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成功 48.董建華家訓:吃苦耐勞,方能成就大業(1 / 2)

第六章成功 48.董建華家訓:吃苦耐勞,方能成就大業

在有“東方明珠”之稱的香港,董浩雲和董建華父子就像兩顆閃亮的星辰十分的耀目。兩代人,一對父子,以自己無悔的行動,奏響一首傳奇的家族盛曲。

董浩雲,浙江定海人。董浩雲的父親是上海一位五金商,家道小康。董浩雲自幼對航海有濃厚興趣,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波斯灣和非洲東海岸的故事,令他心馳神往。他說:“地球表麵四分之三是海洋,我們應該有雄心征服海洋。”

董浩雲的“中國航運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已成為世界頂級的航運集團,擁有各種幹貨船、貨櫃船、油船、客船及散裝貨船共110多艘,總載重量達1100萬噸,比已故希臘船王多一倍,國際航運業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董浩雲的,董浩雲是與包玉剛齊名的當之無愧的世界船王。

1982年,董浩雲去世,其子董建華先生執掌東方海外的母公司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董建華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後,其胞弟董建成接任東方海外國際主席至今。

董建華,世界船工董浩雲的長子。12歲隨父到香港,中學畢業後到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機械工程,1960年獲理學學士學位,後到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和董氏家族的船舶公司紐約分公司工作,在美國生活了10年。1969年返回香港參加其父船業公司的管理,並開創了香港至歐美的航線。1997年7月1日董建華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從東方海外的掌舵人到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成功的人生之旅與其父親對他的培養是不可分開的,國際輿論評論說:“董建華是其父董浩雲刻意雕琢的一顆明珠。”

董建華始終牢記父親的家訓:從普通工作做起,克勤克儉,吃苦耐勞,方能成就大業。

董浩雲是香港屈指可數的大富豪之—,但他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卻十分嚴格,從不嬌生慣養。董浩雲共有二子三女,按中國的家族傳統,董浩雲培養兩個兒子為管理家族事務的接班人,長子董建華則是重點培養的對象。

董建華的童年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1949年董浩雲一家離開大陸,定居香港。這一年董建華入香港聖士提反中學讀書。1956年中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英國利物浦大學機械係。

在利物浦大學學習時,正值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蘇伊士運河被埃及政府封鎖,迫使世界上大多數往返歐亞的船隻不得不繞道非洲的好望角,這樣航線拉長了,運費增高了。這對從事遠洋航運的董浩雲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他的船隊得到了迅猛的擴張,成為擁有億萬資產的準世界級船王,董建華也隨之成為學校裏一名世界級的富豪子弟。當時在歐美留學的富家子弟不少,他們生活奢華,攀比成風。盡管完全有條件讓兒子董建華和別人一樣享受貴族版的生活,但是董浩雲要求董建華過簡樸的生活,把心思用在學習上。董建華銘記父親的教誨,以自律、自好、自強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他的起居飲食沒有一樣因為自己是船王的兒子而與眾不同。他與普通留學生一樣,乘公交車或騎自行車往返於校園和住所之間,潛心於自己的學業。

董建華有兩個兒子,他也總是教育他們要學會吃苦耐勞。在他的培養下,次子董立新現為東方海外全資附屬及物業控股公司東方海外發展(中國)的董事總經理。

作為億萬富翁的董浩雲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他十分重視對孩子的“磨難教育”,惟恐孩子走上“貴族化”的歧途。他認為作為飽經風霜的長輩,應該當真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特別是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雛形期,適當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們受些挫折,少花些錢,多動動手,逐步增強自力更生的意識,是對孩子的真愛,是給予孩子終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通過受苦孩子能感受生活的艱難不易,珍惜父母勞動成果,激發吃苦進取精神,對其未來善莫大焉。

事實上,時下一些逐步富裕起來的地區,尤其是在一些富裕家庭,孩子們的生活、學習條件已今非昔比,不是太差而是太好。“艱苦樸素”在許多孩子眼裏可能已是老古董。

許多年輕父親也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絕不能再讓孩子像自己小時候那樣“吃苦”,別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且不說現在普遍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食不厭精,穿不厭新。有的孩子穿著講名牌,吃用要高檔,來回車子接,出手(請客送禮)講氣派,活脫脫是“泡在蜜糖裏”長大的。殊不知,這樣做非但不是愛孩子,從長遠角度看,反而害了孩子。作為父親,寵愛孩子應該有度,與其堆金砌銀、任其消費而使之變成紈絝子弟,不如為他們創造條件,提供保障令其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