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國勝景 (二)山國勝景後篇(1 / 3)

二、山國勝景 (二)山國勝景後篇

榮盛魁(“旱船房”)

榮盛魁,就是坐落在中街有名的“旱船房”,是青木川地形的標誌建築,外形像是一艘巨艦,又建在陸地上,故而得名,是國內少見的船形建築物。

榮盛魁是當年三省邊界有名的休閑娛樂場所,主要對象是外來客商,目的是為了將他們長期留下來,使他們在這裏享受消費。該建築三級逐漸封頂,裏麵是層層包廂,各有級別門號。這些包廂是仿照輪船的格局、船艙的等級排列的,從步步升高的青石階梯、精美的造型和風雨侵蝕的門窗上殘存的雕刻圖案中,可以想象這座高大建築昔日的輝煌。

(程文徽撰稿)

風雨橋

風雨橋坐落在回龍場與魏氏宅院遙遙相對的金溪河上。像它的名稱一樣,這座橋兒修幾毀,飽經風雨。

風雨橋的前身是魏輔唐出資建造的“濟川橋”。1938年,魏輔唐在回龍場巷子口修建一座簡易的石橋,在河中壘起大石頭當橋墩,上麵鋪上石板。不久即被洪水衝垮。次年,魏輔唐從四川請來磚匠石工10多人燒磚、打石頭,打算修一座磚砌拱橋。但主體工程剛完工,橋麵即坍塌,有6名正在施工的工人當場被砸死(後來魏輔唐受審時,這6人被計人其殺人數目中)。1941年,魏輔唐複自四川請來工人,大量調用民工,數月時間,修建了一座兩墩三孔、長十多丈、橋麵帶石柱石欄的石拱橋,橋名“濟川橋”3字勻稱地擺在橋墩間。1952年夏天,一場特大洪水中把橋衝斷。1957年夏秋間,政府以民辦公助的方式,由縣、區、鄉三級撥出經費,征調民工義務勞動,所需木材在青木川就地砍伐,經過一個秋冬,在濟川橋原址建造了能遮風避雨的木板廊橋“風雨橋”。橋長約30米。在原來的柱墩上鋪架粗壯的圓木作橋梁,在橋梁上鋪裝厚實的木板,橋板上仿鐵路雙軌加壓厚板條,再用大鐵釘鎖釘,兩旁廊柱欄杆,頂上蓋瓦坐脊,整個橋像一艘靜止的大篷船。這座木橋,數十年間成為鄉民逢集交換商品、歇場品茗聊天的最佳場所。

2002年,盡管有多方反對,但受到風霜侵蝕的木質風雨橋仍被拆除,在原址修建了仿古水泥橋,更名飛鳳橋,但民間依然叫風雨橋。

(孫啟祥撰稿)

輔仁中學

輔仁中學坐落於回龍場南麵的高台上。輔仁中學始建於1942年於1947年竣工落成。土地50畝,由魏輔唐長兄魏元臣捐獻,技術工人從四川聘請,建校資金由魏輔唐負擔,小工由當地農民義務擔任。有教室數十間,禮堂和教師辦公樓各1座,陸續聘請教師20多名。初始由魏輔唐擔任校長,稍後即聘請寧強籍人劉甲三為校長。學校建成後,將原文廟、五穀廟等私塾學生招進輔仁中學,最多時有學生600名。

學校坐南朝北,正對筆架山,式樣“筆架式”的校門上橫書“寧強縣私立輔仁中學”,院內兩旁各3座教室,正中為一可容納近千人的大禮堂,後麵是一座高大考究的辦公樓。大禮堂是學校召開例會和春節期間自衛隊集會、輔仁劇社唱戲的地方。學校例會時,魏輔唐一般都要登台演講,鼓勵教師,鞭策學生。學校教師的待遇很高,每月薪水為7-12個大洋不等,每年一雙勞保皮鞋,由皮革廠無償發給。開架子賣肉的,每殺一頭豬都要給學校無償送3斤大肉,用於改善老師和住校生的夥食。魏輔唐凡有重要活動或者請客,都要把老師請來坐上首。

在輔仁中學讀書全部免費,且對四力!、甘肅等外地學生一視同仁。大齡生不受班級限製,可隨時插班。本轄區內年滿7周歲的孩子必須到輔仁中學讀書,否則其父母要受懲罰。學校除了開設常規課程,還有外語、戲曲、武術、體育等科目,外語分英語、俄語,戲曲有秦腔、川劇和京劇。

至寧強解放,輔仁中學共招收過三期學生,均未及畢業。但這些受過新式教育的學生,許多人後來卓有建樹。魏輔唐出資送許多優秀學生到漢中、武漢、重慶、成都的中學或大學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