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齊侯、衛侯次於五氏。五氏,晉地。

秦伯卒。

冬,葬秦哀公。

十年,春,王三月,及齊平。平前八年再侵齊之怨。

夏,公會齊侯於頰穀。頰,古協反,《左傳》作“夾穀”。

公至自頰穀。離會不致。雍曰:“二國會曰離,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然則所是之是未必是,所非之非未必非。未必非者,不能非人之真非;未必是者,不能是人之真是。是非紛錯,則未有是。是非不同,故曰離。離則善惡無在,善惡無在,則不足致之於宗廟。何為致也?危之也。危之則以地致何也?為危之也。其危奈何?曰,頰穀之會,孔子相焉。兩君就壇,兩相相揖。將欲行盟會之禮。○為危,於偽反。相焉,息亮反,下“兩相”同。壇,徒丹反,封土曰壇。齊人鼓譟而起,欲以執魯君。群呼曰譟。○鼓譟,素報反。呼,火故反。孔子曆階而上,不盡一等,而視歸乎齊侯,階,會壇之階。曰:“兩君合好,夷狄之民,何為來為?”命司馬止之。兩君合會,以結親好,而齊人欲執魯君,此無禮之甚,故謂之夷狄之民。司馬,主兵之官,使禦止之。○合好,呼報反,注同。使禦,魚呂反。齊侯逡巡而謝曰:“寡人之過也。”退而屬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與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獨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為?”屬,語也。夫人謂孔子也。齊人欲執魯君,是夷狄之行。○逡,一旬反。屬,章欲反。夫人音扶。語,魚呂反。之行,下孟反。罷會,齊人使優施舞於魯君之幕下。優,俳。施,其名也。幕,帳。欲嗤笑魯君。○幕音莫。俳,皮皆反。嗤,尺之反。孔子曰:“笑君者罪當死。”使司馬行法焉,首足異門而出。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者,蓋為此也。何休曰:“齊侯自頰穀歸,謂晏子曰:“寡人獲過於魯侯,如之何?’晏子曰:‘君子謝過以質,小人謝過以文。齊嚐侵魯四邑,請皆還之。’”○讙,好官反。蓋為,於偽反。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孔子於頰穀之會見之矣。以見,賢遍反。

[疏]一會之怒,三軍自降,若非孔子,必以白刃喪其膽核矣。敢直視齊侯,行法殺戮,故傳“於頰穀之會見之矣”。後世慕其風規,欽其意氣者,忽若如是毛遂之亢楚王、藺子之脅秦王,俱展一夫之勇,不憚千乘之威,亦善忠臣之鯁骨,是賢亞聖之義勇。

晉趙鞅帥師圍衛。

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

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郈,叔孫氏邑。郈音後。

秋,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

宋樂大心出奔曹。

宋公子地出奔陳。

冬,齊侯、衛侯、鄭遊速會於安甫。安甫,地名。

叔孫州仇如齊。

宋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陳。辰為佗所強,故曰暨。○暨,其器反。佗,大河反。彄,苦侯反。強,其丈反。

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未失其弟也。言辰未有失其為弟之道,故書弟以罪宋公。

[疏]“未失其弟也”。○釋曰:案辰以前年出奔,離骨肉之義;今歲入邑,有叛國之罪。失弟之道,彰於經文,而曰未失,何也?解公不能製禦彊臣,以撫其弟,而使二卿脅以外奔,故著暨以表彊辭,稱弟以見罪,罪在仲石,亦可知矣。今而入國,兩子之情,非辰之意,書及而辨尊卑,言弟以顯無失。然則自陳之力,力由二卿,入蕭之叛,專歸仲石,故重發例以明無罪。

及仲佗、石彄、公子地,以尊及卑也。自陳、陳有奉焉爾。入於蕭以叛。蕭,宋邑。入者,內弗受也。以者,不以也。叛,直叛也。

夏,四月。

秋,宋樂大心自曹入於蕭。入蕭從叛人,叛可知,故不書叛。

冬,及鄭平。平六年侵鄭之怨。傳例曰:“盟不日者,渝盟惡之也。”取夫詳略之義,則平不日者,亦有惡矣。蓋不能相結以信。○渝,羊朱反,變也。惡之,烏路反,下同。取夫音符。

叔還如鄭蒞盟。還音旋。

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

夏,葬薛襄公。

叔孫州仇帥師墮郈。墮猶取也。陪臣專強,違背公室,恃城為固,是以叔孫墮其城,若新得之,故雲墮。墮猶取也。墮非訓取,言今但毀其城,則郈永屬巳,若更取邑於他然。○墮,許規反,毀也。背音佩。

[疏]注“墮非訓取”。○釋曰:傳言“墮猶取也”,即其訓。而曰非者,何休難雲:“當言取,不言墮。實壞耳,無取於訓詁,鄭君如此釋之,今經墮其為義。”

衛公孟彄帥師伐曹。

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墮費。費音祕。

秋,大雩。

冬,十月,癸亥,公會齊侯盟於黃。

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公至自黃。

十有二月,公圍成。非國不言圍,圍成,大公也。以公之重而伐小邑,則為恥深矣,故大公之事而言圍,使若成是國然。

[疏]注“以公”至“小邑”。○釋曰:案例國曰圍,今邑而言圍,則大都。大都則皆是國,而曰小邑何?解經書公,明成非小,是故言圍。公,一國之貴重;成,三家之大邑。邑比於國為細,擬公為小,比於凡邑則大矣,故書曰圍。

公至自圍成。何以致?危之也。何危爾?邊乎齊也。邊謂相接。

十有三年,春,齊侯次於垂葭。葭音加。

夏,築蛇淵囿。蛇淵,地名。○囿音又。

大蒐於比蒲。比音毗。

衛公孟彄帥師伐曹。

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疏]“叛直叛也”。○釋曰:不解入而重發叛例何?解趙鞅自入巳邑,不從外入。入者,內弗受也,以其無君命,於義不受。同書入之,非專不受,故但釋其叛非實叛,故下書歸明之。非叛而書叛,書叛非真叛也,故複發也。

冬,晉荀寅、士吉射入於朝歌以叛。射,食夜反,又食亦反。

晉趙鞅歸於晉。此叛也,其以歸言之,何也?據叛惡而歸善。貴其以地反也。貴其以地反,則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許悔過也。許悔過,則何以言叛也?以地正國也。地謂晉陽也。蓋以晉陽之兵,還正國也。《公羊傳》曰:“逐君側之惡人。”以地正國,則何以言叛?據是善事。其入無君命也。覬曰:“專入晉陽以興兵甲,故不得不言叛,實以驅惡而安君,則釋兵不得不言歸。《春秋》善惡必著之義。”

薛弑其君比。比,必履反,又毗誌反。

[疏]“薛弑其君比”。○釋曰:不日月者何?解,傳言剽不正其日,何則?庶子為君而被弑,則不日而月之。傳曰“諸侯時卒,惡之”,宜從此例。薛比書時,亦其惡也。

十有四年,春,衛公叔戍來奔。

晉趙陽出奔宋。晉趙陽,《左氏》作“衛趙陽”。

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人帥師滅頓,以頓子牂歸。佗,徒河反,又如字。牂,作郎反。

夏,衛北宮結來奔。

五月,於越敗吳於槜李。槜李,吳地。○敗,必邁反。槜李音醉。

吳子光卒。

公會齊侯、衛侯於牽。牽,地。○牽,去賢反。

公至自會。

秋,齊侯、宋公會於洮。洮,他刀反。

天王使石尚來歸脤。脤,祭肉。天子祭畢,以之賜同姓諸侯,親兄弟之國,與之共福。○脤,市軫反。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其辭石尚,士也。辭猶書也。○膰音煩,本人作煩。何以知其士也?天子之大夫不名,石尚欲書《春秋》,欲著名於《春秋》。諫曰:“久矣!周之不行禮於魯也。請行脤。”貴複正也。

[疏]“貴複正也”。○釋曰:從祀先公,前有失正之文,於後言貴複正。今複正前失正之文,而曰貴複正何?解複正之文雖同,義須有異,天王不行禮於魯,失正矣。今由石尚而歸脤,美之,故曰“貴複正也”。

衛世子蒯聵出奔宋。蒯聵,苦怪反;下五怪反。

衛公孟彄出奔鄭。

宋公之弟辰自蕭來奔。稱弟,猶未失為弟之行。○行,下孟反。

大蒐於比蒲。

[疏]“大蒐於比蒲”。○釋曰:文承秋,下注雲“城莒父”,雲無冬者,甯所未詳。然則大蒐在秋,秋則常事。常事不書,書之者何?解,昭八年“秋蒐於紅”,傳曰“正也”,正所以譏不正,後比蒲大蒐失禮,因此見正。今定公以十三年大蒐,秋事而於夏行之,失正,至此十四年大蒐,書正以明前不正也。

邾子來會公。會公於比蒲。

城莒父及霄。無冬,甯所未詳。

[疏]注“無冬”至“未詳”。○釋曰:桓七年注雲“下無秋冬”,今不言下何?解,桓七年夏有人事,而秋冬二時不書,複無人事,故雲下。今此上有秋,下有人事而無冬,故直雲無冬。不言下,明冬宜在人事之上也。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來朝。朝,直遙反。

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小牛。不言所食,食非一處而至死。鼷音兮。處,昌慮反。不敬莫大焉。定公不敬最大,故天災最甚。

[疏]“不敬莫大焉”。○釋曰:凡鼠食牛,皆是不敬,而曰莫大何?解成七年“鼷鼠食郊牛角”,“過有司也”,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歸罪於君,皆道其所,傳明不敬之罪小。今牛體遍食,不敬之罪大也。

二月,辛醜,楚子滅胡,以胡子豹歸。

夏,五月,辛亥,郊。譏不時也。

壬申,公薨於高寢。高寢,宮名。高寢,非正也。

[疏]“高寢非正也”。○釋曰:重發傳何?解,高者大名,嫌是路寢之流,故發傳明之。

鄭罕達帥師伐宋。

齊侯、衛侯次於渠蒢。渠蒢,地也。○蒢,直居反。

邾子來奔喪。喪急,故以奔言之。

[疏]“喪急”至“言之”。○釋曰:奔喪之製,日行百裏,故傳言急,所以申匍匐之情也。

秋,七月,壬申,弋氏卒。妾辭也。不言夫人薨。○弋氏,羊職反,哀公之母,《左氏》作“姒氏也”。哀公之母也。

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九月,滕子來會葬。邾、滕,魯之屬國,近則來奔喪,遠則來會葬。於長帥之喪,同之王者,書非禮。○長,丁丈反。帥,所類反。

[疏]注“邾滕”至“屬國”。○釋曰:將何據也?解,範答薄氏雲:“屬國,非私屬,五國為屬,屬有長,曹、滕、二邾、莒世屬服事我,故謂之屬。”○注“近則”至“非禮”。○釋曰:若如此注意,以奔喪為禮,會葬為非。然則王者之喪,諸侯會,出何文證?若以會葬非禮,何以範例雲會葬四?案經有三,範總雲會葬禮何?解,傳言奔喪喪急,不言非禮可知。諸侯自相會葬,傳無釋文,但釋天子之會葬,雲其誌重天子之禮,又曰在鄙上,明其別於諸侯。傳曰“周人有喪,魯人有喪。周人吊,魯人不吊”,周人責魯人曰“吾君親之”,是以知王者之喪,諸侯親會之。範雲四,四當為三,古者四三皆積畫,字有誤耳。會葬,禮也。據釋天子之大夫來會葬,言者重天子之禮,故範例舉之,不謂皆是禮也。

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葬既有日,不為雨止,禮也。雨不克葬,喪不以製也。

戊午,日下稷,乃克葬。稷,昃也。下昃謂脯時。○為,於偽反。稷如字,《左氏》作“昃”。脯,布吳反。

[疏]“葬既有日”。○釋曰:重發傳何?解,頃熊夫人,今此人君嫌禮異,故發傳以明之。且彼言日中,此言日下稷;彼言而,此言乃,文並不同。釋既不異,義體相似。

乃,急辭也,不足乎日之辭也。宣八年注詳矣。

[疏]注“宣八”至“詳矣”。○釋曰:範例雲“克例有六”,則數何文以充之?解鄭伯克段一,不克納二,雨不克葬、日中而克葬各二,是謂四,通前二為六也。

辛巳,葬定弋。定弋,《左氏》作定姒。

冬,城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