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僖公起十九年,盡二十三年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執滕子嬰齊。

[疏]“滕子嬰齊”。○釋曰:傳法並不解稱名之意,蓋罪賤之也。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於曹南。曹南,曹之南鄙。繒子會盟於邾。已酉,邾人執繒子,用之。微國之君,因邾以求與之盟。與,廁豫也。○與音豫,注及下文同。

[疏]“會盟於邾”。○釋曰:言會盟於邾者,繒是微國,欲因邾以求盟,故雲會盟也。

人因已以求與之盟,已迎而執之。惡之,故謹而日之也。用之者,叩其鼻以衈社也。衈者,釁也,取鼻血以釁祭社器。○惡,烏路反。下“惡其長”同。叩音口。衈音二。

[疏]“故謹”至“社也”。○釋曰:此與昭公十一年“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執蔡世子友以歸,用之”,皆惡其用人,故不據國之大小,同書曰以見惡也。叩其鼻者,《論語》雲:“以杖叩其脛。”則叩謂擊也。

秋,宋人圍曹。

衛人伐邢。

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於齊。會無主名,內卑者也。四國稱人,外卑者也。杜預曰:“地於齊,齊亦與盟。梁亡。自亡也。湎於酒,淫於色,心昏,耳目塞。上無正長之治,大臣背叛,民為寇盜。梁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如使伐之而滅亡,則淫湎不足記也。使其自亡,然後其惡明。○湎,麵善反。長,丁丈反,下及注同。背音佩。

[疏]“梁亡”。○釋曰:《左氏》以為秦滅梁,惡其自取滅亡之故,不以秦滅為文。《公羊》以為魚爛而亡,謂梁君隆刑峻法,百姓逃叛,而事等魚爛,從中而去也。此傳亦雲大臣背叛,民為寇盜,則同《公羊》。梁國亦自亡也,又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則梁之土地,必為人所取,蓋同《左氏》“秦得之”,但據自滅為文少異耳。

梁亡,鄭棄其師,我無加損焉,正名而已矣。梁亡,出惡正也。正謂政教。

[疏]“正名”而“已矣”。○釋曰:仲尼脩《春秋》,亦有改舊義以見褒貶者,亦有因史成文以示善惡者。其變之也,不葬有三:為齊桓諱滅項之類,是改舊也;其梁以自滅為文,鄭棄其師之徒,是因史之文也。故傳雲我無加損焉,正名而已矣。

鄭棄其師,惡其長也。長謂高克。

二十年,春,新作南門。作,為也,有加其度也。更加使大。言新,有故也,非作也。責其改舊製,南門者,法門也。法門,謂天子諸侯皆南麵而治,法令之所出入,故謂之法門。

夏,郜子來朝。郜,古報反。

五月,已巳,西宮災。謂之新宮,則近為禰宮。言閔公非僖公之父,故不言新宮也。○近,附近之近。禰,乃禮反,父廟也。以諡言之,則如疏之然,故不言閔宮,而雲西宮。以是為閔宮也。

[疏]“以是為閔宮也”。○釋曰:傳知之者,以若是禰宮,當言新宮,若是疏祖之宮,又須言諡,此在親疏之間,故知是閔宮也。

鄭人入滑。

秋,齊人、狄人盟於邢。邢為主焉爾。邢小,其為主何也?其為主乎救齊。十八年“邢人、狄人伐衛”以救齊是也。

[疏]“邢為”至“救齊”。○釋曰:盟會地於國都者,國主雖與盟會,未知即能為主,桓十四年“公會鄭伯於曹”,曹不為主是也。而傳雲邢為主焉爾,又辨其大小者,傳以十八年“邢人、狄人伐衛”以救齊,今又盟於邢,故知為主也。又雲邢小者,以邢雖是小國,為主,能救齊,故歸功於邢。不謂盟國都者,例能為主耳。

冬,楚人伐隨。隨,國也。

[疏]“隨國也”。○釋曰:案《世本》隨是國名,經又言伐,知非邑也。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衛。

宋人、齊人、楚人盟於鹿上。宋為盟主,故序齊上。鹿上,宋地。

夏,大旱。傳例曰:“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旱時,正也。

[疏]“旱時正也”。○釋曰:旱必曆時,非一月之事,故書時為正也。

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於雩。雩,宋地。雩或為字。執宋公以伐宋。以,重辭也。傳例曰:“以者,不以者也。”此傳及定七年“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以侵衛”,傳皆曰“以,重辭也”,然則以有二義矣。國之所重,故曰重辭。

[疏]“以,重辭也”。○釋曰:桓十四年“宋人以齊人、蔡人”雲雲“伐鄭”,傳曰:“以者,不以者也。”今傳雲“以,重辭也”。何知非是一事而重,不可以?範注雲以有二義者,範以執宋公及執衛結,皆是國之所重,而傳雲以,重辭也,其微人從伐者,即雲以者,不以者也。明二者意異,故雲以有二義。

冬,公伐邾。

楚人使宜申來獻捷。楚稱人者,為執宋公貶。○捷,在接反。為,於偽反。

[疏]注“楚稱”至“公貶”。○釋曰:知為執宋公貶者,以稱使知是楚子使之,國君而稱人,明為執宋公貶也。

捷,軍得也。其不曰宋捷,何也?據莊三十一年“齊侯來獻戎捷”。

[疏]注“據莊”至戎捷。○釋曰:役傳雲“戎,菽也”,則與此宋捷絕不相當。而範引之者,彼雖以戎為菽,終是伐得之,故範引為證也。

不與楚捷於宋也。不以夷狄捷中國。

十有二月,癸醜,公會諸侯盟於薄。會雩之諸侯。會者,外為主焉爾。

釋宋公。外釋不誌,此其誌何也?以公之與之盟日之也。不言楚,不與楚專釋也。何休曰:“《春秋》以執之為罪,不以釋之為罪,責楚子專釋,非其理也。《公羊》以為公會諸侯釋之,故不複出楚耳。”鄭君釋之曰:“不與楚專釋者,非以責之也。”傳雲“外釋不誌,此其誌何也?以公之與之盟目之也”,言公與諸侯盟而釋宋公,公有功焉,與《公羊》義無違錯。○複,扶又反。

[疏]“會者,外為主焉爾”。○釋曰:重發之者,以釋者是公,嫌會非是外為主,故發例以明之。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句,其俱反。

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於升陘。升陘,魯地。內諱敗,舉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之者,為內諱也。為,於偽反。

[疏]“不言”至“諱也”。○釋曰:不言其人,以吾敗也,謂不言邾之主名也。不言及者,為內諱也,謂不言魯之主名也。與桓十七年解異者,觀經為說,不可執文也。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泓,烏宏反。宋師敗績,日事遇朔曰朔。《春秋》三十有四戰,未有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者也。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則驕其敵。襄公以師敗乎人,而不驕其敵,何也?責之也。泓之戰,以為複雩之恥也。前年,宋公為楚所執。雩之恥,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齊之喪,執滕子,圍曹,為雩之會,不顧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執之,故曰: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則反其知。過而不改,又之,又,複。○知音智,又如字。複,扶又反。是謂之過。襄公之謂也。古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也,豈曰以報其恥哉!宋公與楚人戰於泓水之上,司馬子反曰:“楚眾我少,鼓險而擊之,勝無幸焉。”若要而擊之,必可破,非僥倖也。○被,皮既反。胄,而救反。司馬子反,《左傳》作子魚。要,於遙反。僥,古堯反。倖音幸。

[疏]“司馬子反”。○釋曰:麋信雲:“子反當為子夷,未審範意然不?”○“勝無幸”。○釋曰:以小敵大,恐其不若,克之不名徼幸也。

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須其出。”須其出險。○推,如字,又它回反。既出。旌亂於上,陳亂於下。子反曰:“楚眾我少,擊之,勝無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列,陳。○陳,直覲反。須其成列而後擊之,則眾敗而身傷焉;七月而死。何休曰:“即宋公身傷,當言公不當言師,成十六年‘楚子敗績’是也。又成十六年傳曰:‘不言師,君重於師也。”即成十六年是,二十二年虛言也。即二十二年是,十六年非也。”鄭君釋之曰:“傳說楚子敗績,曰四體偏斷,此則目也。此言君之目與手足有破斷者,乃為敗矣。今宋襄公身傷耳,當持鼓,軍事無所害,而師猶敗,故不言宋公敗績也。傳所以言‘則眾敗身傷焉’者,疾其信而不道,以取大辱。”

[疏]“七月而死”。○釋曰:此雲七月而死,則是身傷。不雲宋公敗績者,鄭玄雲非四體偏斷,又非傷目,故依常例稱師也。

倍則攻,敵則戰,少則守。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道之貴者時,其行勢也。凱曰:“道有時,事有勢,何貴於道?貴合於時。何貴於時?貴順於勢。宋公守匹夫之狷介,徒蒙恥於夷狄,焉識大通之方,至道之術哉!”○攻如字,又音貢。守如字,又手又反。狷音絹。介音界。焉,於虔反。

[疏]“焉識”至“術哉”。釋曰:老子至道之人,猶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今宋襄國弱於楚,而行敵戰之禮,故傳譏其師敗身傷,注謂之不識至道之術也。

二十有三年,春,齊侯伐宋,圍閔。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不正其以惡報惡也。前十八年宋伐齊之喪,是惡也。今齊乘勝而報,是以惡報惡也。○閔,《左氏》作緡,二十五年楚圍亦同.

夏,五月,庚寅,宋公茲父卒。桓公之子襄公。茲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何休曰:“所謂教民戰者,習之也。《春秋》貴偏戰而惡詐戰,宋襄公所以敗於泓者,守禮偏戰也,非不教其民也。孔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未有守正以敗而惡之也。《公羊》以為不書葬為襄公諱,背殯出會,所以美其有承齊桓尊周室之美誌。”鄭君釋之曰:“教民習戰而不用,是亦不教也。詐戰謂不期也。既期矣,當觀敵為策,倍則攻,敵則戰,少則守。今宋襄公於泓之戰違之,又不用其臣之謀而敗,故徒善不用賢良,不足以興霸主之功,徒言不知權譎之謀,不足以交鄰國、會遠疆,故《易》譏鼎折足,《詩》剌不用良,此說善也。○而惡,烏路反,下“而惡”同。惡乎音烏。造,七報反。沛音貝。為襄,於偽反。背音佩,譎音決。折,之設反。剌,七賜反。

[疏]“何休”至“善也”。○釋曰:何休曰“《春秋》貴偏戰”者,謂各守一偏而戰也。鄭玄雲“《易》譏鼎折足”,“《詩》剌不用良”者,鼎折足,是《鼎》卦九四爻辭,彼雲:“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王弼雲:“處上體之下,而又應初。既承且施,非已所堪,若鼎足小細而任重,故折足也。”鼎足既折,則覆餗矣。餗謂鼎之實,實覆則沽渥其形,以喻不勝其任,身被戮辱,故凶也。此襄公是其事也,故曰“鼎折足”也。“初已出否,至四所盛則已潔矣。故曰覆公餗也。渥,沾濡之貌也。既覆公餗,體為渥沽,智小謀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災及其身,故曰其形渥,凶也。”《鼎》卦,巽下離上,??馬融雲:“餗謂糜也”。《詩》剌不用良者,謂鄭忽不能與賢人圖事,以至死亡,故《詩》作《狡童》、《揚之水》二篇剌之,故《詩序》雲雲,“《狡童》,剌忽也,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揚之水》,閔無臣也,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

秋,楚人伐陳。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莊二十七年稱伯,今稱子,蓋為時王所黜。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鄭。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於鄭。襄王也。天子以天下為家,故所在稱居。天子無出,出,失天下也。王者無外,言出則有外之辭。江熙曰:“天子必巡守然後行,故河陽之守,全天王之行也。平王東遷,其詩不能複《雅》,而列為《國風》。襄王奔鄭,不得全天王之行,則與諸侯不異,故書出也。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斯文是作,不以道假人。傳言失天下,闕然如有未備。”○巡守,手又反,下同之。行如字,或下孟反,下同。複雅,扶又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