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齊侯之見公,可以言至自齊也。“齊侯唁公於野井”,以親見齊侯為重,故可言至自齊。居於鄆者,公在外也。若但言公至自齊,而不唁居於鄆,則公得歸國,欲明公實在外,故言居於鄆。
[疏]“公在外”。○釋曰:又日前不外公,言外何?解,言外者,據內生名,公雖出奔,臣子不得外公,存錄之如在國。在國之文,不得實同,故言居鄆以別之。
至自齊,道義不外公也。至自齊者,臣子喜君父得反,致宗廟之辭爾。今君雖在外,猶以在國之禮錄之,是崇君之道。
夏,公圍成。成,孟氏邑。非國不言圍,所以言圍者,以大公也。崇大其事。
[疏]“非國”至“大公也”。○釋曰:何解凡邑不言圍,指小都,都之大者則國。此文是於三家疆大,邑過百乘,比之小國,國家之患,良由此起。昭公圍成、郈,郈人不服,而臣之邑不順,季氏之權,得國之資,圍而不克,故以大公為文。然則定公雖墮三都,成人不肯,公伐不克,故傳以大公釋之。書致為異,故傳釋之。此不致者,齊無難公之言,不以適齊無為危至,如長葛言圍,非常見義乃殊,故傳不異。
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子、杞伯盟於鄟陵。鄟陵,某地。○鄟陵音專,又市轉反。
公至自會,居於鄆。公在外也。至自會,道義不外公也。
[疏]“義不外公也”。○釋曰:複發傳何?解自齊為虛致,自會為實文,與虛致嫌義有殊,故發不異已。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周有入無出也。始即位非其所,今得還,複據宗廟,是內故可言入。若即位在廟,則王者無外,不言出。
[疏]“有入無出也”。○釋曰:王也,傳言周而複釋何?解彼明上下一見,則同有出文,故言周。言周有入無出,明天王之身入與出,故發傳也。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遠矣,非也。雍曰:“奔篡君之賊,其責遠矣。”○召,上照反。篡,初患反。
[疏]注“奔篡”至“遠矣”。○釋曰:傳言奔,直奔也。何嫌以發?解,非也,非責之非,責其遠矣。獨言遠者,傳雲於周公著例,見上下之文。然則王子瑕不言出是常,常文而無大罪,則從例可知,故省文。至於尹氏,周室之微弱,而日月不誅,子朝使之奔,不足可責遠矣。則剌諸侯,諸侯謂宋、衛、陳、鄭外附於楚,子朝之舅,華戎同心而叛,天子不能誅,則宜遠責諸侯,乃經解傳,宣其責遠矣。傳既責遠,愧奔亦異,故曰:“奔,直奔也”。傳曰奔之惡也,惡其奔讎。子朝之奔,奔讎而曰奔。直奔,惡諸侯之叛,剌其不殊也。
奔,直奔也。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齊。自鄆行。
公至自齊,居於鄆。公在外也。
[疏]“公在外也”。○釋曰:發傳不同,而重起例何?解公前孫而至,今如齊,不言孫,反而言至。至言居於鄆,故傳言“公在外也”。異義而文別,故重言例,而文省則義同,義同,亦在外可知也。
夏,四月,吳弑其君僚。僚,力雕反。
楚殺其大夫郤宛。宛,於阮反,又於元反。
秋,晉士鞅、宋樂祁、衛北宮喜、曹人、邾人、滕人會於扈。祁,力兮反,又力私反。扈音戶。
冬,十月,曹伯午卒。
邾快來奔。徐邈曰:“自此已前,邾畀我、庶其並來奔,今邾快又至,三叛之人,俱以魯為主。邾,魯鄰國,而聚其逋逃,為過之甚,故悉書之以示譏也。小國無大夫,故但舉名而略其氏。○邾快,苦夬反。畀,必二反,本或作鼻。逋逃,布吳反。
公如齊。
公至自齊,居於鄆。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魯悼公。
公如晉,次於乾侯。不得入於晉。乾侯,晉地。
[疏]“公如晉”。○釋曰:“解與發圍國之文同,故傳言“公在外也”,明從鄆如齊,不釋言次之,言在外亦顯故。
公在外也。
夏,四月,丙戌,鄭伯寧卒。寧,下“滕子寧”皆如字。
六月,葬鄭定公。
秋,七月,癸已,滕子寧卒。
冬,葬滕悼公。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於鄆。以乾侯致,不得見晉侯故。
齊侯使高張來唁公。唁公不得人於魯也。
[疏]“唁公”至“魯也”。○釋曰:複發傳何?解前“齊侯唁公子野井”,野井,齊地,今來唁公於鄆,鄆是魯地。魯地而言唁,言不得入於魯國都。魯國都謂宗廟所在。唁有遠近,人有尊卑,君臣同文,故重發例也。
公如晉,次於乾侯。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季孫意如曰:“叔倪無病而死,此皆無公也。是天命也。非我罪也。”言叔倪欲納公,無病而死,此皆天命,使魯無君爾,魯公之出非我罪。○叔倪,五計反,又五兮反,《左氏》作“詣”。
[疏]“皆無公也”,○釋曰:叔倪之卒事,無公而曰皆何?解經言“宋公佐卒於曲棘”,傳言“邡公也”,今叔倪複卒,傳曰“皆無公也”。
秋,七月。
冬,十月,鄆潰。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上下不相得則惡矣,亦譏公也。公既出奔,不能改德脩行,居鄆小邑,複使潰亂,德之不建,如此之甚。○潰,戶內反。惡,烏路反,又如字。行,下孟反。複,扶又反。
[疏]“潰之”至“得也”。○釋曰:重發起列何?解上下不相得之為罪與國同,故例詳之。此年三月,次於乾侯,來還於鄆。冬而鄆潰,嫌自潰,不責於公,故言“亦譏公也”。
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傳明昭公有過,非但季氏之罪。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中國不存公,存公故也。中國,猶國中也。
[疏]注“中國”至“中也”。釋曰:曰凡言國中,指謂魯也。中國指其諸夏。諸夏為中國,據夷狄為外。案成昭適晉,並逾年而不言在,襄二十八年“公如楚”,二十九年書“公在楚”,傳曰“閔公也”,為楚所致,存錄之。然則此文中國,國中何為變中國者何?解中國逾年不言在,親倚之情,如國莫二,比之國中,不以言中非諸夏。且昭以二十五年出奔,二十六年居鄆,是魯地不存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亦如之,至此寄在乾侯。乾侯為晉地,明公去魯竟而入於晉界,不複重還,遂卒於外。雖複生存居地壤,於予來歸,來不居茲日,故傳以有故釋之,所以閔公。範例雲:“在,有故。言在,非所在也。”
夏,六月,庚辰,晉侯去疾卒。去,起呂反。
秋,八月,葬晉頃公。頃音傾。
冬,十有二月,吳滅徐。滅夷狄時。月者,為下奔起。○為,於偽反。
[疏]注“月者”至“奔起”。○釋曰:案滅中國日,出奔月,輕於滅。滅夷狄時,奔何得更月?解,範答薄氏雲:“國不滅而,出以月為國,國滅例而出,出重發於滅,滅夷狄雖時,猶加於月。”然則溫子不滅而出奔,何以不月?有義而然。弦子之奔,文承八月之下,溫子以逃,在正月之後,何知不月?傳於弦子滅言“不日,微國”,微國則例月,例月則不關於君出,君出之重,不大於滅國。範雲出重於滅者,言既滅其國,君不死難,比之常奔恒滅,則為重矣。滅在月例者,君出不複加日,明滅重矣。月亦是,譚子出月,月關滅國,滅國例之同,同例在不日。傳於滅國詳略之,更於潞子發夷狄之遠例,於鄫亡見中國之變稱,義例成矣。潞子之賢從自盟,滅國獲君,君或出奔,名為罪,皆有罪,故注譚子雲“蓋無罪”。今注章羽,明不複疑。名為有罪,譚子言蓋,約邾益之名,名義見矣,故章羽從正例而不疑也。
徐子章羽奔楚。奔而名者,有罪惡也。○惡,烏路反。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季孫意如會晉荀櫟於適曆。適曆,晉地。○櫟音曆,舊作躒。適,丁曆反。
夏,四月,丁巳,薛伯穀卒。
晉侯使荀櫟唁公於乾侯。唁公不得入於魯也。曰:“既為君言之矣,不可者意如也。”言已已告魯求納君,唯意如不肯。○為,於偽反。
[疏]“唁公”至“魯也”。○釋曰:複發傳何?解,範例雲:“唁有三,吊失國曰唁。”唁雖有三,吊失國三,三釋一而已。不入魯界,有三文,知言唁嫌與魯異。其言不得入魯,明吊失國而異。今地晉而受晉納,公有可入之理,故言“唁公不得入於魯也”。
秋,葬薛獻公。
冬,黑肱以濫來奔。其不言邾黑肱,何也?據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言邾。○肱,古弘反。濫,力甘反,又力暫反。別乎邾也。邾以濫邑封黑肱,故別之若國。○別,彼列反。其不言濫子,何也?據既別之為國,則應書其爵。非天子所封也。來奔,內不言叛也。
[疏]“來奔”至“叛也”。○釋曰:重發傳何?解書黑肱不係邾,嫌其專地,不責叛,罪輕,故言來奔。不言叛,罪自顯也。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闞。闞,口暫反。
夏,吳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孫何忌會晉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衛太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天子微,諸侯不享覲。享,獻也。覲,見也。言天子微弱,四方諸侯不複貢獻,又無朝覲之禮。○大音泰。享,許丈反。覲,其靳反。見,賢遍反。複,扶又反。朝,直遙反。夫子之在者,惟祭與號。祭謂郊上帝,號謂稱王。故諸侯之大夫,相帥以城之,此變之正也。
[疏]“天子”至“與號”。○釋曰:於此乃言周衰變之正,重複起傳何?解平、桓之世,唯複禮樂出自諸侯,諸侯猶有享覲之心,襄王雖複出居,猶賴晉文之力。劄子雖雲矯殺,王威未甚屈辱。至於景王之崩,嫡庶交爭,宋、衛外附,楚亦內侮。天子獨立成周,政教不行天下,諸侯無桓、文之霸,不能致力於京師,權柄委於臣手,故大夫相率而城之。比之在禮,故釋不異辭,因變正也。
十有二月,已未,公薨於乾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