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行 9.基辛格家訓:保有一顆平常心(1 / 1)

第一章品行 9.基辛格家訓:保有一顆平常心

亨利·基辛格出生於德國的菲爾特市,是猶太人後裔,1943年加入美國籍。1954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步入政界,1973年至1977年任美國國務卿,197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77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82年開辦基辛格“國際谘詢”公司並擔任董事長,此後曾擔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美國中美洲問題兩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美印委員會主席等職。

1938年,基辛格全家為了逃離納粹的反猶政策,千辛萬苦由德國逃到美國。基辛格的父親當年是學校的教師,有一天沒有理由便被革職,基辛格的母親在1938年申請到前往美國的簽證。基辛格在同年底來到美國,揚棄過去,想在美國主流社會力爭上遊。他在1943年入伍,被派往諾曼底。幾年後回到美國,他進了哈佛大學,而他弟弟進了普林斯頓大學。基辛格的弟弟華特是一位億萬富豪實業家。

亨利·基辛格7歲那年,希特勒開始實行蓄謀已久的滅絕猶太人的計劃,當時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菲爾特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亨利·基辛格和他的猶太同學常常遭到毒打。不久亨利·基辛格被趕出了學校,轉到一所專收猶太人的學校,父親也被學校無故辭退了。

基辛格的母親葆拉—直掌管著家中的大事,她勸說丈夫帶著全家盡快離開德國。出於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全家生存的考慮,1938年,亨利·基辛格全家去了倫敦。後來,葆拉在倫敦的姑母又幫助他們去了紐約。

在美國,亨利·基辛格一家要變成美國人那樣,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語言、工作、學校,一切都是陌生的,並且很不好辦。亨利·基辛格的父親發現自己原來在德國的學曆到紐約後並不怎麼吃香,隻好當了一名辦事員,這使他灰心喪氣。

然而,母親葆拉卻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盡管遭受如此大的打擊和不幸,她仍能以前一樣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她總是對亨利·基辛格說:“孩子,這些不幸不算什麼,我們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當然我們也不能祈求上帝給我們莫大的幸福,我們隻有保有一顆平常心就夠了。”

“保有平常心”這一家訓,對亨利·基辛格的影響很大,以至於他在麵對大多數失敗和成功時,都能保持從容。

基辛格有兩個孩子,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基辛格就教育他們要有平常心。在他的教育下,兩個孩子都成為了著名的商人。

“平常心”這個詞,我們知道很久了。可是,真正又有幾個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義呢?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榮辱不驚呢?我們常常把心思放在別人的評價上,放在別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從容呢?

所謂平常之心,就是不能隻要成功,而拒絕失敗,害怕失敗。平常之心就是要把成功、失敗看得平平常常。簡單地講,就是要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成功了,不要驕傲,不要狂妄自大;失敗了,也應該平靜地接受。

失敗也是生活的必須內容,沒有失敗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敗,才說明生活是有奮鬥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接受失敗應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必小可少的內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敗,那麼,就歪曲了生活的本來麵目,個人將會受到生活的“懲罰”。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每個人都得平靜地接受生活所給予的各種困難、挫折和失敗。

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的活著。我們應采取順境不驕矜;逆境不頹唐的生活態度。

守住平常心,應該承認有些東西得不到,學會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東西,才會輕鬆快樂起來。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做下去。其實,往往平凡的表麵蘊藏著深層次的規律和道理,你會越幹越高興,越幹越快樂。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影響者,教育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給孩子一個輕鬆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一顆平常之心,並不是不要進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進取、去成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守住平常心,還表現在對名譽和困難的態度。學會放下美麗的光環,才能輕鬆前行。學會應難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順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財富,隻有懂得珍惜和品嚐的人,才會讀懂“平常”二字的“不平常”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