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輔仁中學禮堂兩邊的教室被拆除新建。現在的輔仁中學,是2005年5月擴建的,僅保留了禮堂、禮堂後的教學辦公樓和第一次拆建後的3座教學樓。
(徐種德、程文徽撰稿)
陝西青木川自然保護區
陝西青木川自然保護區,地處東經1050,28,-1050,401,北緯320,50,-320。56,海拔520米至2054米,坐落在秦嶺與眠山山脈之間,位於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處的青木力鎮。北與甘肅省武都、康縣接壤,南至青木川鎮南壩村,西與四川省青川縣毗鄰,東與青木川鎮玉泉壩相連,保護區南北寬15.5公裏,東西長28公裏,麵積為10200公頃。是一處以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的自然保護區。
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與眾不同的氣候類型。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最高氣溫35.8℃,最低氣溫零下9.8℃,年降水量1214毫米,屬典型的涼亞熱帶山地氣候。
豐富的水、熱條件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壯觀的涼亞熱帶森林景觀和複雜多樣的植被類型。多種生物區係在青木川自然保護區交彙重疊,它既是我國東西、南北生物區係的交彙地區,又是我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兩大關鍵區域—橫斷山脈、秦嶺山地與眠山山地交彙地區和植物區域地理成分多樣性的彙集地,成為我國陝、甘、川三省交界區域中一處重要的生態敏感區和珍貴的自然曆史“本底”。在海拔1100米以下,為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帶,海拔1100米以上為含常綠樹種的落葉闊葉林帶。在海拔1500米以上,大麵積的箭竹、木竹與落葉闊葉樹種混生,是構成竹林的主要成分,為大熊貓的生存提供了穩定而豐富的食物來源。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西華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的專家學者及相關科研人員,對青木川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考察表明,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73科、732屬、1598種,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的有82種,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有14種,琪桐、青錢柳、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係的孑遺植物,為我國特有種。有野生動物24目、78科、243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林廖、金錢豹等6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稱猴、紅腹錦雞、大靈貓、斑羚等17種。特別是金絲猴與稱猴在青木川自然保護區的同域分布現象,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成為野生動物界的一個未解之謎,給這裏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
(張義宏撰稿)
西溝棧道遺址
青木川鎮西北6公裏的上西溝有古棧道遺址。此處早年溝深坡陡,無路通行。清道光年間,眾人集資,開鑿道路。在岩石上鑿上行階梯15級,下行階梯44級。階梯長者1.3米,短者0.9米,斧鑿痕跡尚宛然可見。石梯旁邊尚存兩個護欄杆的主柱孔眼,前後還有大小石孔10餘個,是當年棧道上搭板鋪路栽柱的痕跡。石岩上有修路紀事摩崖,總20行,其中序文10行,行26一30字。從摩崖石刻中可知,棧道由趙幫慶、瞿大興等116人捐錢開鑿,畢功於道光十二年(1832)十月二十日,石匠為保寧府(今四川間中)人氏席一廷。石刻序文為:蓋聞績功莫大於開路,累仁莫大於橋。是以修造崎嶇之路,子孫福壽之報,豈不從陰鷺中得來者哉?故西溝上下三十餘裏,路道險阻,行者不圈暖歎,負者竟難步非數功可成。所以邀約諸君,合心商議,募化十方。幸遠近仁人君子,不吝錯妹回合斧以成大功。礙道者剪之,當途者除之,是向之不廣者今得其寬而廣也,向之不直者令得其順而直也。《書》雲:“王道蕩蕩”,“王道平平”,國似之矣。古雲:“人發善心,天必從之”,誠哉是言也。今者功成告竣,圈善目勒石銘一善。卒錄人困表名於後,以誌萬固不朽也!雲耳。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