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公子貞帥師伐陳。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救陳。

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善救陳也。楚人伐陳,公能救中國而攘夷狄,故善之。善之謂以救陳致。

[疏]“善救陳也”。○釋曰:於公之至下言之者,《春秋》主善以內,故書公至下重發。

辛未,季孫行父卒。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夏,宋華弱來奔。

秋,葬杞桓公。

滕子來朝。朝,直遙反。

莒人滅繒。莒是繒甥,立以為後,非其族類,神不歆其祀,故言滅。○莒人滅繒,似陵反;立其甥為後,異姓,故言滅也。非滅也。非以兵滅。中國日,卑國月,夷狄時。繒,中國也,而時,非滅也。家有既亡,國有既滅。滅猶亡,亡猶滅,家立異姓為後,則亡;國立異姓為嗣,則滅。既,盡也。滅而不自知,由別之而不別也。繒不達滅亡之義,故國滅而不知。○別,彼列反。莒人滅繒,非滅也。非立異姓以蒞祭祀,滅亡之道也。蒞音利,又音類。

[疏]“中國”至“道也”。○釋曰:重發傳者,非兵滅,故重明之,由別之不別也。言繒所以滅者,立嗣須分別同姓,而繒不別也。舊解雲“別猶識也”。言繒君唯識知國須立後,不能分別異姓之不得。

冬,叔孫豹如邾。

季孫宿如晉。宿,行父子。

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疏]“齊侯滅萊”。○釋曰:《左氏》以為齊遷萊子於郳,故不書出奔。《公羊》以為萊子出奔,不如死也,死不書,舉滅為重。此無傳,未知所從。

七年,春,郯子來朝。郯音談。朝,直遙反,下同。

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夏四月,不時也。三卜,禮也。乃者,亡乎人之辭也。

[疏]“三卜”至“辭也”。○釋曰:三卜是禮,而書之者,為三卜不從,及四月不時故也。“乃者,亡乎人之辭也”,複發傳者,嫌三卜禮不當,責無人也。

小邾子來朝。

[疏]“小邾子來朝”。○釋曰:《左傳》小邾穆公也。

城費。費音秘。

秋,季孫宿如衛。

八月,螽。

冬,十月,衛侯使孫林父來聘。

壬戌,及孫林父盟。

楚公子貞帥師圍陳。

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於鄬。鄬,鄭地。○鄬本又作<阝為>,於詭反。

鄭伯?原如會,?,苦門反,本又作郡,或作頵,頵音於倫反《左氏》作“?頑”。未見諸侯。丙戌,卒於操。操,鄭地。○操,七報反。未見諸侯,其曰如會,何也?致其誌也。禮:諸侯不生名,此其生名,何也?卒之名也。卒之名,則何為加之如會之上?見以如會卒也。其見以如會卒,何也?鄭伯將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弑而死。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邵曰:“以其臣欲從楚,故謂夷狄之民,不欲使夷狄之臣得弑中國之君,故去弑而言卒,使若止卒然”。○見以,賢遍反。去,起呂反。其地,於外也。其日,未逾竟也。日卒時葬,正也。未逾竟音境。

[疏]“日卒”至“正也”。○釋曰:葬在八年,比處發之者,以鄭伯被弑而同正卒。既同正卒,宜雲正葬,故連言也。重發正卒之傳者,今被弑而同正卒,嫌與佗例異,故明之也。

陳侯逃歸。以其去諸侯,故逃之也。鄭伯欲從中國而罹其凶禍,諸侯莫有討心,於是懼而去之,背華即夷,故書逃以抑之。○背音佩

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疏]“正月公如晉”。○釋曰:傳例:“往月,危往也”。原空二字今書正月者,以鄭伯歸晉受禍,陳侯畏楚逃歸,明晉之不足可恃,而公往朝,危之道,故書月也。

夏,葬鄭僖公。

鄭人侵蔡,獲蔡公子濕。獲者,不與之辭。侵者,所以服不義,無相獲之道。○公子濕,本又作隰,又音谿,二十年同:《左氏》作“谿”人,微者也。浸,淺事也。而獲公子,公子病矣。

[疏]“公子病矣”。○釋曰:《公羊》以為侵而言獲者,適得其意,謂值其無備,故獲得之。此雲“公子病矣”,謂侵是淺事,所以得公子者,由公子病弱矣。徐邈雲:“公子病,不任為將帥,故獲之。”

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於邢丘。邢丘,地。○邢音刑。見魯之失正也,公在而大夫會也。見,賢遍反。

[疏]“見魯之失正也”。○釋曰:以公在晉,未及告公,大夫為會,故雲“失正也”。

公至自晉。

莒人伐我東鄙。

秋,九月,大雩。

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晉侯使士匄來聘。

九年,春,宋災。外災不誌,此其誌何也?故宋也。故猶先也,孔子之先,宋人。

[疏]“宋災”。○釋曰:《公羊》以為“大者曰災”,何休雲“大者謂正寢、社稷、宗廟、朝廷也”,小者非宗廟社稷也。又曰“內何以不言火,甚之也”者,何休雲“《春秋》以內為天下法”,“故雖小有火,如大災”。又雲“外災不書,此何書?為王者之後記災也。”此傳直雲“故宋也”,徐邈雲:“《春秋》王魯,以周公為王後,以宋為故也。”是亦以為王者之後記災也。今範獨雲“孔子之先宋人”,故記其災,以黜周王魯,乃是《公羊》之說。今徐乃取以解《穀梁》,故範不從之。

夏,季孫宿如晉。

五月,辛酉,夫人薑氏薨。成公母。

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薑。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

十有二月,已亥,同盟於戲。戲,鄭地。○於戲,許宜反。不異言鄭,善得鄭也。不致,恥不能據鄭也。戲盟還而楚伐鄭,故恥不能終有鄭。

[疏]“不異”至“鄭也”。○釋曰:舊解以伐鄭之文在上,即同盟於戲,明鄭在可知,故不異言也。善得鄭也,言鄭服心同盟,故以為善,既善得鄭,則是無恥。所以不致者,恥不能據鄭也,謂既盟之後,楚即伐鄭,恥不能終據之,故不致也。又一解,不異言鄭,謂會伐無鄭伯之文,今不序,是不異言也。所以不異言者,善得鄭也,嘉其服心受盟,比之舊同好然,故不異言也。既善得鄭,又以為恥者,當時鄭雖受盟,楚即伐鄭,諸侯不能終據鄭,故以為恥也。

楚子伐鄭。

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於柤。柤,楚地。○於柤,莊加反。會,又會,外之也。五年會於戚,不殊會,今殊會吳者,複夷狄故。○複夷,扶又反,下“不複”皆同。

[疏]“會又會,外之也”。○釋曰:重發傳者,五年戚會不殊吳,今殊之,故複發傳。○注“複夷狄故”。○釋曰:舊解戚之會抑繒進吳,故不得殊會,今宜當複夷狄,故會以外之。或以為戚會,以吳行進,故不殊之,今在後,更為夷狄之行,故外之。

夏,五月,甲午,遂滅傅陽。傅陽,《左氏》作“逼陽”。遂,直遂也。其曰遂何?不以中國從夷狄也。言時實吳會諸侯滅傅陽,恥以中國之君從夷狄之主,故加甲午,使若改日諸侯自滅傅陽。滅卑國月,此日,蓋為遂耳。○為,於偽反。

[疏]“遂,直遂也”。○釋曰:傳言“遂,直遂也”者,是繼事之辭,不須雲日。今加甲午,始雲遂滅,與凡遂異,故傳言之。○注“此日,蓋為遂耳”。○釋曰:傅陽卑國,例當書月,此經言日,故範雲“蓋為遂耳”。為遂者,欲見不使中國之君從夷狄之主也。

公至自會。會夷狄不致,惡事不致,夷狄不致,恥與同。惡事不致,恥有惡。此其致何也?會吳,會夷狄也。滅傅陽,惡事也。據不應致。存中國也。以中國之君,從夷狄之主,而滅人之邑也,此即夷狄爾,是無中國也。故加甲午,使若改日諸侯自滅傅陽爾,不以諸侯從夷狄也。滅中國雖惡事,自諸侯之一眚爾。從夷狄而滅人,則中國不複存矣。○眚,所景反。

[疏]“夷狄”至“國也”。○釋曰:僖二十六年“公至自伐齊”,傳曰:“惡事不致,此其致之何也?危之也。”彼亦是以蠻夷伐中國,傳總釋之。今分別兩言之者,當以直會夷狄,直為惡事,二者俱不致會。夷狄不致者,成二年蜀之盟是也。惡事不致者,桓二年稷之會是也。今公從夷狄為柤之會,又滅傅陽,二事皆惡,故傳兩舉之。彼公以楚師伐齊唯是一事,故總釋耳。傳於此見存中國之文者,(又鳥)澤之會,諸侯失政,從此之後,日益陵遲,又會夷狄之人以滅中國,惡事之甚,故書公至以存之。僖二十六年傳雲危之,此雲存之者,彼向來陵遲,故直雲危之。公此時微弱之甚,故雲“存中國也”。○注“而滅人之邑”。○釋曰:此謂國邑也,故上注雲“卑國月”。《公羊》、《左氏》亦以為國也。

中國有善事,則並焉。若中國有善事,則不複言會諸侯,改日遂滅傅陽。如僖四年諸侯“侵蔡,蔡潰”,“遂伐楚”,是並焉。○則並,必性反,又如字。無善事則異之,存之也。諸侯會吳於柤,甲午,遂滅傅陽,是則若會與遂異人。汲鄭伯,汲猶引也。鄭伯?原為臣所弑而不書弑,此引而致於善事。○汲音急。逃歸陳侯,鄬之會,陳侯不會,以其為楚,故言逃歸。○為,於偽反。致柤之會,存中國也。

楚子貞、鄭公孫輒帥師伐宋。

晉師伐秦。

秋,莒人伐我東鄙。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齊世子光字滕薛之上,蓋驕蹇。○蹇,紀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