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物與回憶 (二)人物與回憶後篇
青木川的輔仁劇社
徐種德
1949年秋,解放前夕,寧強縣青木川成立過一個“輔仁劇社”,箱主是當時陝南有名的人物魏輔唐。他擁有數百支槍、千把人員,勢力雄厚,是陝甘川邊界一支強大的地方武裝。他當過民團團總、區團長、寧強縣獨立自衛大隊長、寧西人民自衛總隊長、陝川甘三省邊境九縣聯防辦事處的副處長。在邊界上一些地方封建勢力頭頭中,他是“執牛耳”者。他前期開設“唐世盛”商店,後又開辦“輔仁社”製革廠,1947年還創辦一所私立“輔仁中學”。所以“輔仁劇社”的社名就是襲用了學校名字而取的。故時人有“三輔一唐”之稱。這個劇社自成立到解放,雖隻有三四個月,但他的產生和孕育,確有其複雜的社會原因和來龍去脈的。
青木川是“雞鳴驚三省”的地方,離四川很近,當地人曆來就喜歡看川戲,早年就組織過“打圍鼓”唱板凳戲,青少年時期的魏輔唐很愛好戲劇,也參加過這種活動,他當權以後,很想搞個戲箱來進行演出。恰巧,1941年勉縣人趙成貴領著他的班子到青木川唱戲,因玩賭輸了錢,便把戲箱折價抵賣給魏輔唐。名義上說是魏跟他的親家杜禮堂打夥買,實際是魏輔唐一人買下的。但這戲箱的衣物道劇破爛不堪不合魏意,不久便又轉賣給後山周寶臣。經周一番整治刷新,添配行頭,成立了“寶中社”,在邊界各地亮相演出。當時邊界上各個地方勢力,角逐競爭,相當激烈,凡事都要比高較低。魏輔唐好勝想壓倒別人,急於要搞一套超群出眾的戲箱來顯示實力,奪取領先地位。到1944年武裝包庇種煙,充實了雄厚的經濟力量之後,即派了善於交際的四川人陳順安和老實可靠的本地人趙守寶二人,攜帶了大批鴉片煙,到廣元銷售,帶上巨款,到成都購置了全堂嶄新的戲箱。消息傳開,全場哄動,人們蜂擁而來爭相參觀,來看新戲箱的人無不嘖嘖稱讚,齊聲叫好。
青木川有了自己全堂新的戲箱,又有學生、青年演戲,從此,每逢過新年和慶祝“雙十節”等盛大節日,便在青木川的鳳凰鄉中心小學排練節目,開展慶祝活動,讓當地群眾飽享眼福。幾年中,在學校大禮堂演出了很多場秦腔傳統劇目。演員都是老師、學生和社會青年,演技雖不高,卻贏得了喝彩叫好。
魏輔唐當時並不反對女子演戲。他很愛護戲箱,在平時嚴加封鎖放置要緊去處,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敢輕意開啟。一次在演出中,有個學生不小心把帽翅折斷了一根,他就大發雷霆,嚴辭責備。其次有個隊丁在收拾衣服時,無意中扯破了袖口,遭到一頓臭罵,還挨了一記耳光。如果別人要借用服裝道具便斷然拒絕,一概不允。魏輔唐還最愛看戲,凡是演出他每場必到,從不缺席,一直要看到閉幕為止。有時候他在後場帶帶口條,籠籠頭盔;在前台敲敲家什。他從不主張用演戲來給別人祝壽、拜年、賀喜、吊喪。愛表揚教演戲的學校老師,鼓勵學生學演學唱,凡是演唱好的學生都發給一些文具作為獎賞。1947年8月,他辦起了私立輔仁中學,把慶祝“雙十節”和學校成立典禮合在一天,同時舉行。這次戲箱子就大放異彩,掙得了體麵。白天光演了幾折秦腔戲,傍晚又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提燈會遊行。拿出上等衣服來打扮角色和燈船,分別裝扮出了高腳社火、龍燈、獅子、采蓮船。遊藝一開始,滿街都是紫蟒紅裳、金盔亮甲的戲裝人物,彩帶飛舞,金光耀眼,鑼鼓喧,軍號齊鳴,人似潮水,震蕩了沉寂的深夜。
漢中保安團長黃一甲,是漢中“天漢學社”秦劇團的重要支柱。當時“天漢”的景況不佳,生意蕭條。黃一甲指使他住寧強的保安大隊長周瑞生從中疏通關係,拉攏魏輔唐把新製的戲箱投人“天漢”參與營業,搭股分紅以振興業務而改變“天漢”的不景氣現狀。魏輔唐鑒於當時形勢,迫不得已隻好勉強答應,同意把箱子送到漢中。1947年冬天,他又派大哥魏良佐和代表李有德2人,把全部戲箱送到漢中,交給了黃一甲。但魏輔唐總是耿耿於懷,念念不忘,每提起戲箱,就感歎殊深。到1948年春天,黃一甲在白河戰死,魏輔唐見收回戲箱的機會到了,便多方尋找門路,力圖挽回。適逢這時,解放戰爭節節勝利,駐紮在漢中的國民黨十八綏靖區司令官曹日暉,覺得末日將臨,妄圖收羅炮灰,作垂死的掙紮,便派他的參議劉衍伯到青木川,遊說魏輔唐,想收編這支寧西邊境最強大的地方武裝,魏輔唐便趁勢提出要求,請曹幫助收回戲箱,作為談判交換的主要條件。曹日暉一口答應,叫魏輔唐速派趙篤初、徐種德2人到漢中收回戲箱。在具體處理收回戲箱的交涉中,黃一甲的女人一口咬定說魏輔唐是把箱子送給黃一甲的,既不是借給的,也不是投資人股的,矢口否認原來以箱人股之事。趙、徐2人立即展示出“天漢”收領什物的清單和人股憑證作為依據,黃妻就哭鬧耍賴,拒不認可,事情因而擱淺不得解決。曹日暉便又施加壓力,經過劉衍伯和周瑞生在酒席上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辯結果,“天漢”經理薑佐周和保管曹胖子,才不得不承認交還原物。到接收清點時,發現有的服裝已使用得破爛陳舊,不複有當年的鮮豔奪目的色彩了。薑、曹2人又巧言耍滑,央告求情把天官蟒、白鶴擎、紫霞被3件貴重袍服留下了。經過3個多月的爭執、扯皮,終於把這個殘破零落的戲箱從漢中要回青木川。
1949年秋天,交通閉塞的青木川,不知外界形勢巨變,陽平關成連音買下寧強保惠火柴公司的一個舊箱底,拚湊了一些人員還在青木川演戲,其中有大煙販子古存篤勾引來“天漢”的演員祝慕民、王福民等。這些人中,有的抽大煙還愛賭錢,虧累很大,眼看維持不住,戲班就要垮台,演員們的生活發生嚴重危機。在這緊急關頭,輔仁中學校長劉甲三給魏輔唐建議,讓魏來收拾這個破爛攤子,重建戲班。成連音見魏要建劇社,隻好背起箱子溜走。魏輔唐組建戲班時,派杜貴顯為監管,王福民為社長,給戲班取名為“輔仁劇社”。接著甘肅的杜耀東從陽壩領來一些藝人搭班人社,陝西的石克強也帶了幾個藝人來參加。劇社人員輻揍,氣勢磅礴。魏輔唐規定發給演員的待遇為上中下三等,上等每天1萬元,中等7500元,下等5000元。等級分明,量才使用。個別優秀演員有鴉片煙嗜好的,暗裏給點大煙過癮。
自劇社成立起,白天黑夜的在青木川一直演了兩個多月時間。想看魏輔唐新班子戲,遠道慕名而來的觀眾很多,一時青木川掀起了大開賭場和煙毒泛濫的狂潮。看戲的、玩賭的、槍支走私的和販賣大煙的,把青木川直鬧得烏煙瘴氣。到10月初解放風聲日緊,大有“山雨欲來”之勢,魏輔唐深有“四麵楚歌”之感,眼看已到日暮途窮,麵臨土崩瓦解的狀況,青木川兵慌馬亂,人心惶惶,雞犬不寧,戲就不能再演下去了。魏輔唐這時想停班遣散,又怕丟麵子,仍派杜顯貴隨帶手槍1支跟劇社彈壓監管,由王福民把全班人員帶出青木川到姚渡、碧口一帶演出。碧口地方,雖在邊境,而是北河的水旱碼頭,商業繁盛,過去有“小重慶”之稱,當時已經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營長住在那裏,熱烈歡迎劇社在那裏演出,並給了大力支持和維護。開始,劇社演得熱鬧非常,一帆風順。不久解放軍南下,魏輔唐又要進縣繳槍投誠,便把杜顯貴叫回,無人掌管,劇社便自由流蕩,從此魏輔唐與劇社的關係完全割斷。
1950年,王福民領著劇社邊走邊演,沿途有困難便當押戲衣維持生活,結果流落演唱到甘肅武都,由武都專區接管,改組為“五一劇團”,重開了新局麵。到1952年,青木川土地改革時,當地群眾要求收回戲箱,一致呼籲上級出麵辦理,要把戲箱收回本地掌握使用。區委書記王生奎給縣上反映了情況,由寧強縣與武都專區聯係此事,交涉結果,說是惡霸地主的戲箱,解放時流落外地的,由所在地的政府沒收使用。20世紀70年代,青木川公社還又要求縣上再去查問底細,答複是該劇社的服裝在“文革”中已經全部燒毀。可是近幾年來還有人說,現在武都某劇院演戲,還是使用的那些衣服。時光流逝,戲箱的事已過去30多年了,青木川人民對“輔仁劇社”那套戲箱,還念念不忘。
(原載《寧強縣文史資料》第4輯)
收入本書時略有刪節
輔仁中學,話今昔
徐種德
上世紀40年代中期青木川辦起了一所“私立輔仁初級中學”,這是三省邊境地方上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引起了官方和社會人士的廣泛重視。建校辦學的主人公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魏輔唐。他辦學是有自己的動機和目的:他已經擁有武裝力量和經濟實力,還缺少在“文治”上的建樹來顯示名聲。次則曆朝曆代都利用古廟文昌宮設館教學太守舊落後,建修個新學校可以展現自己超前有為。再是邊境的學生要進縣升初中,往返要經受數百裏徒步長途跋涉的辛苦,本地有了初中既可培植地方人材為己所用,也解決了遠道升學難的問題。在這些思想基礎上“輔仁中學”就應時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