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蒐於昌間。間如字,一音?。秋而曰蒐,此春也,其曰蒐何也?以蒐事也。
[疏]“秋而”至“蒐事”。○釋曰:何以發傳於此?解大蒐有五,八年發例,見正譏不正。比蒲之蒐在夏之末,承秋之初,尚可以蒐,則承春之首,不可之甚,故須發傳以彰甚也。
夏,四月,乙醜,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叔鞅,叔弓子。天子誌崩不誌葬,誌葬,危不得以禮葬也。月者,亦為葬景王起。○亦為,於偽反。
[疏]“六月葬景王”。○釋曰:何以不書日?解傳言日甚矣。其不葬之辭,恐其甚之不明,日以起之。今經言王室亂,則甚之可知,故省文也。
王室亂。亂之為言,事未有所成也。尹氏立子朝,劉氏、單氏立王猛,俱夫定也。
劉子、單子以王猛居於皇。皇,地。○單音善。以者,不以者也。王猛嫌也。直言王猛,不言王子,是有當國之嫌。
[疏]“以者不以者也”。○釋曰:複發傳何?解劉、單王之重卿,猛,王之庶子,以貴製庶,嫌其義別,起例以詳之也。
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於王城。以者,不以者也。入者,內弗受也。猛,非正也。
冬,十月,王子猛卒。此不卒者也。未成君也。其曰卒,失嫌也。猛本有當國之嫌,其卒則失嫌,故錄之。
[疏]“失嫌也”。○釋曰:經言王猛以王為尊,何以言當國?解《春秋》以王為國,若言齊、晉,今言王猛,不言子,與無知同文,故曰當國也。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婼如晉。
癸醜,叔鞅卒。
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
晉人圍郊。郊,周邑也。
夏,六月,蔡侯東國卒於楚。不日,在外也。以罪出奔,又奔讎國,故不葬。
[疏]注“不日,在外也”。○釋曰:案諸侯之卒,不日以明庶,不以外為異,傳曰“諸侯時卒,惡之”。今東國奔讎,何以書月?解“許男新臣卒”,上言伐楚,下言卒,無明其在楚,庶子而卒,卒而不日,書時,在外文不明故也。蔡侯肸在內而卒,卒不書日,傳曰“惡之”。今蔡侯東國,上言東以貶之,下言卒於楚。諸侯之奔,例不書卒。今蔡侯之卒,見奔讎國而死,惡之可知,以在外以明惡,故書月以顯之。○注“又奔讎國,故不葬”。○釋曰:諸侯奔,死於外國,例不卒。何直不葬?有義而然。諸侯不卒則已,卒宜有葬,葬不書者,義有所見,義不必同,或從失德。今蔡侯不卒,卒於讎國,書卒而不葬。
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
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於(又鳥)甫。(又鳥)甫,楚地。○(又鳥)甫,《左氏》作“(又鳥)父”。胡子?、沈子盈滅。國雖存,君死曰滅。○?,苦門反。盈本亦作逞。中國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也?據宣十二年“晉荀林父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不言楚敗晉師。
[疏]“中國不言敗”。○釋曰:釋其滅。案經“戰於韓,獲晉侯”,“戰於大棘,宋師敗績,獲華元”。“中國不言敗”,直言戰於(又鳥)甫,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胡子?、沈子盈滅。定以言敗?解言“楚人及吳戰於長岸”,傳曰“進楚子”。然則邲之戰,直在楚,以中國不言敗?今吳無進,稱為夷狄,故不稱戰。及敗績,以釋其滅,足賢胡、沈之君,亦明吳之不進也。
中國不敗,胡子?、沈子盈其滅乎?其言敗,釋其滅也。若師不敗,則君無由滅也。賢胡、沈之君死社稷。獲陳夏齧。獲者,非與之辭也,賢夏齧,雖獲不病,以其得眾也。義與華元同。○夏,戶雅反。齧,五結反。
[疏]注“與華元同”。○釋曰:國書亦然,而無傳釋,而經文有異,何得稱同?解,華元有故而止,文雖不同,明賢之義不別,國書文同而義同也。
上下之稱也。君死曰滅,臣得曰獲,君臣之稱。○之稱,尺證反。注“之稱”同。
天王居於狄泉。敬王辟子朝。狄泉,周地。○辟音避。始王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天子逾年即位稱王,敬王逾年而出,故曰始王。雖不在國行即位之禮,王者以天下為家,故居於狄泉稱王。
[疏]“始王”至“之也”。○釋曰:注雲“天子逾年即位稱王,敬王逾年而出,故曰始王”,天子之稱天王,是常例也,而傳雲“始王”,注雲“逾年”者,未通此傳之意解子猛當國,朝亦非正。景王以三十一年夏四月崩,六月葬,劉、單二子以王猛居於皇,複入王城,冬而猛卒。至今敬王逾年而既葬,所繼者承景王之崩,不繼者承王猛之卒,是年七月敬王立,當逾年既葬之例。此歲尹氏立子朝,將圖神器,天下凶懼,其主無雖複常稱其所在,著其始王也。
尹氏立王子朝。隱四年“衛人立晉”,傳曰“稱人以立,得眾也”。此言尹氏立,明唯尹氏欲立之。立者,不宜立者也。朝之不名,何也?據晉之名惡,今朝亦惡,怪不直名而言王子。○惡,烏路反,下同。別嫌乎尹氏之朝也。若但言尹氏立朝,則嫌朝是尹氏之子,故言王子以別之。○別,彼列反。
[疏]“立者”至“者也”。○釋曰:重發傳何?解,衛、晉得眾,言立嫌非所宜。此子朝失眾,獨在尹氏,故言立以著不宜,文同而義異,故複發傳,別嫌乎尹氏之朝。○注雲“嫌朝是尹氏之子”。○釋曰:夫國之大事,莫善繼統。繼統之道,勿盛嫡胄。繼無承重,宜擇立其次,故單子、劉子立猛,文稱當國,其次子無命,故獨言立,言立彰不宜,明有絪王之意。今周室雖衰,鼎命在上,四方諸侯,知一人之貴繼,成康之道滅,典法之文存,祭號大名不可虛置,巍巍聖寶寧得空假?鄫以區區之小,而以外孫為嗣,書其滅亡,以為將來之戒,況天下重任,豈得異姓?尹氏不擇天道,不達人事,不自立其子,當有同心之授,不義之罪。禦假一朝之勢,以集四海之士,此理灼然,而愚夫之所不或,何為孔子書經,遊夏為傳?經於不疑之中,而疆生疑;於無嫌之義,而巧出嫌。恐朝為尹氏之子,為當有旨,解周室大亂,骨肉乖離,故王猛有絪奪之心,單、劉懷翼戴之誌,敬王孤立,猛卒之後,而朝逆尹氏之世卿,婚媾王室,禍亂之基,固可奪之。初自立,或招乘釁之眾,集負險之民,堅冰之際,或有無妄之會,經別嫌尹氏,不亦宜乎!衰亂之世,何所不為?鄫立異姓,周亦致疑,疑而須別,別嫌立朝者,此其旨矣。
八月,乙未,地震。
冬,公如晉,至河,公有疾,乃複。疾不誌,此其誌,何也?釋不得入乎晉也。
[疏]“有疾”至“晉也”。○釋曰:解公之如晉,四不得入,假言有疾,實由季孫之不入。今實有疾,別於無疾而反也。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孫玃卒。
婼至自晉。大夫執則致,致則挈,由上致之也。上謂宗廟也。致臣於廟,則直名而巳,所謂君前臣名。○挈,苦結反。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大雩。○
丁酉,杞伯鬱釐卒。釐,力之反。
冬,吳滅巢。
葬杞平公。
二十有五年,春,叔孫婼如宋。
夏,叔倪會晉趙鞅、宋樂大心、衛北宮喜、鄭遊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於黃父。
有?鵒來巢。一有一亡曰有。來者,來中國也。?鵒不渡濟,非中國之禽,故曰來。○?,其俱反,本又作鸛,音權,《左氏》作“?”,《公羊》作“鸛”。鵒音欲。濟,子禮反。
[疏]“一有”至“中國”。○釋曰:重發傳者何?解鴝鵒者飛鳥,與蜚蜮異,稱有為同,故重發傳。雲“來者,來中國也”,何嫌而發?解蜚蜮不言來,不見所從;麟不言來者,欲但於中國,不外之。
鵒穴者而曰巢。劉向曰:“去穴而巢,此陰居陽位,臣逐君之象也。”或曰,增之也。如增言巢爾,其實不巢也。雍曰:“凡《春秋》記災異,未有妄加之文。或說非也。”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季者,有中之辭也。不言中辛,中辛無事。又,有繼之辭也。緣有上辛大雩,故言又也。
九月,乙亥,公孫於齊。孫之為言猶孫也,諱奔也。
次於陽州。次,止也。陽州,齊竟上之地。未敢直前,故止竟也。○公孫音遜,本亦作遜,下同。齊竟音境,下同。
[疏]“孫之”至“奔也”。○釋曰:複發傳何?解前發例於夫人,今複發例於公,明其同義,以別尊卑之辭詳略也。
齊侯唁公於野井。野井,齊地。齊侯來唁公,公逆之至野井。唁音彥。吊失國曰唁,唁公不得入於魯也。
[疏]“吊失”至“魯也”。○釋曰:言吊足以釋之,複言不入於魯地則曰唁者,彰公失國。言不得入魯,繼國事之辭,言可以書唁,而不詳其文。
冬,十月,戊辰,叔孫婼卒。
十有一月,已亥,宋公佐卒於曲棘。曲棘,宋地。邡公也。邡當為訪。訪,謀也。言宋公所以卒於曲棘者,欲謀納公。○邡音方,又音訪。
[疏]注“宋公”至“納公”。○釋曰:案諸侯之卒,卒在外,書地。書地,縱不納公,何得略以見義?解諸侯卒書地者,地有遠近、國邑之別,故鄵、扈非國,晉侯因會旦而鄭伯未見諸侯之所,許男朝楚,蔡奔讎國,四者書地,地有所由。今曲棘非國,是未喻竟,當從鄵、扈之例既明矣。釋以謀納公為義,義葉鄵、扈而例不異。
十有二月,齊侯取鄆。取鄆以居公。取,易辭也。內不言取,以其為公取之,故易言之也。易,以豉反。為,於偽反。
[疏]“取易辭”。○釋曰:與濟西、讙、闡同異若何?解,取者易之辭,易辭之義兼內,外內之釋雖同,同而事辨異,異則反覆釋之,故曰“為公取之”。言非季氏之賂,忠臣之意,非實易辭。尊君抑臣,與濟西同文。前不異外之易者,實易,宋取鄭師是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三月,公至自齊,居於鄆。公次於陽州,其曰至自齊,何也?據公但至陽州,未至齊。
[疏]注“據公”至“陽州”。○釋曰:後如晉,出致不同,傳以見出致,解公初至於陽州,後如晉。乾侯出不同,傳以見齊侯為義,雖至陽州,可以齊致,明乾侯之致,不見晉侯,故下二十九年注雲“以乾侯致,不得見晉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