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裕撰稿)
羌人墓穴—古山
青木川境內現存有大量被民眾稱做古山的石板鑲嵌的洞穴。洞穴依山而建,部分石板上雕刻有花紋和光怪陸離的文字。傳說這些洞穴是羌人修建的墓道,人臨死,由族人送人洞中,直至死亡。
(李發裕撰稿)
將軍石
青木川鎮,山巒橫亙,中有一峰突兀而起,巍然獨秀於青嶂疊翠之中,氣勢雄偉而莊嚴,名將軍石,是附近最高的一座山頭,為壯一方形勝增添了不少風采。
將軍石陡峭挺拔,鳥道乍窮,羊腸或斷,攀登極其艱難,世居於此者也絕少登臨。披荊斬棘,援藤摳岩方可抵達山頭。山頭上另有一片岩石,孤植於峰巔,宛如豎立之巨掌。山石甚狹窄,幾不容足,鬥削險峻,攀登愈加不易,手足之外,更賴股貼岩壁始敢移步。登峰巔,環視遠近,山川、田園、街市了然若置掌中。此峰高度雖僅海拔1400餘米,但登臨其上,勢若淩空,山風勁烈,襲人欲墜。上下往返須耗一日功夫。
傳說,三國時魏國征西將軍鄧艾,於公元263年領兵伐蜀,軍人隴右,探知白水關等通蜀關隘蜀軍防守甚嚴,遺巡不敢進,一籌莫展,窘迫焦慮中,遂登此峰,睞望蜀中山川,籌措進軍路線。後決定由陰平道人,行無人之道700餘裏而進人成都,受蜀後主劉禪之降。後遂稱此峰為將軍石。
(宋文富撰稿)
玉泉壩的石梯與石門青木川鎮以東有一山間街市名玉泉壩,是3條河穀交彙處,山勢峻峭而險要,街市古樸而繁榮。北通甘肅武都,南行東折抵陽平關,西經青木川可達四川青川縣姚渡。玉泉壩本名魚簽壩,以山民用竹笆捕魚而得名。民國初年,當地紳民為表達文墨興盛的願望,遂改今名,因玉泉是墨的雅稱。
玉泉壩街後有山路蜿蜒通往甘肅。從玉泉壩起程東北行約3裏,山勢更加陡峭,先民以石為階梯緣山而上,石級在山林中盤桓,在懸崖上延伸,凡3段,共320多級。石級盡處,再往前行裏許,迎麵有岩壁橫於前,先民又在岩壁上鑿一孔道,名曰石門,其工程之艱巨,利人之功德,令人驚歎佩服。後又掀掉門嵋,以便販夫腳客負重過往。
石門下臨深澗,廣坪河在此流動緩滯,形成五裏長潭,名養生潭,是往昔佛道信士憫物放生的地方。因其潭域碧藍澄靜,水波不興,長潭又有平湖之稱。平湖上原有小船擺渡,今為鐵鎖橋橫,山光水色,別有一番景致。
從石門前行五六裏,依次經過兩流水、觀音崖、手扒崖、牛鼻泰而達穿心店。穿心店再行10裏便是鬼門關。所謂鬼門關者,山勢險惡,地域荒僻,林深篙密,常有野獸山禽出沒其間。山高皇帝遠,昔日外鄉人民,或不堪賦役之苦,或失業失地,流離失所,逃到此處墾山為食,搭棚而居。當年魏輔唐統治一方的時候,還給棚民提供方便,凡到鬼門關墾荒者3年不繳糧款,時鬼門關有棚民近百戶。解放後,鬼門關的棚民皆回原籍,鬼門關恢複了往日荒山野林舊貌。上世紀60年代初,繼大躍進降臨的饑懂年代,有的公社又組織社員,以“戰天鬥地”的精神開進鬼門關墾荒種地,結果勞民傷財,收獲極微,匆匆上馬,草草收場。從此鬼門關再無人問津,成了老熊、野豬、羚牛、琳猴等野獸飛禽的樂園。
(趙德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