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 42.福布斯家訓:我希望你知道什麼是準則(2 / 2)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揣摸不透,覺得他們意誌薄弱、缺乏上進心;孩子又往往覺得父母管得既嚴又死,親子在隔膜中相互埋怨。改變家庭權利的定位,是推進父母與孩子交流溝通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與孩子隻談學習,隻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命令口吻說話或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孩子,以惟我獨尊的父母自居,較少考慮孩子的內心需求,這勢必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當今核心家庭居多的情況下,父母對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者,同時父母與孩子都是彼此最緊密的寄托感情的對象,因而親子之間若不能溝通,勢必為家庭的天倫之樂蒙上陰影,對教育孩子極為不利,並且責任應主要在父母,因為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成長。

若父母能經常親熱地與孩子交談,坦誠相見。孩子有事情、有心裏話才會願意對你說,你才能及時幫助孩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惑,從而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責任感,同時還會刺激孩子的聽覺、視覺、感覺的發展,對智力開發十分有益。

由於兩代人成長的環境和看問題角度、方法不同,父母的要求孩子不理解、不接受在所難免,父母隻有與孩子做朋友,溝通親子情,才能找到教育、影響孩子的切入點。

馬爾克姆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作為父母應當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而不能以教訓的口氣、哄人的口氣、引誘的口氣來贏得他們的合作。如果父母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不是對他們訓話,多數情況下,父母都能順利地與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其實,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每個人都想得到,說得出,遺憾的是,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得到。如果我們向父母問這樣—個問題:“您對自己的孩子滿意嗎?”得到的答案一定會令人吃驚,大多數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很顯然,我們並不接納自己的孩子。

接納,至少包含兩方麵的內容:優點與不足。我們既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又要客觀地承認孩子身上的不足。接納,是對孩子的一種認可,也是尊重孩子的具體表現。可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孩子的存在,尤其是孩子的感受、情緒以及看法等。“他知道什麼?”“他懂什麼?”“他能說出什麼東西來?”這些都是大人的口頭禪。其實,要想敏感地覺察與接納孩子的感受、情緒與看法,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隻要我們在與孩子交往時,把孩子當成我們的同事、同學和朋友,我們就能夠覺察孩子的存在,並接納孩子的各種感受、情緒與看法了。

孩子之所以和父母產生溝通上的障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建立起一種平等的關係。父母,特別是父親在與孩子說話時,經常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孩子一句話說得不中聽,就發脾氣,指責他們,孩子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和你說話了。所以,父母應學會尊重孩子,要理解他們,即使覺得他們說的話幼稚可笑,也要多鼓勵少責備,並且要盡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父母要知道,孩子也是會“愛麵子”的,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可能比大人還要難受幾倍,因為他們還不會安慰自己。用相對寬鬆的心情與孩子對話,讓孩子在交談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父母自覺地融入到孩子的談話中去,孩子就會把你當成一個可信賴的夥伴,就會和你無話不說。這樣既樹立了父母的形象,也提高了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如果把父母與孩子之間比作朋友的話,就應該成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平等的知心朋友。特別是對於長大了的孩子,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隻有平等地相處,才能消除障礙,才能使孩子向父母袒露心靈,父母也才能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指導。有的人埋怨自己的孩子說假話,品質不好,他們恰恰忘了這些毛病正是自己行為,粗暴、常常訓斥孩子所帶來的“副產品”。當一個孩子能與父母建立平等的親密關係後,他的行為言談自然會漸漸變得高雅,他的性格也會開朗、樂觀、豁達,在今後麵臨人生種種挑戰時,也會表現得更加勇敢、自信。

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就必須認識到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是有差別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看問題想事情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交談要盡量找共同語言,選擇孩子容易接受的內容和喜歡的形式,不按大人的標準要求他們,不能隻是父母說孩子聽,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說話,說錯了也不要打斷他們,讓他們把話說完再糾正也不遲。通過這種平等氣氛的對話,比他們好奇、好問、好表現的“天性”充分釋放,加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的家庭民主氣氛,使孩子在參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