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心切,而教子成才無方,則是當代父母最感困惑的事情。有些父母一味“望子成龍”,可是,他們的期望與他們的能力常常是一對矛盾的個體。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值,常會使教子成才出現故障,甚至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曆史上因“望子成龍”的方法不對,適得其反的例子很多。像《紅樓夢》中的賈政對賈寶玉就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的,但賈寶玉不想讀書,於是賈老爺就“關起門來”,幾十下棍棒打得寶二爺氣弱聲嘶,可是寶二爺依然對讀書中舉毫無興趣,最後則是遁跡空門,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而告終。這還不算,還有造成千古遺恨的,最突出最深刻的案例便是“燕王逼子”。
明朝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有個兒子十分聰明,洪武六年參加科舉考試,燕王希望兒子成“龍”,對兒子說:“如若不能金榜奪魁,別來見我。”考試結束,兒子隻考了個探花。按理能考中探花已夠爭氣的了,可是,燕王卻繃緊臉訓斥道:“爾未能獨占鼇頭,有違父訓,還有何臉麵來見父親。”其子聽後一頭撞死在懸崖,落得遺恨終身的悲劇。
當今社會類似的事例也有很多,如長春某人,兒子癡迷於電腦遊戲,為了教訓兒子,捆吊親生兒子致死,被派出所依法取保候審。這個孩子6歲喪母,是父親一手將他拉扯大的。父親深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最終吊子致死。事後,該父麵對天下父母痛心疾首:“望子成龍之心不可太急。棍棒教育的家教之風不可再長。”沉痛的肺腑之言,實為對社會的呐喊。
今天有很多父母對子女疼愛有餘,卻在教育上嚴格的程度不夠,家長的嬌慣養成了孩子“嬌”、“懶”的習氣。在家務勞動方麵,父母怕孩子吃苦,則寧肯自己多做;在學習方麵怕孩子累壞了腦子,則降低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尤其是現在,孩子占了很大的比例,父母的注意力和愛更是都傾注在孩子的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便百依百順,特別在物質上不斷滿足。結果,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形成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概念。隻要他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搶。這和缺乏嚴格的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
嚴格的家教應是一貫的,稍有放鬆就會使以前的努力事倍功半。當然,這絕不是提倡父母把孩子看得緊緊的,不給他們一點自由。嚴格的家教不是法西斯的嚴酷統治。機靈的孩子是極善於察言觀色的,他們常常會利用父母過於同情的心理弱點,提出—些平時得不到滿足的要求。平時就缺乏嚴格教育的孩子,更會借機放縱自己,甚至蠻不講理。為保證教育的連貫和一致性,孩子越是這樣,父母越應當堅持原則,對他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隨意遷就,而且該批評時一定要批評。
高爾基說:“愛護子女,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然而會教育子女,這就是一件偉大的國家事業了……”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僅僅停留在愛上是不夠的。既要愛孩子,又要嚴格教育孩子,隻愛不教就成了溺愛,家長就沒有盡到教育孩子的社會責任,就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