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僖公起元年,盡五年

僖公名申,惠王十八年即位。

[疏]《魯世家》僖公名申,莊公之子,閔公庶兄,以惠王十八年即位。《諡法》:“小心畏忌曰僖。”

元年,春,王正月。繼弑君不言即位,正也。弑音試,後皆同。

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聶北,邢也。○聶,女輒反。救不言次,據莊六年“王人子突救衛”,不言次。

[疏]傳“救不言次”。○釋曰:“王人子突救衛”,上有伐文。今無見伐文,而雲救邢者,莊三十二年,狄伐邢,邢國遂滅,而齊救之,錄其本意,故經言救。傳以次非救急之事,故雲非救也。知邢國滅者,《公羊傳》雲:“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孰亡之?蓋狄滅之。”又經書“城邢”,是國滅也。滅而不書者,《公羊傳》雲:“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是為齊桓諱,故不言狄滅邢也。然則滅衛諱而書入,邢全不書之者,二事不可全掩,故諱而書一也。邢不書入,故有救次之文。衛亡書入,故沒其救次耳。

言次非救也。次,止也。救,赴急之意。今方停止,故知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齊侯之意也。錄其本意。是齊侯與?怪其稱師。○與音餘。齊侯也。何用見其是齊侯也?據經書“齊師”。○見,賢遍反,下“複見”及注同。曹無師。曹師者,曹伯也。小國君將稱君,卿將稱人,不得稱師,言師則是曹伯也。曹君不可在師下,故知是齊侯。○君將,子匠反,下同。

[疏]注“小國”至“稱師”。○釋曰:桓十三年傳雲“戰稱人,敗稱師,重眾”,是師者重辭。《周禮》“小國一軍”,軍將雖命卿,小國之卿唯比大國之大夫,名氏不見,例當稱人,故不得言師也。是知言師者,即國君也。然師是重辭,所以楚滅蔡,亦得稱師。齊侯不足乎揚,亦稱師者,凡師者大國則得稱之,不論貶有輕重。《春秋》美惡不嫌同文,貶雖文同,輕重則自別。

其不言曹伯,何也?以其不言齊侯,不可言曹伯也。其不言齊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揚,不言齊侯也。救不及事,不足稱揚。○以其不足乎揚,絕句,稱揚也。

夏,六月,邢遷於夷儀。辟狄難。夷儀,邢地。○難,乃旦反。

[疏]注“夷儀,邢地”。○釋曰:以邢遷之,故知邢地。

遷者,猶得其國家以往者也。其地,邢複見也。非若宋人遷宿,滅不複見。○複,扶又反,下注並同。

齊師、宋師、曹師城邢。是向之師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齊侯之功也。是向聶北之師,當言遂,今複列三國者,美齊桓存亡國。○是鄉,許亮反,本又作向,注同。

[疏]傳“向之師也”。○釋曰:前言師者,貶齊侯也。若向之師,便是彰桓之罪,而雲美其功者,《春秋》文同義異者,上下甚眾。故齊侯前稱師以見貶,書次以彰惰,今之城邢,國滅而複存,齊桓過而能改,君子善之,故重列三國,所以美其功也。○“使之如改事然”。○釋雲:謂經不言遂,重列三國之師,若似更別來城,不因前事,故雲“改事然”。

秋,七月,戊辰,夫人薑氏薨於夷。哀薑。夫人薨不地。地,故也。

齊人以歸。不言以喪歸,非以喪歸也。加喪焉,諱以夫人歸也。泰曰:“齊人實以夫人歸,殺之於夷。諱,故使若自行至夷,遇疾而薨,然後齊人以喪歸也。歸在薨前,而今在下,是加喪之文也。經不言以喪歸者,以本非以喪歸也。傳例曰:‘以者,不以者也。’微旨見矣。”○見,賢遍反。其以歸,薨之也。以歸然後殺之。

[疏]“不言”至“之也”。○釋曰:“不言以喪歸”,謂承夫人薨於夷下,不雲齊人以喪歸也。“非以喪歸”,謂元本實不以喪歸,故不得言之也。“加喪焉”者,謂齊人以夫人歸,然後殺之,今經書薨文在上,是加喪之文也。謂諱齊人以我夫人殺之,故加喪文於上,似若夫人行至夷,遇疾而死,然後齊人以其喪歸也。“其以歸,薨之”者,謂其實以歸之,然後始薨之。實殺,傳言“薨之”者,傳以經文諱殺,故順經為文。○注“傳例”至“見矣”。○釋曰:桓十四年傳文,彼注雲:“不以者,謂本非所得製,今得以之也。”範引之者,證齊人不合以夫人見此微旨。

楚人伐鄭。

[疏]“楚人伐鄭”。○釋曰:不以州言之者,以楚雖荊蠻,漸自通於諸夏,國轉強大,與中國抗衡,故不複州舉之。或以為言楚,所以駁鄭,然則從此以後盡稱楚,豈皆是駮鄭乎?其說非也。何休雲:“稱楚人者,為僖公諱與夷狄交婚,故進之,使若中國也。”《穀梁》無交婚之事,其言不可通於此也。杜預雲:“荊始改號曰楚。”案莊十四年傳雲:“荊者何?州舉之也。州不如國。”注雲“言荊不如言楚”則亦與杜預異也。

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於檉。檉,宋地。○檉,敕貞反,一本作朾,音同。

九月,公敗邾師於偃。偃,邾地。○敗,必邁反,下皆同。偃,於免反,一本作堰,同。

[疏]“九月”至“於偃”。○釋曰:公所以敗邾師者,此傳無說。何休雲:“公怨邾,以夫人與齊,故敗之。”未知範意然不。

不日,疑戰也。疑戰而曰敗,勝內也。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於麗,獲莒挐。麗,魯地。傳例曰:“獲者,不與之辭。”○麗,力池反。挐,女居反,又女加反。莒無大夫,其曰莒挐,何也?據非大夫不書。以吾獲之,目之也。內不言獲,獲者不與之辭,主善以內,故不言獲。此其言獲,何也?據文十一年“叔孫得臣敗狄於鹹”,不言獲長狄。

[疏]注“據文”至“長狄”。○釋曰:此傳雲“惡公子之紿”,彼傳諱重傷,故不言獲。獲者不與之辭,內不言獲,乃是常例。至於長狄則異於餘獲,宜書之以表功,而經文略之,由重傷故也。此注據之,以為證者,取不書獲之成文,不言義旨全合也。

惡公子之紿。紿,欺紿也。○惡,烏路反。紿,徒乃反。紿者奈何?公子友謂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說,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然則何以惡乎紿也?據得勝地。○說音悅。卒,子忽反。搏音博,手搏也。勞如字;孟勞,寶刀名。曰,棄師之道也。江熙曰:“經書‘敗莒師’,而傳雲二人相搏,則師不戰,何以得敗?理自不通也。夫王赫斯怒,貴在爰整。子所慎三,戰居其一。季友令德之人,豈當舍三軍之整,佻身獨鬥,潛刃相害,以決勝負者哉?雖千載之事難明,然風味之所期,古猶今也,此又事之不然,傳或失之。”○赫,呼白反。舍音舍。佻,他堯反,又徒堯反。

[疏]注“江熙”至“失之”。○釋曰:《老子》雲:“以政治國,以奇用兵。”季子知莒挐之可擒,棄文王之整旅,佻身獨鬥,潛刀相爭,據禮雖乖,於權未爽,縱使理違,猶須申傳,況傳文不知,江生何以為非乎?又且季子無輕鬥之事,經不應書獲,傳不須雲“棄師之道”。既經傳文符,而江熙妄難,範引其說,意亦同之,乃是範失,非傳失之。又經書獲,所以惡季子之紿。今江熙雲,季子令德也,則是非獨不信傳,亦是不信經。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其不言薑,以其殺二子,貶之也。二子,子般、閔公。或曰,為齊桓諱殺同姓也。為,於偽反。

[疏]“為齊”至“姓也”。○釋曰:討夫人於齊桓非是姑姊,即是妹侄,而直雲同姓者,以夫人失母之道,殺子外奔,齊桓討之,信得其罪,既疏而遠之,托言同姓。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楚丘者何?衛邑也。國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據元年“齊師、宋師、曹師城邢”,邢,國也。封衛也。閔二年“狄入衛”,遂滅。則其不言城衛,何也?衛未遷也。其不言衛之遷焉,何也?據元年“邢遷於夷儀”,言遷也。不與齊侯專封也。其言城之者,專辭也。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存衛是桓之仁,故通令城楚丘。義不可以專封,故不言遷衛。○令,力呈反。故曰,仁不勝道。仁謂存亡國,道謂上下之禮。

[疏]“楚丘”至“勝道”。○釋曰:楚丘何嫌非衛而傳言者,以無遷衛之文,故發之也。傳知是衛者,以《詩》雲“作於楚宮”,故知之也。此雲不言遷,不與齊侯專封,而元年城邢,美齊侯之功者,彼邢遷之後始城,則城者修舊之辭,非始立之稱,故可以美於齊桓。今衛國已滅,始城楚丘而國未遷,經言先城,後言遷,則是齊桓城而遷之,故不與專封也。然城鄭虎牢是邑,知楚丘非邑者,《詩》稱“楚宮”,明知非邑也。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薑。

虞師、晉師滅夏陽。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人不得居師上,貴賤之序。○夏陽,戶雅反,《左氏》作“下陽”。先,蘇薦反,下文及注同。

[疏]傳“非國而曰滅”。○釋曰:此雲“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昭十三年“吳滅州來”亦言滅者,虞虢之滅,由於夏陽之亡;州來,楚之大都,而吳滅之,令楚國稍弱,入郢之兆,由滅州來所致,故並書滅。○傳“虞無師”。○釋曰:小國無師,傳三發之者,並是小國,不合言師。燕為敗而重眾,故得言師。曹言師者,明其是君也。虞言師者,表其先晉也。以其言師不同,各舉備文耳。

其先晉,何也?據小不先大。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其地險要,故二國以為塞邑。○塞,蘇代反,注同。滅夏陽,而虞、虢舉矣。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荀息,晉大夫。屈邑產駿馬,垂棘出良璧。○屈,其勿反,又君勿反,地名也。乘,繩證反。駿音俊。借,子夜反,及下“不借”、“而借”皆同。

[疏]傳“虞、虢舉矣”。○釋曰:徐邈雲:“舉猶拔也。言晉滅夏陽,則虞、虢自此而拔也。”

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此謂璧馬之屬。

[疏]傳“晉國之寶”。○釋曰:玉有美惡,出處不同。周有藍田,楚有和氏,宋有結綠,晉有垂棘,各是國之貴物,故雲國之寶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宮之奇,虞之賢大夫。○廄,音救。奇,其宜反。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懦,弱。○懦,乃亂反,又乃臥反。又少長於君。達心則其言略,明達之人,言則舉綱領要,不言提其耳,則愚者不悟。○少,詩召反,下同。長,丁丈反。提,徒兮反,本作題,音同。懦則不能強諫,少長於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諫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語,諺言也。○強,其良反,又其丈反。好,呼報反。知音智,下同。上,時掌反。料,力彫反,又力吊反。使,所吏反。便,婢麵反。與音餘。諺音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