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 45.肯尼迪家訓:我們家庭裏要的是勝利者(1 / 2)

第五章心理 45.肯尼迪家訓:我們家庭裏要的是勝利者

約翰·肯尼迪和他的兄弟姐妹生於美國最富有的家庭之一,過著一般人無法企及的富裕生活,但他們的祖先卻曾經曆逃荒、饑寒和窮困的日子。肯尼迪家族是從愛爾蘭來美國的移民後裔。1848年一個名叫帕特裏克·肯尼迪的窮苦愛爾蘭人乘船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波士頓,這年他才26歲。他很快在一個製桶廠找到了工作,掙了一些錢後就安頓下來娶妻生子。十年後因染上霍亂去世,照料家庭的責任由他的遺孀承擔。過了一些年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子帕特裏克·約瑟夫長大成人,為了急於掙錢養家,他退學去碼頭當了搬運工,幹活積了點錢後開了一家啤酒館當起小老板,做起了發家致富的美國夢。帕特裏克·約瑟夫很會做生意,酒館生意日漸興隆。之後便開始涉足政治,競選州議會議員成功後他又娶了富有的酒店老板的女兒瑪麗為妻,生下了兒子約瑟夫·肯尼迪。帕特裏克·約瑟夫很有遠見,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把兒子送進了哈佛大學。

從哈佛大學畢業,約瑟夫·肯尼迪就下決心盡快掙錢,爭取在30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到哪兒去掙錢?約瑟夫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想掙錢,你就必須弄清錢在哪裏。”他選擇了銀行業作為生財的方向。在父親的支持下他成為一家銀行的董事長,並自稱為是全美國最年輕的銀行董事長。後來的一段曆史是肯尼迪家族的發家史,約瑟夫從事各種投機買賣賺了不少錢。為了兒女們以後更容易進入社交界,他還把家遷到了紐約。

肯尼迪家族有一個長久懷有的夢想:總統之夢,這個家族中一定要有人成為美國的總統。而約翰·肯尼迪最終不負家族之重望,在1960年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

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是金融界巨子,從一開始就將把他培養為美國總統作為目標。肯尼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94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肯尼迪加入美國海軍,在對日作戰中負傷。戰後,當選為議員。1960年11月,肯尼迪在大選中以微弱的優勢戰勝對手,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統。他極富個人魅力,年輕英俊,言談舉止風趣有活力,即使在局勢動亂的年代也給美國民眾帶來了極大的希望和勇氣。人們稱他是美國曆史上最有魅力的總統。

在很多探討總統童年品質的書籍當中,都把誌向、決心、紀律、教育以及機會當作成為白宮主人的重要品質。從肯尼迪的成長經曆來看,這一論斷也得到了完美的印證。從肯尼迪家族在美國漫長的從政曆史來看,肯尼迪家族的成員成為美國政壇的風雲人物似乎是曆史的必然。家族精神的榜樣、父親的競爭奪冠訓導以及母親虔誠的宗教熏陶是造就約翰·肯尼迪走向白宮、造就下一代肯尼迪們最為關鍵的因素,而“我們家庭裏要的是勝利者”也成為肯尼迪家族教育後代的家訓。

父親約瑟夫·肯尼迪是家族精神的最好代表。在孩子們的眼裏,他更是一位讓人尊敬和佩服的嚴父,對子女的教育和成就傾注了巨大的熱忱。

盡管老約瑟夫忙於他的業務,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很少,但他給孩子們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孩子們學會競爭,要善於競爭,習慣競爭。在這個家庭裏成長的孩子,一定要在競爭中擊敗對手,不管對手是誰。他努力在家庭中塑造這樣的精神:始終崇尚第一,第二就是失敗。父親約瑟夫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因此他告誡子女的口頭禪是:“我們這裏不要任何失敗者,我們家庭裏要的是勝利者!”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競爭意識,他強迫孩子們從事某些體育活動:帆船、遊泳和激烈的美式橄欖球。而且,每天的活動和比賽都有計劃,孩子們要守時,並力爭勝利。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肯尼迪家的孩子們幾乎從清晨起就會在幾兄弟間展開“身體衝撞”。經常是身體最強壯的老大小約瑟夫動不動就揍弟弟約翰和羅伯特,弟弟們也必須奮起還擊。所以,家中必備的紗布、消毒藥水和膠布,經常能派上用場。而兄弟間的這種衝撞都是父母所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