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 46.李光耀家訓: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想要得到的東西
李光耀,新加坡開國元首,生於新加坡。在其執政期間,他大刀闊斧,勤政務實,使新加坡的經濟飛速發展。30年間,新加坡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8000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現代、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麵對周邊錯綜複雜的嚴峻局勢,頂著獨立後的巨大壓力,創造出人類曆史上這個實實在在的奇跡,李光耀不愧為“小國的大政治家”。
李光耀1923年出生,祖籍中國廣東省大埔縣黨溪鄉。早在他的曾祖父時,由於生活所迫,背井離鄉移居新加坡。
中華儒家文明源遠流長,影響廣大,除中國外,許多周邊國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新加坡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而新加坡內閣資政、前總理李光耀則是儒家文明的積極倡導者,他不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新加坡國家的締造者,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父親。
華人的大多數父母都會訓斥孩子,童年時代的李光耀也曾領教過做烹飪教師的母親所給予的這種“待遇”。母親的訓斥使他懂得怎樣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李光耀為人父後,繼承了母親教育過他的這一“法寶”,孩子們做錯事時,通常也是要受到他的斥責的,但他從來不體罰孩子。
在實際生活中,與孩子多進行溝通比斥責更加重要。所以,他總是尋找各種機會與孩子們在一起。一般情況下,他都和孩子一起共進晚餐。他每年至少帶孩子們旅行一次,每次都有大約兩個星期的時間。當他去打高爾夫球時,也喜歡帶上他們一道去。
李光耀的公事很多、工作很忙,但他仍抽出時間與孩子們在一起。帶孩子去走親戚,也是李光耀常做的一件事。他尤其重視春節除夕的家族團聚。通過這種場合,他讓孩子們有機會去認識家族的新成員,包括家族中新添的嬰兒,反過來也給親戚朋友認識自己孩子的機會。李光耀認為:“有了經常聯係,大家就會相互幫助。”
近一二十年,新加坡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李光耀卻極力主張讓孩子們養成儉樸的生活習慣。他認為,不這樣,孩子們就會失去創造和奮鬥的動力,失去自強自立的精神。他把那些一味給孩子提供生活享受的父母,比作“聖誕老人”。因為聖誕老人總是慷慨地向孩子們贈送吃的、用的和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李光耀從孫子孫女得到的“禮遇”上看到了這種傾向。確實,孫子孫女們的生活比他小時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他們有更時髦的衣服、更漂亮的鞋子、更現代化的玩具,他們擁有他們幾乎想要得到的任何東西。因此,李光耀在接受新加坡英文《新報》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了他的憂慮:“將來有一天,孩子們要進入社會,不管他們是否會受雇於人,那時候都不會再有‘聖誕老人’。他們得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為了他們的長遠利益,他們從現在起就必須懂得‘一物換一物’的道理。”正因為這樣,李光耀從來不輕易地送禮物給他的孫子孫女,他覺得這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他們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要付出勞動。
從孩子們懂事開始,李光耀便多次教育他們得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想要得到的東西,而這也成為他的教子家訓。當長子李顯龍從內閣部長升任為副總理時,人們一直認為顯龍是父親的接班人。但李光耀堅決反對,他說,總理這份工作不是私人財產,不能傳給兒子。果然,當李光耀隱退時,吳作棟擔任了總理職務。李顯龍對父親的安排也毫無怨言。
李光耀共有三個孩子。長子李顯龍,曾任內閣貿易和工業部長,現為政府總理;次子李顯揚,準將軍銜,現為新加坡電信公司總裁助理兼國內服務執行副總裁;女兒李瑋玲是一名兒科醫生。
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學會獨立。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其心理的各項功能都還沒有發育成熟,他無法獨立生存,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顧。隨著孩子身心發育的健全,他學會了爬行、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漸漸地,孩子學會了與他人交往,學會了自己出門……這些都表明,孩子越來越獨立,他需要獨立地麵對生活,學會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才能夠獨立地生存在這個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