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墠》二章,章四句。
《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風雨淒淒,(又鳥)鳴喈喈。興也。風且雨,淒淒然,(又鳥)猶守時而鳴,喈喈然。箋雲:興者,喻君子雖居亂世,不變改其節度。○淒,七西反。喈音皆。既見君子,雲胡不夷?胡,何。夷,說也。箋雲:思而見之,雲何而心不說?○說音悅,下同。
[疏]“風雨”至“不夷”。○正義曰:言風雨且雨,寒涼淒淒然。(又鳥)以守時而鳴,音聲喈喈然。此(又鳥)雖逢風雨,不變其鳴,喻君子雖居亂世,不改其節。今日時世無複有此人。若既得見此不改其度之君子,雲何而得不悅?言其必大悅也。○傳“風且”至“喈喈然”。○正義曰:《四月》雲“秋日淒淒”,寒涼之意,言雨氣寒也。二章“瀟瀟”,謂雨下急疾瀟瀟然,與淒淒意異,故下傳雲:“瀟瀟,暴疾。”喈喈、膠膠則俱是鳴辭,故雲“猶喈喈也”。○傳“胡,何。夷,說”。○正義曰:胡之為何,《書傳》通訓。“夷,悅”,《釋言》文。定本無“胡何”二字。
風雨瀟瀟,(又鳥)鳴膠膠。瀟瀟,暴疾也。膠膠,猶喈喈也。○瀟音蕭。膠音交。既見君子,雲胡不瘳?瘳,愈也。○瘳,敕留反。
風雨如晦,(又鳥)鳴不已。晦,昏也。箋雲:已,止也。(又鳥)不為如晦而止不鳴。○不為,於偽反。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風雨》三章,章四句。
《子矜》,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脩焉。鄭國謂學為校,言可以校正道藝。○衿音金,本亦作“襟”,徐音琴。“世亂”,本或以世字在下者,誤。校,力孝反,注及下注同。注傳雲“鄭人遊於鄉校”是也。公孫弘雲:“夏曰校。”沈音教。
[疏]“《子衿》三章,章四句”至“不脩焉”。○正義曰:鄭國衰亂,不脩學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責去者之辭,以刺學校之廢也。經三章,皆陳留者責去者之辭也。定本雲“刺學廢也”,無“校”字。○箋“鄭國”至“道藝”。○正義曰:襄三十一年《左傳》雲:“鄭人遊於鄉校。”然明謂子產毀鄉校,是鄭國謂學為校,校是學之別名,故序連言之。又稱其名校之意,言於其中可以校正道藝,故曰校也。此序非鄭人言之,箋見《左傳》有鄭人稱校之言,故引以為證耳,非謂鄭國獨稱校也。《漢書》公孫弘奏雲:“三代之道,鄉裏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是古亦名學為校也。禮:“人君立大學小學。”言學校廢者,謂鄭國之人廢於學問耳,非謂廢毀學宮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箋雲: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隨而思之耳。禮:“父母在,衣純以青”。○青如字。學子以青為衣領緣衿也,或作菁,音非純、章允反,又之閏反。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嗣,習也。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弦之舞之。箋雲:嗣,續也。女曾不傳聲問我,以恩責其忘己。○嗣如字,《韓詩》作“詒”。詒,寄也,曾不寄問也。傳聲,直專反。
[疏]“青青”至“嗣音”。○毛以為,鄭國學校不修,學人散去,其留者思之言:青青之色者,是彼學子之衣衿也。此青衿之子,棄學而去,悠悠乎我心思而不見,又從而責之。縱使我不往彼見子,子寧得不來學習音樂乎?責其廢業去學也。○鄭唯下句為異。言汝何曾不嗣續音聲,傳問於我。責其遺忘己也。○傳“青衿,青領”。○正義曰:《釋器》雲:“衣皆謂之襟。”李巡曰:“衣皆,衣領之襟。”孫炎曰:“襟,交領也。”衿與襟音義同。衿是領之別名,故雲“青衿,青領也”。衿、領一物。色雖一青,而重言青青者,古人之複言也。下言“青青子佩”,正謂青組綬耳。《都人士》“狐裘黃黃”,謂裘色黃耳,非有二事而重文也。箋雲“父母在,衣純以青”,是由所思之人父母在,故言青衿。若無父母,則素衿。《深衣》雲:“具父母衣純以青,孤子衣純以素。”是無父母者用素。○傳“嗣習”至“舞之”。○正義曰:所以責其不習者,古者教學子以詩樂,誦之謂背文闇誦之,歌之謂引聲長詠之,弦之謂以琴瑟播之,舞之謂以手足舞之。學樂學詩,皆是音聲之事,故責其不來習音。《王製》雲:“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王世子》雲:“春誦夏弦,太師詔之。”注雲:“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是學詩學樂,皆弦誦歌舞之。○箋“嗣續”至“忘己”。○正義曰:箋以下章雲“子寧不來”,責其不來見己,不言來者有所學。則此雲“不嗣音”,不宜為習樂,故易傳言留者責去者,子曾不傳續音聲存問我,以恩責其忘己。言與彼有恩,故責其斷絕。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佩,佩玉也。士佩瓀瑉而青組綬。○鶗,本又作“瓀”,如兗反。瑉,亡巾反。組音祖。綬音受。縱我不往,子寧不來?不來者,言不一來也。
[疏]傳“佩,佩玉”至“組綬”。○正義曰:《玉藻》雲:“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於玉比德焉。”故知子佩為佩玉也。禮不佩青玉,而雲“青青子佩”者,佩玉以組綬帶之。士佩瓀瑉而青組綬,故雲青青謂組綬也。案《玉藻》“士佩瓀玟而縕組綬”,此雲青組綬者,蓋毛讀《禮記》作青字,其本與鄭異也。學子非士,而傳以士言之,以學子得依士禮故也。○傳“不來者,言不一來”。○正義曰:準上傳,則毛意以為責其不一來習業。鄭雖無箋,當謂不來見己耳。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挑達,往來相見貌。乘城而見闕。箋雲:國亂,人廢學業,但好登高見於城闕,以候望為樂。○挑,他羔反,又敕彫反,《說文》作“叟”。達,他末反,《說文》雲:“達,不相遇也。”好,呼報反。樂音洛。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言禮樂不可一日而廢。箋雲:君子之學,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思之甚。
[疏]“挑兮”至“月兮”。○毛以為,學人廢業,候望為樂,故留者責之雲:汝何故棄學而去?挑兮達兮,乍往乍來,在於城之闕兮。禮樂之道,不學則廢。一日不見此禮樂,則如三月不見兮,何為廢學而遊觀?○鄭以下二句為異。言一日不與汝相見,如三月不見兮。言己思之甚也。○傳“挑達”至“見闕”。○正義曰:城闕雖非居止之處,明其乍往乍來,故知挑達為往來貌。《釋宮》雲:“觀謂之闕。”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如《爾雅》之文,則闕是人君宮門,非城之所有,且宮門觀闕不宜乘之候望。此言在城闕兮,謂城之上別有高闕,非宮闕也。乘城見於闕者,乘猶登也,故箋申之,登高見於城闕,以候望為樂。○箋“君子”至“之甚”。○正義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文。由其須友以如此,故思之甚。
《子衿》三章,章四句。
《揚之水》,閔無臣也。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
[疏]“《揚之水》二章,章六句”至“是詩”。○正義曰:經二章,皆閔忽無臣之辭。忠臣、良士,一也。言其事君則為忠臣,指其德行則為良士,所從言之異耳。“終以死亡”,謂忽為其臣高渠彌所弑也。作詩之時,忽實未死,序以由無忠臣,意以此死,故閔之。《有女同車》序雲:“卒以無大國之助,至於見逐。”意亦與此同。
揚之水,不流束楚。揚,激揚也。激揚之水,可謂不能流漂束楚乎?箋雲:激揚之水,喻忽政教亂促。不流朿楚,言其政不行於臣下。○漂,匹妙反。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箋雲:鮮,寡也。忽兄弟爭國,親戚相疑,後竟寡於兄弟之恩,獨我與女有耳。作此詩者,同姓臣也。○鮮,息淺反,注下同。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迋,誑也。○迋,求往反,徐又居望反。誑,九況反。
[疏]“揚之水”至“迋女”。○毛以為,激揚之水,可謂不能流漂一束之楚乎?言能流漂之,以興忠臣良士,豈不能誅除逆亂之臣乎?言能誅除之。今忽既不能誅除逆亂,又複兄弟爭國,親戚相疑,終竟寡於兄弟之恩,唯我與汝二人而已。忽既無賢臣,多被欺誑,故又誡之,汝無信他人之言。被他人之言,實欺誑於汝。臣皆誑之,將至亡滅,故閔之。鄭唯上二句別,義具箋。○箋“激揚”至“臣下”。○正義曰:箋言激揚之水,是水之迅;疾言不流束楚,實不能流,故以喻忽政教亂促,不行臣下。由政令不行於臣下,故無忠臣良士與之同心,與下勢相連接,同為閔無臣之事。毛興雖不明,以《王》及《唐·揚之水》皆興,故為此解。
揚之水,不流束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二人同心也。箋雲:二人者,我身與女忽。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揚之水》二章,章六句。
《出其東門》,閔亂也。公子五爭,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民人思保其室家焉。“公子五爭”者,謂突再也,忽子、亹子、儀各一也。○爭,爭鬥之爭,注同。亹,亡匪反,又音尾,莊公子。
[疏]“《出其東門》二章,章六句”至“室家焉”。○正義曰:作《出其東門》詩者,閔亂也。以忽立之後,公子五度爭國,兵革不得休息,下民窮困,男女相棄,民人迫於兵革,室家相離,思得保其室家也。兵謂弓矢幹戈之屬。革謂甲胃之屬,以皮革為之。保者,安守之義。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若散則通。民人分散乖離,故思得保有室家,正謂保有其妻,以妻為室家。經二章皆陳男思保妻之辭,是思保室家也。其公子五爭,兵革不息,敘其相棄之由,於經無所當也。俗本雲“五公子爭”,誤也。○箋“公子”至“各一”。○正義曰:桓十一年《左傳》雲:“祭仲為公娶鄧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於鄭莊公,生厲公。故宋人誘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祭仲與宋人盟,以厲公歸而立之。秋,九月,昭公奔衛。己亥,厲公立。”是一爭也。十五年傳曰:“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雍姬知之,以告祭仲。祭仲殺雍糾。厲公出奔蔡。六月,乙亥,鄭世子忽複歸於鄭。”是二爭也。十七年傳曰:“初,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昭公惡之,固諫,不聽。昭公立,懼其殺己也,弑昭公而立公子亹。”是三爭也。十八年傳曰:“齊侯師於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七月,齊人殺子亹,而轘高渠彌。祭仲逆鄭子於陳而立之。”服虔雲:“鄭子,昭公弟子儀也。”是四爭也。莊十四年傳曰:“鄭厲公自櫟侵鄭,及大陵,獲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請納君。’與之盟而舍之。六月,傅瑕殺鄭子而納厲公。”是五爭也。忽亦再為鄭君,前以太子嗣立,不為爭篡,故唯數後為五爭也。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如雲,眾多也。箋雲:有女,謂諸見棄者也。如雲者,如雲從風東西南北,心無有定。雖則如雲,匪我思存。思不存乎相救急。箋雲:匪,非也。此如雲者,皆非我思所存也。○思如字,注及下皆同;沈息嗣反,毛音如字,鄭息嗣反。縞衣綦巾,聊樂我員。縞衣,白色,男服也。綦巾,蒼艾色,女服也。原室家得相樂也。箋雲:縞衣綦巾,己所為作者之妻服也,時亦棄之,兵革之難,不能相畜。心不忍絕,故言且留樂我員。此思保其室家。窮困不得有其妻,而以衣巾言之,恩不忍斥之。綦,綦文也。○縞,古老反,又古報反。綦,巨基反。樂音洛,注並同,一音嶽。或雲:“箋留樂,又音嶽。”員音雲,本亦作雲,《韓詩》作“魂”。魂,神也。為,幹偽反。難,乃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