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許多父母心裏,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他們已經習慣了“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把孩子當成弱者,有時候他們甚至忘記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奴仆,孩子就是自己的皇帝。他們給孩子喂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洗臉,幫孩子收拾書包,幫孩子做作業……基本上能幫的都幫了。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完全依賴於父母,他們四體不勤,無法獨立生活。
實際上,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對於孩子的終身發展來說,獨立性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當孩子跨入校門時,隨之而來的是需要獨立麵對校園裏的事物,如果他無法獨立麵對這些事情,就會影響孩子在學校裏的人際交往,還有可能會使孩子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正如美國權威兒童教育博士詹姆斯告誡父母的那樣:“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所以說,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從生活的各方麵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比如說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立的、可以自由活動的小房間或者小角落,在這個屬於孩子的空間裏,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布置、設計,包括選擇書桌、書櫃、玩具、圖書、裝飾品及各種學習用品等。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空間裏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例如,養幾條小金魚、養幾盆花等等。隻要孩子能夠獨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他就覺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自己吃飯、穿衣,盡管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吃飯會撒得滿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齊,但是,孩子也能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父母不用可憐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對孩子過分求全責備。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隻要願意做,我們就鼓勵他。
當孩子玩耍的時候,父母不要一直在旁邊監督保護,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去玩耍。西方國家的父母在孩子玩耍時從來不緊盯著,如果孩子摔倒了,父母也不會匆匆忙忙跑過來扶孩子,他們會在旁邊說:“爬起來,接著玩!”所以他們的孩子很少因為摔倒而哭。而中國的父母一見到孩子摔倒了,就會馬上抱起來說:“哎呀,寶寶摔壞了吧,媽媽打地,怎麼把寶寶給摔倒了呢!”許多父母還會生氣地用腳跺地,孩子則在旁邊哇哇大哭起來。就這樣,孩子的獨立性在媽媽的保護中失去了。
孩子漸漸大起來了,父母可以讓孩子幫助做一些家務活,讓孩子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事實上,孩子的潛力是非常大的。比如,在做飯前,可以讓孩子幫忙撿菜,在吃飯時,可以叫孩子擺碗筷;在曬衣服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拿衣架,在做飯時,可以叫孩子下樓買點小東西;在睡覺前,可以叫孩子收拾玩具,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等等。孩子其實是很喜歡做這些事情的,尤其是做好了能夠得到父母的表揚。
做家務也是孩子拓展知識麵的好機會,因為做家務確實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心做成壞事。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說:“我說你不行吧,下次叫媽媽來做!”這樣,不但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還會打擊孩子嚐試獨立的積極性。明智的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並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各種需要,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允許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對於孩子遇到的困難,父母不要立刻就幫忙,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去解決。比如,當孩子遇到一個問題不懂時,父母最好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可以與孩子一起查資料,讓孩子自己從書中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自己去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最關鍵的是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意大利教育家蒙苔梭莉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潛力,就像植物一樣能夠自長,教育者隻需要給他們提供環境和條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那麼,深藏在孩子內部的各種潛能就能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