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晦冥”至“有廟”。○釋曰:《公羊》以為晦者為晝日而晦冥,震者雷也,謂有雷擊夷伯之廟。此傳亦雲晦,冥也,震,雷也,則不得從《左氏》為月晦,與《公羊》同矣。《公羊》又以為夷伯者,季氏之信臣,故震其廟以戒之。今此傳曆言天子以下廟數,以為過製,故震之,與《公羊》異。《左氏》以為夷伯有隱慝,故天命霹靂之,亦與《穀梁》不同也。
天子七廟,《祭法》曰:王立七廟,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有二祧。遠廟稱祧。○祧,它堯反。諸侯五,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大夫三,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士二。曰考廟、王考廟。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雍曰:“德厚者位尊,道隆者爵重,故天子遠及七世,士祭祖而已。”是以貴始,德之本也。始封必為祖。若契為殷祖,棄為周祖。○契,息列反。
[疏]“天子”至“為祖”。○釋曰:鄭據《禮記》說雲:“夏五廟,則殷六廟,周七廟。”故《王製》雲:“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鄭注雲:“此周製。七者,大祖廟,及文武二祧,與親廟四。大祖,謂後稷也。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也。夏則五廟,無大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是其說也。《王製》又雲:“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而五。”鄭雲:“大祖,始封之君。王者之後,則不為始封之君廟也。”又雲:“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鄭雲:“大祖,別子始爵封者”,“雖非別子,始爵者亦然”。又雲:“士一廟,庶人祭於寢。”鄭雲:“謂諸侯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上士則二廟。寢,適寢也。”是禮與傳文合也。唯《祭法》雲,“大夫三廟,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與《王製》一昭一穆與大祖,其意少異者,鄭答趙商:“《祭法》大夫三廟,是周之製;而《王製》大夫三廟,言與大祖而三,或當夏、殷法,不合於周禮也。”是解二者不同之意。《祭法》又雲,“適士二廟,官師一廟”,而《王製》雲“士一廟者,亦謂是中士下士者也;若是上士,亦當二廟。故鄭注《王製》雲“士一廟者,諸侯之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也,上士則二廟”是也。中士下士,所以名為官師者,師,長也。言為一官之長也。《祭法》又雲,“庶人無廟。”故《王製》亦雲:“庶人祭寢。”是無廟也。庶士者,謂府史之屬也。庶人者,謂平民也。以其賤,故無廟也。○“德厚”至“流卑”。○釋曰:光猶遠也,卑猶近也。天子德厚,故遠及七廟,士之德薄,故近及二廟,因其貴賤有倫,故製為等級也。○“是以”製“本也”。○釋曰:始,謂受封之君,所以貴之者由是。“德之本也”,言有大德,故受高位。高位由之而來,故始封之君,必為祖矣,祖,謂廟不毀也。
冬,宋人伐曹。
楚人敗徐於婁林。婁林,徐地。○敗,必邁反。下“相敗”同。夷狄相敗,誌也。
[疏]“夷狄相敗,誌也”。○釋曰:夷狄相敗,書文不具。今起禍亂之原,謹兵車之始,故傳言此以明之。
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於韓。韓,晉地。獲晉侯。獲者,不與之辭,諸侯非可相獲。
[疏]注“獲者,不與之辭”。○釋曰:傳有明例,注言之者,嫌晉侯失?與秦得獲,故注顯之,欲明亦不與秦獲也。範《別例》雲:“凡書獲有七:謂莒挐一也,晉侯二也,華元三也,蔡公子濕四也,陳夏齧五也,齊國書六也,麟七也。”於晉侯著失民之咎,於蔡公子濕彰公子之病,華元表得?之辭,莒挐顯公子之給,自餘雖不發,從省文可知也。
韓之戰,晉侯失民矣,以其民未敗,而君獲也。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劉向曰:“石,陰類也。五,陽數也。象陰而陽行,將致隊落。”○隕,雲敏反。行,下孟反。下“陰行”同。隊,直類反。
[疏]注“劉向”至“隊落”。釋曰:何休雲:“石者,陰德之專者也。鷁者,鳥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宋襄欲行霸事,不納公子目夷之謀,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見執。六年終敗,如五石六鷁之數。天之與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賈逵雲:“石,山嶽之物。齊,大嶽之胤。而五石隕宋,象齊桓卒而五公子作亂。宋將得諸侯而治五公子之亂,鷁退,不成之象,後六年,霸業退也。鷁,水鳥,陽中之陽,象君臣之象?也。”許慎《異義》載《穀梁》說雲:“隕石於宋五,象宋公德劣國小,陰類也。而欲行霸道,是陰而欲陽行也。其隕,將拘執之象也,是宋公欲以諸侯行天子道也。”六鷁退者,鄭?雲:“六鷁俱飛,得諸侯之象也。其退,示其德行不進,以致敗也。得諸侯,是陽行也。被執敗,是陰行也。”是二說與劉向合耳。其何休、賈逵之言,並是《公羊》、《左氏》舊說,非《穀梁》意也。
先隕而後石,何也?據莊七年“星隕如雨”,先言星,後言隕。隕而後石也。既隕後,乃知是石。於宋四竟之內曰宋。後數,散辭也。耳治也。隕石,記聞也。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竟音境。治,直吏反。下“目治”同。磌,之人反,又大年反;聲響也。
[疏]“於宋”至“治也”。○釋曰:散辭也者,對下聚辭也。為言此石散在宋四竟之內,故後言其數,以散辭言之。鷁則聚在宋都之上,故先言其數,以聚辭言之。又雲耳治也者,謂隕石先以耳聞,故言先言隕。鷁退先以目見,故先言數。是各以聞見先後為次。○注“聞其磌然”。○釋曰:範取《公羊》為說,彼傳雲“隕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是也。磌字,《說文》、《玉篇》、《字林》等無其字,學士多讀為砰。據《公羊》古本並為磌字,張揖讀為磌,是石聲之類,不知出何書也。
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是月,隕石之月。劉向曰:“鶂,陽也。六,陰數也。象陽而陰行,必衰退。”○鶂,五曆反。是月也,決不日而月也。欲著石曰鶂月,故言是月。若不言是月,則嫌與戊申同。
[疏]決不日而月也。○釋曰:“傳言此者,解經書“是月”之意,言鷁退不日而月,故雲是月明與石隕異曰也。若然,案桓十二年“丙戌,公會鄭伯盟於武父。丙戌,?侯晉卒”,若下事得蒙上日,何為彼經重舉丙戌者?彼公盟必須書日,?侯不正前見,亦當書日,經以衛侯不正,而恐不得蒙上日,故書二日以明之。此石隕鷁退,是記異之事,恐蒙上日,故言是月以別之。知下事得蒙上日者,玃且之卒,得連日食之下;叔弓之卒,得與祭同,日是經舉一日得苞兩日之驗也。
六鶂退飛,過宋都,先數,聚辭也。目治也。六鶂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鶂,徐而察之則退飛。子曰:石,無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無知,故日之;石無知而隕,必天使之然,故詳而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鶂或時自欲退飛耳,是以略,而月之。君子之於物,無所苟而已。石、鶂且猶盡其辭,而況於人乎?故五石六鷁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不遺微細,故王道可舉。○亢,苦浪反。民所聚曰都。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大夫日卒,正也。季友,桓公之子。
[疏]“大夫日卒正也”。○釋曰:傳發之者,益師明其有罪。此則顯其得正,故兩明之也。
稱公弟叔仲,賢也。大夫不言公子、公孫,疏之也。
[疏]“稱公弟叔仲,賢也”。○釋曰:傳因季友之賢,發起其例也。叔?賢而稱弟,季友不稱弟稱字,賢可知也。以兄先死,故不得稱弟耳。“不言公子、公孫,疏之”者,謂仲遂、嬰齊之等是也。又公孫茲發日卒之傳者,以其名而不字,又非罪非賢,故重發之。仲遂非賢而稱字者,彼既不字公子以疏之,唯宣公嘉之而稱字,無嫌是賢故也。
夏,四月,丙申,繒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孫茲卒。大夫日卒,正也。
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淮。兵車之會也。淮音懷。
十有七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英,於京反。
夏,滅項。孰滅之?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據莊十年“齊師滅譚”稱齊師。○項,戶講反,國名也,齊滅之,《左氏》以為魯滅。為賢者諱也。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知政昏亂,易可滅。○為,於偽反。下“為之諱”同。而不知已之不可以滅也。霸者,存恤鄰國,抑強輔弱,義不可滅人之國。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絕其始,則得不終於惡。邵曰:“謂疾其初為惡之事,不終身疾之。”○惡惡,並如字,又烏路反。善善,樂其終。樂賢者終其行也。邵曰:“謂始有善事,則終身善之。”○行,下孟反。
[疏]“君子”至“其終”。○釋曰:言此者,解為齊桓諱滅項之意。惡惡疾其始,謂君子憎惡惡人,則疾其初始,何者?欲使惡入不得終於惡,故就其初始,即貶疾之也。善善樂其終,謂君子善其善人,樂使終其行也。以樂終其行,故雖有惡,亦為諱之。或齊雖滅項,亦不言齊滅也。邵解二事,並與範異。君子惡惡疾其始者,君子憎惡人有惡事,唯疾其初始為惡不終身疾也,言有惡則疾之,無惡則止也。善善樂其終者,君子嘉善人,則欲終身善之,見人一度有善,則終身不忘,故為齊桓諱滅項也。
桓公嚐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邵曰:“存亡謂存邢、繼絕謂立僖公,所以終其善。
秋,夫人薑氏會齊侯於卞。卞,魯地。○卞,皮彥反。九月,公至自會。桓會不致而今致會,桓公德衰,威信不著,陳列兵車,又以滅項。往會既非逾年乃反,故往還皆月以危之。
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此不正,其日之,何也?據二十四年“晉侯夷吾卒”不書日。其不正前見矣。其不正之前見何也?以不正入虛國,故稱嫌焉爾。莊九年“齊小白入於齊”貶不稱公子。虛國,謂齊無君。傳例曰:“以國氏者,嫌也。”○見,賢遍反。下同。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非伐喪也。伐喪無道,故謹而月之。
[疏]注“故謹而月之”。○釋曰:侵伐書月唯施於內,今亦施之於外者,齊桓以安危所係,故書月以表之;宋襄欲繼齊桓之業,故亦謹而月之。
夏,師救齊。魯師。善救齊也。
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於甗。甗,齊地。○甗,魚輦反。又音言。齊師敗績。戰不言伐,客不言及。言及,惡宋也。何休曰:“戰言及者,所以別客主直不直也。故文十二年,晉人、秦人戰於河曲’兩不直,故不雲及。今宋言及,明直在宋,非所以惡宋也。即言及為惡,是河曲之戰為兩善乎?又《穀梁》以河曲不言及,略之也,則自相反矣。”鄭君釋之曰:“及者,別異客主耳,不施於直與不直也。直不直,自在事而已。義兵則客直,宣十二年夏,‘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是也。兵不義則主人直,莊二十八年春,‘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是也。令齊桓卒未葬,宋襄欲興霸事而伐喪,於禮尤反,故反其文以宋及齊,即實以宋及齊,明直在宋。邲之戰,直在楚,不以楚及晉何邪?秦晉戰於河曲,不言及,疾其亟戰爭舉兵,故略其先後。”○惡,烏路反,下同。別,彼列反,下同。邲,蒲必反,一音弼。亟,欺異反。
[疏]“戰不”至“宋也”。○釋曰:《春秋》之例,戰伐不並舉,此上有伐文,今又言戰,是違常例也。又伐人者為客,受伐者為主,此言及齊師,是亦違常例也。故傳釋之以為惡宋也。○注“何休”至“先後”。○釋曰:何休《廢疾》雲,此言及為惡宋,則文十二年河曲之戰不言及,為兩善也。故知言及者,分別客主直與不直也。鄭玄釋之曰:“言及者,別異客主耳,不施直與不直也。”故引宣十二年夏,莊二十八年春以明之,“宣十二年,邲之戰,楚直晉曲,經雲:‘荀林父及楚子’;莊二十八年,衛直齊曲,而雲:“衛人及齊’。明直者在事而已,不由稱及也。《穀梁》邲戰竟不論楚直晉曲,而鄭雲直在楚者,《公羊》意以為邲戰是楚直,故據之難何休。
狄救齊。善救齊也。
[疏]“善救齊也”。○釋曰:楚與上文魯師救齊並為善者,此善狄能憂中國。上文與魯昔與齊仇讎,恐救之非善,故並發善救之例也。
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豎刁、易牙爭權,五公子爭立,故危之。○刁音雕。
冬,邾人、狄人伐衛。狄,其稱人,何也?善累而後進之。累,積。伐衛,所以救齊也。何休曰:“即伐衛救齊當兩舉,如伐楚救江矣。”又傳以為江遠楚近,故伐楚救江,今狄亦近衛而遠齊,其事一也,義異何也?鄭君釋之曰:“文三年冬,晉陽處父帥師伐楚救江,兩舉之者,以晉未有救江文,故明言之。今此春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夏狄救齊;冬,邢人、狄人、伐衛,為其救齊可知,故省文耳。事同義又何異?”○近衛,如字,又附近之近。遠齊,如字,又於邁反。為其,於偽反。省,所景反。功近而德遠矣。伐衛,功近耳。夷狄而憂中國,其德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