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勇氣 38.卡爾·威特家訓:你一定行的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一個有名的奇才。他7~9歲時就能自如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卡爾·威特小時候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出生時體重不過兩公斤,兩隻手和兩隻腳不停地抖動,哇哇的哭叫聲像中毒的小老鼠。鄰居們背後紛紛議論,說卡爾·威特是個白癡。
然而,卡爾·威特的父親老威特不這樣認為,他是個有驚人獨特見解的人。“你是非常聰明、非常好的孩子。”這是老威特在對卡爾·威特的教育之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每當兒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總是用這句話幫助兒子擺脫內心的苦惱。他認為對孩子適當的誇獎,不僅表明自己對孩子有信心,而且也能堅定孩子的信心。
每當卡爾·威特痛苦和失落時,父親就會對他說:“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每當卡爾·威特做了一件好事,父親總會誇獎一番。這時卡爾·威特總會眉飛色舞,信心百倍。而“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也成了威特家族的家訓。
卡爾·威特在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對自己的能力一點兒也沒有信心。當他戰戰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遞給父親時,老威特就注意到他嚴重的不安,似乎在等待著父親的審判。老威特讀完文章後,發現那的確是一篇很糟糕的文章:主題沒有闡述清楚,句子不完整,還有很多錯別字。在老威特沉默之餘,卡爾·威特用憂傷的眼神看著父親。可他沒有想到,父親卻對他說了一句令人興奮的話:“非常不錯,這是你第一次寫作,爸爸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比你差遠了。”這時卡爾·威特的眼光中閃爍出興奮的光芒。不久卡爾·威特又遞上了第二篇文章,與第一篇相比已有天壤之別了。
很顯然,這是老威特對他實行賞識教育的結果。老威特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中寫道:“在我對兒子的教育中深深地感到,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去相信自己。卡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我對他年幼時的誇獎。”
隻要教育得當,孩子包括那些天資並不好的孩子,都是可以成長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的父母吝嗇用讚美之詞來賞識自己的孩子。當100分的試卷孩子考了98分,卻說:“為什麼考不到100分?”當100分的試卷孩子考了100分,還要追問:“有幾個人得100分?”當得知不止一人得100分時,仍忘不了教訓一番:“得意什麼呀?又不是你一個100分!”如此這般,就是學習成功的孩子也很難得到親人的讚賞,缺少成功後的快樂體驗;學習略感吃力的孩子,則時常領受著父母的責備和埋怨。孩子對前途茫然的心理,就不難理解了。當今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本該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教育被異化了,做父母的忘記了對子女作為一個人、一個有著精神情感的人的應有尊重和信任,更忽略了孩子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賞識教育”需要以讚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隨時表揚孩子取得的一點點進步,以微笑和大拇指表達讚揚,並承認孩子有差異、允許孩子失敗,同時也教育孩子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世界。
賞,含欣賞讚美之意。識,是肯定認可。賞識教育就是通過激勵表揚手段,肯定孩子的優點、長處,鼓勵他不斷追求成功。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賞識”。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有兩組男孩,先讓他們一起長跑消耗體能,然後一組接受嚴厲的批評,另一組得到熱烈的稱讚,隨之馬上進行體能檢測,結果發現被批評的那組孩子,就像泄了氣的皮球——無精打采,體能處於崩潰狀態;而被表揚的那組孩子,臉漲得通紅,呈現出一種仍想拚搏的狀態,體能得到迅速恢複,心情舒暢、自信。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賞識、讚美孩子,對優化孩子的心理十分有利,既能快速撫平孩子體能上的創傷,也能促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