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晉侯詭諸卒。獻公也。枉殺世子申生,失德不葬。○詭諸,九委反,《左氏》作佹諸,枉,紆往反。

[疏]注“失德不葬”。○釋曰:宋桓亦不葬,至此言失德者,今獻公枉殺申生,即是失德之例。宋桓無罪之狀,故範不得言之也。《公羊》以為桓公不書葬者,為宋襄公背殯出會。不書葬,若非背殯然也?《穀梁》既譏宋子,即不是為諱,蓋魯不會故也。

冬,晉裏克殺其君之子奚齊。其君之子雲者,國人不子也。國人不子,何也?不正其殺世子申生而立之也。諸侯在喪稱子,言國人不君之,故係於其君。

[疏]“冬晉”至“奚齊”。○釋曰:範雲:“弑君日與不日,從其君正與不正。”今奚齊書時者,為未成君,且又不正故也。○“國人不子”。○釋曰:舊解諸侯在喪稱子,今國人不以為君,故不直謂之子,而係之於君也。徐邈雲:“不子者,謂不子愛之也。”非範意。蓋不子者,謂不以為君,則是不子也。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疏]“正月公如齊”。○釋曰:何休雲:“書月者,善公朝事齊,故月之。”朝既以時為正,書月何以為善?為下滅溫書月也。

狄滅溫,溫子奔衛。

晉裏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以尊及卑也。荀息閑也。卓,敕角反。

夏,齊侯、許男伐北戎。

晉殺其大夫裏克。稱國以殺,罪累上也。裏克弑二君與一大夫,二君:奚齊,卓子。一大夫:荀息。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據有罪。其殺之不以其罪也。其殺之不以其罪,奈何?裏克所為殺者,為重耳也。殺奚齊、卓子者,欲以重耳為君。重耳,夷吾兄文公。○所為,於偽反,下文皆同。重,直龍反。殺奚齊,申誌反,又如字。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乎?”故殺之不以其罪也。其為重耳弑奈何?晉獻公伐虢,得麗姬,獻公私之。有二子,長曰奚齊,稚曰卓子。麗姬欲為亂,亂謂殺申生而立其子。○麗姬,力池反,伐虢所得,《左氏》伐麗戎所得。長,丁丈反。稚,直吏反。故謂君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夫人,申生母。○苦,如字,又枯路反,下同。胡不使大夫將衛士而衛塚乎?”公曰:“孰可使?”曰:“臣莫尊於世子,則世子可。”故君謂世子曰:“麗姬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女其將衛士而往衛塚乎!”世子曰:“敬諾!”築宮,宮成。麗姬又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饑!’世子之宮已成,則何為不使祠也?”故獻公謂世子曰:“其祠!”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君田而不在。麗姬以酖為酒,藥脯以毒。獻公田來,麗姬曰:“世子已祠,故致福於君。”君將食,麗姬跪曰:“食自外來者,不可不試也。”覆酒於地而地賁。賁,沸起也。○女音汝,下皆同。祠,自絲反。酖,直蔭反,以鴆鳥毛畫酒。跪,求委反。覆,芳服反。賁,扶粉反,注同。以脯與犬,犬死。麗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於為君?”君喟然歎曰:“吾與女未有過切,吾與女未有過差切急。○呼,火故反。喟,去愧反,又去怪反。差,初賣反,又如字。

[疏]“未有過切”。○釋曰:公信麗姬,謂大子實將殺己,故喟然歎曰:“吾與汝為父子以來,未嚐有過差切急,是何與我之深也。”雖不對大子發歎,而為此言也。

是何與我之深也?使人謂世子曰:“爾其圖之!”世子之傅裏克謂世子曰:“入自明!入自明則可以生,不入自明則不可以生。”世子曰:“吾君已老矣,已昏矣。吾若此而入自明,則麗姬必死,麗姬死,則吾君不安。所以使吾君不安者,吾不若自死,吾寧自殺以安吾君,以重耳為寄矣。”慮麗姬又譖重耳,故以讬裏克,使保全之。刎脰而死。刎,亡粉反。脰音豆,頸也。故裏克所為弑者,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也。”

秋,七月。

冬,大雨雪。雨,於付反。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鄭父。,浦悲反。稱國以殺,罪累上也。

[疏]“罪累上也”。○釋曰:重發傳者,此裏克同黨,恐異,故發之。

夏,公及夫人薑氏會齊侯於陽穀。

秋,八月,大雩。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禮,龍見而雩。常祀不書,書者皆以旱也。故得雨則喜,以月為正也;不得雨則書旱,明旱災成。何休曰:“《公羊》書雩者,善人君應變求索,不雩則言旱,旱而不害物,言不雨也。就如《穀梁》,設本不雩,何以明之?如以不雨明之,設旱而不害物,何以別乎?”鄭君釋之曰:“雩者,夏祈穀實之禮也,旱亦用焉。得雨書雩,明雩有益。不得雨書旱,明旱災成。後得雨,無及也。國君而遭旱,雖有不憂民事者,何乃廢禮?本不雩禱哉!顧不能致精誠也。旱而不害物,固以久不雨別之。文二年、十三年,‘自十有二月’、‘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是也。《穀梁傳》曰:‘曆時而言不雨,文不閔雨也。’以文不憂雨,故不如僖時書不雨。文所以不閔雨者,素無誌於民,性退弱而不明,又見時久不雨而無災耳。”○雩音於。龍見,賢遍反,下同。應變,應對之應。索,所白反。別,彼列反,下同。禱。丁老反,又丁報反。

[疏]“雩,月,正也”。○釋曰:《穀梁》之例,若常祀之雩,則皆不書,書者,並是為旱也;若得雨則書雩,不得雨則書旱。就書之中,若八月、九月雩,則書月以見正,何者?八月、九月,其時窮,人力盡故也。定元年“九月,大雩”傳曰:“雩月,雩之正也。”此秋八月雩,傳曰:“雩,月,正也。”是雨者雩者書月以見正。昭二十五年七月“大雩”亦書月者,以一月再雩,故月也。餘月雩者,則書時,以見非正。則成七年“冬,大雩,”,傳曰:“雩不月而時,非之也。冬無為雩也。”又定元年傳曰:“秋,大雩,非正也。冬,大雩,非正也。”是餘月雩皆書時以見非正。其旱則例皆時,何者?旱必歲窮,非一月之事故也,則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傳曰,“旱,時,正也”,宣七年“秋,大旱”,亦蒙例可知也。舊解八月雩,雖不得雨,亦不雲旱也,若九月雩而不得雨,則書旱。傳言得雨曰雩,指為八月也;不得雨曰旱,指為九月也。觀經傳上下,全無此意,其說非也,又僖二十一年“夏,大旱”,範引傳例曰:“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豈是九月雩不得雨,何為亦書旱也?○注“設本”至“災耳”。○釋曰:何休難此傳雲,雩而得雨曰雩,故言設使元本不雩,則何以明之也?此傳又雲不得雨曰旱,故又難雲,就如《穀梁》書旱,則以不雨明之,設使或旱而不害物,則何以別之乎?

冬,楚人伐黃。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庚午,日有食之。

夏,楚人滅黃。貫之盟,管仲曰:“江、黃遠齊而近楚,楚為利之國也。若伐而不能救,則無以宗諸侯矣。”宗諸侯,謂諸侯宗之。○貫,古亂反。遠,於萬反。近,附近之近。為,於偽反。桓公不聽,遂與之盟。管仲死,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閔之也。閔其貪慕伯者以致滅。

[疏]“貫之”至“閔之”也。○釋曰:案《史記》,管仲之卒在桓公四十一年,計桓公四十一年,當魯僖十五年。而此雲管仲死者,蓋不取之《史記》之說。雲閔之也者,閔其背楚致禍,歸齊無福之意,是不解經也。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醜,陳侯杵臼卒。杵,昌呂反。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夏,四月,葬陳宣公。○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鹹,衛地。○鹹音鹹。○兵車之會也。

[疏]“兵車之會也”。○釋曰:何休於此有《廢疾》,範不具載鄭釋者,以數九會異於鄭故也。

秋,九月,大雩。

冬,公子友如齊。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緣陵,杞邑。

[疏]注“緣陵,杞邑”。釋曰:謂之城者,封杞也。不發非國之問者,從楚丘之例也。不言城杞及遷,亦從彼例也。《公羊》以為杞國為徐莒脅滅,故諸侯為之城。《左氏》以為淮夷病杞,故齊桓為之城。二傳說城之所由雖殊,皆是為杞也,故範注亦雲“緣陵,杞邑”。

其曰諸侯,散辭也。直曰諸侯,無小大之序,是各自欲城,無總一之者,非伯者所製,故曰散辭。聚而曰散,何也?據言諸侯城,則是聚。諸侯城,有散辭也,桓德衰矣。言諸侯城,則非伯者之為可知也。齊桓德衰,所以散也。何休曰:“案先是盟亦言諸侯非散也。又《穀梁》美九年諸侯盟於葵丘,即散,何以美之邪?鄭君釋之曰:“九年,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九月戊辰,盟於葵丘。時諸侯初在會,未有歸者,故可以不序。”今此十三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而冬公子友如齊,此聘也。書聘,則會固前已歸矣。今雲諸侯城緣陵,而不序其人,明其散,桓德衰矣。葵丘之事,安得以難此?○難,乃旦反。

夏,六月,季姬及繒子遇於防,使繒子來朝。遇例時,此非所宜遇,故謹而月之。○繒,在陵反。朝,直遙反,下文及注同。遇者,同謀也。魯女無故遠會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左傳》曰,繒季姬來寧,公怒之,以繒子不朝,遇於防,而使來朝。此近合人情。○近,如字,又附近之近。

[疏]“遇者,同謀也”。○釋曰:傳例曰:“遇者,誌相得也。”今雲同謀者,以淫通,與盟會異,故發傳。又雲“言使,非正”者,婦人使夫,異於君使世子,故重發非正之例也。

來朝者,來請已也。使來朝,請巳為妻。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以病繒子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晉山。

[疏]“沙鹿崩”。○釋曰:《公羊》以沙鹿為河上之邑。崩者,陷入地中。杜預注《左氏》以為山名。此傳以鹿為山足。是三傳說異也。

林屬於山為鹿。鹿,山足。○屬,之玉反。沙,山名也。無崩道而崩,故誌之也。其日,重其變也。劉向曰:“鹿在山下平地,臣象,陰位也。崩者,散落,背叛不事上之象。”○背音佩。

[疏]“其日,重其變也。”○釋曰:決梁山崩,不日也。梁山崩,亦壅河,不書壅河者,舉山崩為重故也。

狄侵鄭。

冬,蔡侯肸卒。○肸,許乞反。諸侯時卒,惡之也。惡,烏路反。

[疏]“時卒,惡之也”。○釋曰:麋信雲:“蔡侯肸父哀侯,為楚所執,肸不附中國,而常事父讎,故惡之而不書日也。”案蔡侯自僖以來,未與中國為會,則麋信之言是也。不書葬者,或是失德,或是魯不會也。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楚人伐徐。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牡?,地名。丘車之會也。

遂次於匡。救徐也,時楚人伐徐。匡,地。遂,繼事也。次,止也。有畏也。畏楚

[疏]“次,止也,有畏也”。○釋曰:複發傳者,前次於陘,欲綏楚以德,今而畏楚,故別發之。

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諸侯既盟,次匡,背遣大夫將兵救徐,故不複具列諸國。○複,扶又反。善救徐也。

[疏]“善救徐也”。○釋曰:徐叛楚即齊,旋為楚所敗,嫌救非善,故發明之。

夏,五月,日有食之。夜食。

[疏]注“夜食”。○釋曰:莊公十八年傳雲:“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是以知之。

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徐邈曰:案齊桓末年,用師及會,皆危之而月也。於時霸業已衰,勤王之誠替於內,震矜之容見於外,禍釁既兆,動接危理,故月。眾國之君雖有失道,未足為一世興衰。齊桓威攝群後,政行天下,其得失皆治亂所係,故《春秋》重而詳之,錄所善而著所危雲爾。○見,賢遍反。釁,許靳反。衰,本或作喪,息浪反,治,自吏反。

[疏]注“徐邈”至“雲爾”。○釋曰:何休以為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此厲亦是叛者,故伐之。《左氏》以為厲是楚屬國,故伐厲以救徐。今範載徐言雲震矜之容見於外,則與何休同也。錄所善,九年,盟於葵丘,著日以極美是也。著所危者,此年書月以見衰,是著所危。

八月,螽。螽音終。螽,蟲災也。甚則月,不甚則時。

九月,公至自會。莊二十七年傳曰:“相會不致,安之也。”而此致者,齊桓德衰,故危而致之。

[疏]“甚則月”。○釋曰:重發傳者,嫌僖公憂民之重災,不至於甚,故明之也。

季姬歸於繒。

己卯,晦,震夷伯之廟。夷,諡。伯,字。晦,冥也。震,雷也。夷伯,魯大夫也。因此以見天子至於士皆有廟。明夷伯之廟過製,故因此以言禮。○冥,亡定反。見,賢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