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行 5.裏根家訓:要有良好的品德(2 / 2)

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強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越大,就能為非作惡越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視智力的發展無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視了對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將使孩子發展不和諧,甚至走向危險的境地。

智力的發展是品德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反過來,通過德育培養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對其智力的發展便可提供強大而持久的思想動力,並把其智力發展和運用導向正確的方向。試想,如果孩子在德育過程中形成的品德的社會定向是偏頗的,甚至是錯誤的,那麼,他對智力的發展和知識的掌握便不再是良好品德發展的基礎,而可能導向壞的方向,成為其畸形發展以至大肆犯罪的輔翼。

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道德品質和修養的高下,是決定與他人相處得好與壞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質高尚,個人修養好,就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友誼;反之,就難以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交不到真心朋友。我們身邊就不乏這樣的人:有的人一事當前往往從一己私利出發,見到好處就爭搶,遇到問題就相互推諉,甚至給別人拆台;還有的人看自己一枝花,看別人豆腐渣,處處自我感覺良好,盛氣淩人。這些人生活中之所以難有朋友,歸根到底,就是在自身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方麵出了問題。

也許有人覺得,有些人道德品質不好,個人修養難以恭維,身邊不是同樣有許多朋友嗎?其實這種所謂“朋友”並非真朋友,而是“偽朋友”。別人與他交往不是衝著他的人品人格去的,而是奔著他的權勢而去,是為了相互利用以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充其量隻是“勢利之交”。一旦他喪失了權力地位,沒有了利用價值後,那些所謂的“朋友”也就會棄他而去。所以說,要想收獲真正的友誼,擁有真正的朋友,最終要靠良好的個人思想道德修養,隻有用高尚道德修養贏得的友誼和感情才是真誠的,才會曆久彌堅。

由此可見,一個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需要發展多方麵的品質和才能,但是他首先要學會為人處世,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學會做人。總而言之,即培養良好的品德。誠如法國學者狄德羅在論述文藝問題時說過的一句話:“不要以為,學習為人之道而付出的勞動和光陰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是白費的,從你將在你的性格、作風中建立起來的高度的道德品質裏,散發出一種偉大、正直的光彩,它會籠罩著你的一切。”

孩子與父母、祖輩及同輩夥伴發生著最初的社會關係和道德關係,家庭生活的行為規範也是他最初接觸到的社會規範,並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習慣和道德信念體係,借以調節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家庭群體在孩子隨後接受其他教育影響時發生著強有力的選擇性作用孩子在學校、社會環境中接受其他德育信息時,無不經由他們的家庭而不斷得到補充、調整和揚棄。如果孩子從小就在家庭裏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後學校教育就能順利地進行;反之,就使孩子在學校期間發生困難,學校就需要花很大力氣去矯正他的錯誤和缺點。家庭德育在培養人的品德方麵,起著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這個基礎如果打得不好,直接關係著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般地說,父母在孩子入學以前都還比較重視對他的教育,特別是德育。但是,一旦孩子進入學校以後,除有些父母還關心孩子的知識學習以外,不少父母就如釋重負似的把德育的責任全部轉到學校教育的頭上。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誠然,學校德育在受教育者的品德發展中起著主導地位、指導作用,但它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證德育效果。因為,與學校、社會相比,家庭有著它們不可企及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