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讓孩子理解父輩的金錢與資產同自己成長之間的關係呢?在這—點上,董浩雲的做法頗值得現代做父親的借鑒。
因此,為了孩子的明天陽光燦爛,就必須高度重視對其加強素質教育,而在物質上掌握適當分寸,應該讓他們經曆風雨,走過泥濘。激發刻苦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逐步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那樣,年輕的心態才會更成熟,麵對選擇才會更理智。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誌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所以,董浩雲非常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誠然,我們不能說隻有吃過苦的孩子才有出息,也不是說要把我們的孩子送回過去,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孩子的成長過於順利,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無疑是極為有害的。所以,現在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和一些開明的父母提出要對孩子適當地進行“吃苦教育”,使身處順境的孩子了解生活的艱辛,鍛煉健康的體魄,養成健全的人格。
董建華吃苦耐勞的意誌精神,不是一時培養和訓練的結果,它是其父親從小在生活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但是現在許多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強健的心理品格,不少人開始嚐試“吃苦教育”,遺憾的是,但他們都太急功近利,過於追求一種短期效應,忽視了人才培養的根本要素和這種教育方法的局限性,使“吃苦教育”步入誤區。
不可否認,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夏令營活動,通過體驗農村生活、軍營生活或走訪偏僻山區、革命聖地,以及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孩子受到挫折教育。但也應看到,僅僅靠短短幾天的“艱苦生活”或一次遠距離的“拉練”,是很難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驕”二氣的,而“吃苦”一旦被人為地“炮製”出來,也隻能是一種“遊戲”,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實際鍛煉。這種鍛煉與實際生活中的“吃苦”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意誌培養主要是在無充分準備的狀態下進行。孩子們在參加上述各種夏令營時,已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了各種準備,即使是為了賭一口氣,也要經受住痛苦的考驗,而生活中的許多挫折卻往往出現在不經意時。學習環境的變遷、家庭的變故、好友的背叛、學習或事業的失意……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來到的。隻有經受得住諸如此類的挫折,才能說成功地經曆了“挫折教育”。因此“挫折教育”更多地應由師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環節,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和“耐挫能力”,更重要的還是應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從嚴要求,不能凡事包辦,適當地讓孩子參加勞動,做做家務,該放手時就放手,及時抓住生活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挫折對孩子進行教育,以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生活習慣。這才是治本之策。
艱辛,藉以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吃苦精神。董浩雲對待孩子們非常注意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要他們從小經曆磨難、挫折、吃苦的遠見卓識的教育辦法,值得現代父母借鑒。
不可否認,許多父母已意識到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容不下嬌滴滴的溫室花朵,應當讓孩子從小經受挫折,磨煉意誌,提高孩子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於是,他們把孩子送到夏令營,參加所謂“自找苦吃”、“以苦為樂”活動。其實,吃苦並不是目的,關鍵是通過適當吃苦磨煉,使孩子對自己和社會都有信心,增強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其實,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曆難以計數的挫折,和夥伴相處的衝突、搭積木的失敗、考試成績差……應該利用這些日常生活情境,通過自然方法妨礙或幹擾孩子某些目標的實現,讓他們體驗挫折,從而使他們擺脫依賴,增強對困難的承受力。
吃苦也好,勞動也好,它的最終意義是什麼呢?並不單是學會了一種本領,實際上,他也是在體諒別人,知道別人勞動是不容易的,吃苦不是目的,而是培養一種責任心,一種適應社會的潛力。如果從小就沒有吃一點苦,沒有遇到一點挫折,經受一點磨煉,對他今後的成長會埋下一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