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真愛 11.顏氏家訓:慈而有度,嚴而有格(1 / 2)

第二章真愛 11.顏氏家訓:慈而有度,嚴而有格

顏之推(公元531-591年),字介。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他是當時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曆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學問,他幾乎都鑽研過,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理論和實踐對於後人頗有影響,《顏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的典範,影響頗大。

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聖三年(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沒有實現,就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其家訓一書是在隋滅陳(公元589年)以後完成的。

《顏氏家訓》中有言“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這裏提出了“慈而有度,嚴而有格”的教育原則與方法。他強調:“父子之間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矣。”意思是說父子之間應該(必要的)嚴肅,不可以過於親密而不莊重;在骨肉之間,不可以簡略而不合禮節。簡則不能做到父慈子孝,狎則使子女對父母產生怠慢的態度。因此,做父親的應該像老師那樣,有一定的權威,保持一定的尊嚴。隻有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教育。

縱觀曆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麵都有著驚世表現,單以唐朝來說,像注解《漢書》的顏思古是顏之推的嫡孫,還有五世孫——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著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這些更足證明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代,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生子千斤重,教子重千斤。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也是國家未來希望所係,孩子的一切牽動著全家人的心。如果孩子能夠成才,那是全家人的幸福;如果孩子平平庸庸,將是全家人的遺憾;如果孩子不幸成了“廢品”,則是全家人的痛苦。這讓我們感到那句古語“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多麼的沉重。所以有人說,“生兒育女無異於被判了一個長期徒刑。”我們隻要生育了兒女,就會有教育的責任,真是辛苦呀!為了孩子的將來,所有的父母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付出難以計量的時間、精力、物力和財力。

“望子成龍”這是中國人傳統的育兒心態。又有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呢?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傳統“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以龍為綱的家教”模式延續,一代一代地往下傳,並愈演愈烈。現在新一代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重視程度是曆史上罕見的,在孩子培養上所下的工夫也可謂是史無前例。做父母的個個都使出渾身解數培育孩子,“望子成龍”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進名校,這項工程剛從幼稚園開始,父母便費盡心機。有許多人千萬百計不惜高價地讓孩子進入名校,仿佛進了名校孩子從此就變成了龍,就會踏上青雲之路。為了“望子成龍”,父母幾乎啟動了所有的思維,東詢西訪為孩子找好老師,進輔導班,請家教,把時間填得滿滿的,還有很多父母把下班後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輔導孩子身上。有的則決意把孩子培育成精通十八般武藝的天才,於是送他學英語、學鋼琴、學畫畫等等,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