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些急功近利的父母看不到、顧不上這些,在他們眼中,多才多藝就是孩子教育的一切。有關媒體曾經指出,現在的小孩,幾歲、十來歲的小家夥,或彈琴,或跳舞,或玩電腦,個個都有一身才藝。但他們的一些語言和行為卻令人瞠目結舌。
美國微軟總部副總裁李開複曾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偶像。在他的心目中,他父親是道德和正義的化身,給他留下經久不褪的烙印。當他多年以後回想當日情景,才明白是父親為他上了寶貴的第一課,給了他第一個人生啟示,而那並不是父親的成就,而是父親的品行。很多年以後,才華出眾,已成為世人矚目的計算機科學家的李開複,仍然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不是智力,而是品格。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說:“父親的成就是兒子最大的榮耀;兒子的善行是父親最大的驕傲。”
李苦禪認為,品德是一種教養,是通過教育而養成的一種品質和習慣。優秀的品德來自於良好的教育和經常性的養成,缺一不可。品德不是天生的,與遺傳幾乎是不相關的,完全是後天和社會的產物。
一個具有優秀品德的人,往往表現出忠誠、勇敢、勤勉、堅貞、吃苦耐勞等品質,這些品質大多是從小通過所接受的教育而逐步養成的。這種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更取決於父母對子女品德的影響。
俗話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家庭要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有的人很聰明,但缺乏道德教育,他們把無聊的任性、散漫的乖僻、狂妄的自尊等等看作是“個性”,使得聰明在他們身上成了貶義詞。
從小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形成孩子正確的道德認識
孩子對各種道德現象的認識還很淺薄幼稚,對人的道德評價往往以成人的評價為依據,所以父母對周圍現象和行為的評價,應是非分清,善惡分明,給孩子打下愛憎分明的烙印。如:同伴間玩耍常會出現哭鬧現象,有的父母會問清原因,幫助孩子正確解決同伴間的糾紛。而有的父母見自己孩子哭,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孩子說:“就知道哭,你沒長手,別人打你你不能打他?真沒出息!”這種成人錯誤的評價,將會使孩子的行為出現扭曲。父母可利用童話和遊戲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如:讓孩子裝扮社會生活中警察、營業員、醫生等角色,幫助孩子糾正與角色身份不相稱的行為。
(2)豐富孩子的道德情感
要利用電影、電視、兒童讀物中優秀的道德形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做到“以情育情”。還要經常運用孩子周圍生活中具體的事情感染孩子,做到“以境育情”。如:參觀現代化工廠、親朋好友的新住房等,讓孩子了解家庭和家鄉的變化,帶孩子遊覽名勝古跡,激發孩子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3)訓練孩子的道德行為
孩子的情感易衝動而不穩定,而且自製力和堅持性差,所以孩子道德認識常常和道德行為脫節,父母應加強對孩子具體道德行為的指導、督促和檢查。
父母對孩子正確的行為要不斷強化,及時肯定與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糾正錯誤行為,父母應創設機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蘋果、接待客人、將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洗自己的手帕等,在情景中讓良好的行為經常重複發生,從而形成習慣。
孩子的品德、修養,展示著國家新一代的精神麵貌、文明素質,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有的父母違背教育規律,偏重對孩子的知識、才藝培養,忽視德育教育,已造成了人才培養方向上的錯誤。一些父母默許的評價標準就是:隻要學習成績好,其他一切都次要。殊不知,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