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 44.霍英東家訓:誰不能主宰自己,就永遠是一個奴隸(2 / 2)

在西方,父母常常讓孩子直接麵對困難,讓孩子經受鍛煉。有一對美國夫婦有一個兩歲半的兒子和一個5歲的女兒,兩歲半兒子上廁所都由他自己處理,盡管大人事後要檢查,但十分注意讓孩子自己去做該做的一切。每到開飯時間,5歲的女兒就像主人一樣,主動擺好一家人的餐具,然後端端正正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開飯。美國的習慣,不會自己吃飯的孩子,自立能力差的孩子,要被小朋友看不起。如果有人稱他“媽媽的小寶貝”,孩子會感到羞恥。

相對於西方,中國的父母則采取包辦的教育方式。在很多幼兒園,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父母自己拿抹布幫助孩子抹桌椅,甚至把玩具送到孩子手中。由於父母包辦代替和溺愛,孩子對父母產生依戀,有的孩子哭著不讓父母走。隨著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也日趨嚴重。這種依賴性,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溺愛孩子,舍不得讓孩子去動手做事,處處包辦代替的結果。這種情況十分令人擔憂。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既可促進勞動習慣的培養,也可促進文明習慣的培養。孩子是在活動和操作中積累經驗,得到發展的。父母的過分寵愛、過度保護、過多幹預,事事包辦代替,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自己能做的事,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機會,致使孩子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現象,隻能養成孩子怠惰的習慣。

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提出:“凡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這是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

在人生道路上,培養這種心理品質的過程開始得越早越好。特別是當孩子產生自卑、畏縮、懦弱等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尋找機會以各種形式向孩子表示鼓勵:“你能行!”

有的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在課餘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每一個真正有愛心的父母,請放手讓孩子去做,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惟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充滿自信地立足於現代社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