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 41.老舍家訓:勤奮是做人的根本
據《左傳》所載,周朝皋陶的後代被封於舒國(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公元前657年,舒子平被徐國所滅。後又複國,稱為舒鳩國。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國所滅,子孫以“舒”為氏。
“舒”姓在曆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名人,如舒翁,是南宋製瓷名家。
老舍原名舒慶春,滿族人。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他從20世紀20年代起從事文學活動,先後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等。解放後,擔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寫了《龍須溝》、《茶館》等三十多個劇本,被譽為作家勞動模範,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
老舍的母親是一個舊中國典型的勞動婦女,勤勞持家、自立自強。她在喪夫之後,竭力撐起了整個家。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老舍的母親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
有一年的春節,還不太懂事的老舍跑來向母親報告:“媽,開當鋪的劉家剛宰了兩口肥豬,放債的孫家請了兩座供佛的蜜供,像小塔那麼高。他們家過年怎麼有那麼多好吃的東西呢?”母親忍住悲痛,對兒子說:“咱們家吃餃子,咱們自己包的餃子最好吃。”是啊,為了能讓孩子們在春節吃上一頓帶肉的餃子,母親在年前就得加緊幹活,多掙錢,這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母親告訴孩子,自己家的餃子雖然肉少菜多,但這是靠勞動掙來的,來得正,所以吃起來也就特別香。
老舍發現,母親的手終年都是鮮紅和微腫的。白天,她要洗滿滿兩大盆的衣裳;晚上,她要在一盞小油燈下,縫縫補補,每天操勞到半夜,並且常年都得不到休息。
老舍在20世紀30年代曾寫過一篇名叫《月牙兒》的短篇小說,其中有幾段描寫,可以說完全是他母親的真實寫照:
“媽媽整天給人家洗衣裳。”
“有時月牙兒已經上來,她還在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襪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買賣的夥計們送來的,媽媽洗完這些牛皮就吃不下飯去。”
“媽媽的手起了層鱗,叫她給搓搓背,頂解癢癢了。可是我不敢常勞動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襪子熏得常常吃不下飯。”
母親要強、勤勞、辦事認真的美德從小影響著老舍。母親幹活的時候,老舍幫著打下手:遞烙鐵、看火、送熱水和涼水,他為能減輕母親的一分勞累而高興。老舍一生也在辛勤為人民寫作,建國後17年間,他發表、出版的戲劇、曲藝、論文等作品,總數約300萬字,每年為人民貢獻近20萬字的精神食糧。
老舍從母親那裏繼承了勤奮的良好習慣,並把這種勤奮傳授給了自己的下一代。老舍的兒子舒乙1954年9月留學蘇聯,在列寧格勒基洛夫林業技術大學攻讀林產化學工藝木材水解專業,五年後以全優成績畢業。回國後分配至中國林業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1960年入林科院南京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參加林業部組織的木材水解科研重點試驗,完成中間試驗和成果鑒定。1978年調北京市光華木材廠當工程師,後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領導科研室和中心實驗室,榮獲全國總工會頒發的“技術革新全國先進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