作“{即鳥}”,皆同。令音零,本亦作“鴒”,同。難如字,又乃旦反,注同。搖音遙,又餘照反。處,昌慮反。
每有良朋,況也永歎。況,茲。永,長也。箋雲:每,雖也。良,善也。當急難之時,雖有善同門來,茲對之長歎而已。○況或作“兄”,非也。歎,吐丹反,又吐旦反,以協上韻。
[疏]“脊令”至“永歎”。○正義曰:脊令者,水鳥,當居於水,今乃在於高原之上,失其常處。以喻人當居平安之世,今在於急難之中,亦失其常處也。然脊令既失其常處,飛則鳴,行則搖,不能自舍,此則天之性。以喻兄弟既在急難而相救,亦不能自舍,亦天之性。於此急難之時,雖有善同門來,茲對之唯長歎而已,不能相救。言朋友之情甚,而不如兄弟,是宜相親也。○傳“脊令”至“急難”。○正義曰:“脊令,雍渠”,《釋鳥》文也。郭璞曰:“雀屬也。”陸機雲:“大如鷃雀,長腳,長尾,尖喙,背上青灰色,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故杜陽人謂之連錢是也。”《小宛》篇曰“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是脊令飛則鳴也。脊令既失其常處,飛則鳴,行則搖動其身,不能自舍,以喻兄弟相救於急難,亦不能自舍。然而此經直雲“在原”與“急難”,何知不正以在原喻在急難而已,而必知急難謂救於急難者,正以上章“孔懷”,下章“禦侮”,是相助之事,以此類之,故知為相救於急難也。但脊令不能自舍之貌猶可言,故雲飛則鳴,行則搖。兄弟相救之貌不可言,故直雲相救耳。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鬩,很也。箋雲:禦,禁。務,侮也。兄弟雖內鬩而外禦侮也。○鬩,許曆反。牆本或作“廧”,在良反。禦,魚呂反。務如字,《爾雅》雲“侮也”,讀者又音侮。此從《左傳》及《外傳》之文。很,日懇反。
每有良朋,烝也無戎。烝,填。戎,相也。箋雲:當急難之時,雖有善同門來,久也猶無相助己者,古聲填、窴、塵同。○烝,之承反。填,依字音田,與“窴”同;又依古聲音塵。塵,久也。故箋申之雲:“古聲填、窴、塵同。”相如字,又息亮反,下同。
[疏]“兄弟”至“無戎”。○正義曰:兄弟之親,不能相遠。言兄弟或有自不相得,可鬩很於牆內,若有他人來侵侮之,則同心合意,外禦他人之侵侮。於此他人侵侮之時,雖有善同門來見之,雖久也,終無相助之事,唯兄弟相助耳。言兄弟之恩過於朋友也。雲良朋者,以大名言之,其實同誌之友,故下章曰“不如友也”。《論語》雲“有朋自遠方來”,亦其同誌也。散文朋、友通也。定本經“禦”作“{禦示}”,訓為“禁”。《集注》亦然。俗本以傳為“禦{禦示}”。《爾雅》無訓,疑俗本誤也。○傳“鬩,很”。○正義曰:很者,忿爭之名,故《曲禮》曰“很毋求勝”,是也。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兄弟尚恩怡怡然,朋友以義切切然。箋雲:平猶正也。安寧之時,以禮義相琢磨,則友生急。○“切切然”,定本作“切切偲偲然”。琢,陟角反。
[疏]傳“兄弟”至“切切然”。○正義曰:室家安寧,身無急難,則當與朋友交,切磋琢磨學問,修飾以立身成名。兄弟之多則尚恩,其聚集則熙熙然,不能相勵以道。朋友之交則以義,其聚集切切節節然,相勸競以道德,相勉勵以立身,使其日有所得,故兄弟不如友生也。切切節節者,相切磋勉勵之貌。《論語》雲:“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注雲:“切切,勸競貌。怡怡,謙順貌。”此熙熙當彼怡怡,節節當彼偲偲也。定本“熙熙”作“怡怡”,“節節”作“偲偲”。依《論語》則俗本誤。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儐,陳。飫,私也。不脫屨升堂謂之飫。箋雲:私者,圖非常之事。若議大疑於堂,則有飫禮焉。聽朝為公。○儐,賓胤反。飫,於慮反。朝,直遙反。
兄弟既具,和樂且孺。九族會曰和。孺,屬也。王與親戚燕則尚毛。箋雲:九族,從己上至高祖、下及玄孫之親也。屬者,以昭穆相次序。○樂音洛,下皆同。孺,本亦作“”,如具反。
[疏]“儐爾”至“且孺”。○正義曰:上章已來,說兄弟宜相親,故此章言王者親宗族也。王有大疑非常之事,與宗族私議而圖之,其時則陳列爾王之籩豆,為飲酒之飫禮,以聚兄弟宗族為好焉。為此飫及燕禮之時,兄弟既已具集矣,九族會聚,和而甚忻樂,且複骨肉相親屬也。言由王親宗族,故宗族亦自相親也。○傳“飫私”至“之飫”。○正義曰:“飫,私”,《釋言》文。孫炎曰:“飫非公朝,私飫飲酒也。”《周語》有王公立飫,又曰“立成禮烝而已”。飫既為私,不在公朝,在露門內也。酒肉所陳,不宜在庭,則在堂矣。《燕禮》雲:“皆脫屨乃升堂。”《少儀》雲:“堂上無跣,燕則有之。”是燕由坐而脫屨,明飫立則不脫矣,故雲“不脫屨升堂謂之飫”。○箋“私者”至“為公”。○正義曰:此解飫為私之意也。以私在露寢堂上,故謂之私。若聽朝則為公事,對公故言私也。知飫禮為圖非常、議大疑者,以《周語》雲:“王公之有飫禮,將以講事成禮,建大德,昭大物。”言講事、昭物,是有所謀矣。明圖非常、議大疑而為飫禮也。《周語》曰:“王公立飫則有房烝,親戚燕饗則有殽烝。”又曰“飫以顯物,燕以合好”,則飫、燕禮異。序曰“燕兄弟”,此陳飫者,圖非常,議大疑,乃有飫禮,則飫大於燕。燕亦是王於族親之禮,故陳之示親親也。飫禮議其大疑,則婦人不與。立以成禮,則不必和樂。下章雲“妻子合好”,此傳曰“王與族人燕則尚毛”,以此詩飫、燕雜陳,故下箋雲:“王與族人燕,則宗婦內宗之屬,亦從後於房中。”是此章之中兼燕禮矣。上二句為飫,下二句為燕。飫陳籩豆,燕言兄弟,互以相兼也。○傳“孺屬”至“尚毛”。○正義曰:“孺,屬”,《釋言》文。李巡曰:“孺,骨肉相親屬也。”《中庸》曰:“燕毛以所序齒。”《文王世子》曰:“公與族人燕則以齒,而孝悌之道達矣。”王與宗族之人燕,以毛發年齒為次第也。《司儀》曰:“王燕則諸侯毛。”亦謂同姓諸侯也,故彼注雲:“謂以發鬢為坐。朝事尊尊尚爵,燕則親親尚齒。”雲“親親”,是燕同姓,明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箋雲:好合,誌意合也。合者,如鼓瑟琴之聲相應和也。王與族人燕,則宗婦內宗之屬亦從後於房中。○好,呼報反,應對之應。和,胡臥反。
兄弟既翕,和樂且湛。翕,合也。○翕,許急反。湛,答南反,又作“耽”,《韓詩》雲:“樂之甚也。”
[疏]“妻子”至“且湛”。○正義曰:上章並陳飫、燕之禮,此又論內外之歡也。王與族人燕於堂上,則後與宗婦燕於房中。王之族人見王燕其宗族,知王親之,皆效王親親,與其妻子自相和好,誌意合和,如鼓瑟琴相應和。於時兄弟既會聚矣,其族人非直內和妻子,又九族和好,忻樂而且湛,又以盡歡也。○箋“王與”至“房中”。○正義曰:此解天子自燕宗族兄弟,所以得致妻子好合之意。以其王與族人燕,則宗婦內宗之屬亦從後於房中而燕,故有妻子也。宗婦者,謂同宗卿大夫之妻也。內宗者,同宗之內,女嫁於卿大夫者。《春秋》莊二十四年,“夫人薑氏入。大夫宗婦覿,用幣”。謂之宗婦,明是宗族之婦也,故賈、杜皆雲:“宗婦,同姓大夫之婦。”襄二年傳曰:“葬齊薑。齊侯使諸薑、宗婦來會葬。”諸薑,謂齊同姓之女。宗婦,謂齊同姓之婦。是同姓大夫之婦名為宗婦也。《周禮·春官·序官》雲:“內宗,凡內女之有爵者。”注雲:“內女,王同姓之女。謂之內宗,有爵,其嫁於大夫及士者。”是王同姓之女,名為內宗也。天子燕宗族之禮亡,所以知王與族人燕,則宗婦內宗從後者,《湛露》曰:“厭厭夜飲,不醉無歸。”傳曰:“夜飲,私燕也。宗子將有事,族人皆入侍。不醉而出,是不親也。醉而不出,是渫宗也。”箋雲:“天子燕諸侯之禮亡,此假宗子與族人燕為說耳。”然則天子燕同姓諸侯之禮,猶宗子燕族人,則天子燕宗族兄弟為朝廷臣者,如宗子於族人可知。案《特牲饋食禮》祭末乃曰:“徹庶羞設於西序下。”注雲:“為將餕去之。庶羞主為屍,非神饌也。”《尚書傳》曰:“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終日。大宗已侍於賓,奠然後燕私。燕私者何也?已而與族人飲也。此徹庶羞置西序下者,為將以燕飲與?然則自屍祝至於兄弟之庶羞,宗子與族人燕飲於堂。內賓宗婦之庶羞,主婦以燕飲於房也。”鄭以彼《特牲》是宗子之祭禮,族人及族婦皆助,故經雲:“宗婦執兩籩,宗婦讚豆。”是宗婦及族人俱助宗子之祭。及至末,族人既為宗子所燕,明宗婦亦主婦燕之可知也。且上文庶羞屍祝兄弟之等,男子有庶羞,宗婦及內賓婦人亦有庶羞。今直雲“徹庶羞”,明二者俱徹,二者俱燕也,故雲:“祝至於兄弟之庶羞,宗子以與族人燕飲於堂。內賓宗婦之庶羞,主婦以與燕飲於房中也。”《曲禮》曰:“男女不雜坐。”謂男子在堂上,女子在房,故族人在堂,室婦在房也。宗婦得與於燕,明內宗亦與其中,可知宗子之禮既然,故知天子燕族人之禮亦然,故雲“王與族人燕,則宗婦內宗之屬亦從後於房中”。此證妻子止當言宗婦,並言內宗者,內宗,宗婦之類,因言之。此後燕及妻而連言子者,此說族人室家和好,其子長者從王在堂,孩稚或從母亦在,兼言焉。
宜爾家室,樂爾妻帑。帑,子也。箋雲:族人和,則得保樂其家中之大小。○帑依字,吐蕩反,經典通為妻孥字,今讀音奴,子也。
是究是圖,亶其然乎!究,深。圖,謀。亶,信也。箋雲:女深謀之,信其如是。○亶,都但反。
[疏]“宜爾”至“然乎”。○正義曰:王親宗族而與之燕,族人化王,莫不和睦,則宗族同心,人無侵侮,然後宜汝之室家,保樂汝之妻子矣。若族人不和,忿鬩自起,外見侵侮,內不相救,則不能保其大小,家室危焉。汝於是深思之,於是善謀之,信其然者否乎?既宗族須和若是,不可不親焉,王所以燕之也。○傳“孥,子”。○正義曰:上雲“妻子好合”,子即此帑也。《左傳》曰“秦伯歸其帑”,《書》曰“予則帑戮汝”,皆是子也。
《常棣》八章,章四句。
□《毛詩正義》□箋 漢·鄭 玄□疏 唐·孔穎達
□整理 明月奴□製作 真 如□發布 讀書中文網
《毛詩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