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除草行動(一)(2 / 2)

哈孝明走到主桌,畢恭畢敬的拱手,“範大掌櫃,這一路上全靠你提攜,在下感激之至。”

範承運趕緊起身,舉著酒杯,“還是托大家齊心合力的福,這次能平平安安回家。哈百戶,你就休息一段時日,來日我們再合作。”

“請!範大掌櫃。”

哈孝明虎背熊腰,勇武過人,是得勝關有名的小霸王。在七名大小掌櫃麵前,不敢托大,一個個敬酒,連幹七杯酒,麵不改色。而他手下那四十名家丁,也在各桌與相熟的護衛喝酒,勾肩搭背,有相聚時的爭執,有離別時的友誼。

還有五名軍戶子弟圍在哈孝明身邊,他們是北口縣各軍所的高級將領的子弟,這次出關,他們也出了力,獲利甚厚,當然希望這門生意長長久久。

哈孝明的四十名家丁完成了任務,留在了得勝關,在這裏他們可以休養一段時日,與軍妓談論異域風情。

一名士兵爬上了望樓,在鴿子籠裏,找到了一隻白色信鴿,將皮環戴在了白色信鴿腳上,雙手往上一揮,那隻白色信鴿“撲棱棱”飛出了高大的城牆,向西北方向而去。

與此同時,一名驛卒牽著高頭大馬,離開了得勝關。

另一名趕馬車的軍士也離開了得勝關。他們都往東西方向而行,互相還打個招呼。還有一名車馬行的夥計,也牽了一匹馬,而他是往西行。

這裏麵有走私車隊的信使,也有人將消息賣給數方,也有朝廷暗藏在此的東廠番子。各路人馬,各顯神通。

他們就像扔進池塘裏的一顆石子,激起十層百層的漣漪。

北口縣西北,有一座馬鬃山,為陰山北段的稱呼。馬鬃山在北大山、西台山之間,由一係列雁行狀山脈組成,有數座百丈高的大山巍然聳立,地勢險要,方圓足有三四十裏,山的南麓為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因土質緣故,樹木稀疏,以灌木為主。

這裏時有強人出沒,官府剿不勝剿。地方百姓沒清淨幾年,又有一股從陝西越境的強盜,在此落草為寇。強盜頭領赫赫有名,正是陝西起義領袖王二餘黨改天王王九仁。

王九仁剛來馬鬃山時,跟隨他的老兄弟才十幾號人。一個外來戶在此紮根,名義最重要,改天王王九仁廣發英雄帖,收羅地痞流氓,流民乞丐,江湖痞子,叛逃軍人。短短半年時間,就聚集了二百多兄弟,兄弟們開墾山地,打家劫舍,綁票勒索,倒是豐衣足食。這塊地方就這麼大,也就能養活這麼多人馬。可王九仁有鴻鵠之誌,豈肯安於現狀。隻要他兵強馬壯,就要豎起“改天王”大旗,逐鹿中原。

王九仁想過挪窩,看中了西台山這塊風水寶地。可那裏是牛頭寨刀王王鐵塔地盤,他還沒這個實力,去與王鐵塔火並。那牛頭寨曆經三代人經營,已是初具規模堡寨。而馬鬃山的山寨是在一片廢墟上重建,根本是個草窩。高二郎奪了牛頭寨,對王九仁刺激很大,王九仁離開了老巢,要幹一票驚天動地的大買賣。

此時王九仁已離開山寨,潛伏在丘陵地帶的灌木叢中,這群人正灌木叢中艱難的行走,有二百多人,大都穿著皮甲。

皮甲上鑲嵌了一些鐵皮、銅片,式樣五花八門,這是他們自己打製的破爛貨。頭盔沒幾頂,刀槍倒是人手一把。有十名弓手,背著自製的獵弓。還有四名弓手,背著明軍製式開元弓,戴著細藤頭盔,這四名弓手是邊軍出身。還有四名鳥銃手護在王九仁身邊。

這群人背著包裹,神情緊張,前方一有風吹草動,就貓著腰,低聲嘀咕,把前方傳來的消息,傳給身後的弟兄。這群人氣色不錯,走山路如履平地。流露出一股狠辣,低頭往山下走著。

被四名鳥銃手簇擁在中間的一個人,大約三十多歲,長相魁偉熊健,那眉宇之間透著堅毅,帶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戾氣。王二豎起反旗之後,轟轟烈烈開始,裹挾數萬之眾,打下十幾個縣城。可起義大軍一遭官兵圍剿,就兵敗如山倒,草草收場。那些造反領袖人物,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改天王王九仁算是非常幸運的,從數萬官兵圍剿之中,成為漏網之魚。

改天王王九仁蟄伏了一段時間,終於出山了。這次目標是晉商走私車隊,他是打劫行家,必取那十萬兩走私財貨。

矮小敦實的周波竄到王九仁跟前,喜上眉梢,“大哥,哨探傳來消息,今晚晉商走私車隊在五家堡範家車馬行歇腳。有二十輛車隊進城了,走了一百多名縣城裏鏢師。現在範家車馬行裏,還有一百五十多輛車,二百多人。其中護衛隊人數,不超過百人。聽說護衛隊隊長李袖長是個百人敵,射術超一流。”

王九仁抬頭看天,灑然而笑,“天佑我也!明日會下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