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真愛 12.傑斐遜家訓:人人都是你的老師(1 / 2)

第二章真愛 12.傑斐遜家訓:人人都是你的老師

托馬斯·傑斐遜是美國第3任總統。他於1743年出生在弗吉尼亞州的一個種植園主之家。父輩是美國早期的開拓者,而母係則出身貴族,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這兩方麵的巧妙結合給傑斐遜提供了當時來說最好的條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很快進入上流社會,並在日益複雜的鬥爭形勢中嶄露頭角。1767年,傑斐遜進入殖民地議會,1775年參加第二次大陸會議,並且受命起草《獨立宣言》,1776年重返弗吉尼亞議會,製定宗教信仰自由法案,1779-1781年任弗吉尼亞州州長,1784年出任駐法公使,1789年任國務卿,1800年當選總統。

如果不是曆史學家的提醒,人們在華盛頓之後,肯定首先想到托馬斯·傑斐遜。傑斐遜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不但給他的頭上增添了無數光環,而且也讓他在世界曆史上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家,不如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者。然而依靠驚人的執著,他用當時最為先進的思想,創建了一個民主國家的政治製度。這種製度隨著曆史的發展,顯示出了它巨大的潛力和優越性。換在任何一個國家,傑斐遜這樣的書呆子在政治上是不會有什麼作為的。如果說美國造就了傑斐遜,反過來一樣可以說,傑斐遜造就了美國。

傑斐遜給後代留下了生活十誡,實際上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下來的珍貴遺產。這裏麵貫穿著一種自立自強的精神,是美國創建者共有的財富。傑斐遜之所以沒有僅僅成為一個文人而是成為了對美國國家製度建立最重要的總統,原因就在於他被培養成為一個敢說更敢做的人。

18世紀的美洲還是奴隸製的天堂。美國的“國父”們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奴隸主。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白人是天生的統治者,而黑人則是天生的奴隸,這一點天經地義,沒有人質疑。傑斐遜家也擁有100多個奴隸,他們從事著最繁重、最危險的勞動。傑斐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同樣是他的父親,在他內心深處種下了一顆平等的種子。彼得是靠自己的能力在北美土地上紮根的殖民者後代,盡管他也有歧視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思想,但比起其他人,他還是非常開明的。在政治上他屬於輝格派,相信民主觀念,並表現在行動上。他擁有奴隸,靠奴隸來致富,但他沒有虐待過奴隸,而是把奴隸當作家中互相依存的成員,教給他們木匠手藝、家務管理等各種有用的技能,甚至和他們一同勞作。

傑斐遜的父親總是告誡他:“不要看不起奴隸,人人都會成為你的老師。”

盡管父親的教誨沒有改變自己也是奴隸主的事實,但至少使傑斐遜學會了尊重所有人,學會了謙虛和寬容。這一點對他也非常重要。後來,“人人都是你的老師”這句話也成為了傑斐遜的教子家訓。

當時的很多貴族隻懂得發號施令,作威作福,很少與民眾交往,他們根本看不起平民,更不用說是印第人和奴隸了,傑斐遜雖然也屬於上流社會,但他沒有這樣的習慣。他主動和各階層的人交往。他的朋友中有社會名流,而更多的則是普通的園丁、仆人、農民或者是貧窮的工人。他善於向各種人學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這不僅大大地開闊了他的眼界和心胸,也使他具備了一個領袖人物必不可少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