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國勝景 (一)山國勝景前篇
金溪河
金溪河是青木川鎮的主要河流,發源於鎮西北的毛家梁東麓,原稱青木川,當以沿河林木青蔥翁鬱而得名。
1958年,當政者鑒於河名與鄉名均稱青木川,使用中極易混淆,諸多不便,遂易今名。之所以叫金溪河,也並非毫無根據。因此河所流經的山岩,多含金的石英礦脈,經侵蝕破碎,衝積於河床中形成砂金。往昔沿河居民以土法淘金者頗多,成為農閑時的一項副業,這就是改名金溪河的立意。
金溪河的上遊稱西溝,沿河古木參天,綠蔭蔽空,人跡罕至,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生態。河床多為峽穀石岸,綠水在亂石嶙峋中奔流,在幽潭河曲中回旋,漱石堆雪,如瓊如。西溝南流至南壩,出峽穀,人川道,岩台子水自西來彙。東折,至回龍場街後,又納黃河溝、大東溝兩水,還有北來西折之姚家溝水亦注人大東溝,從而使金溪河水量大增。回龍場瀕河南而建,金溪河傍街北而流。臨河多吊腳樓,柳拂軒窗,波光人簾,頗有江南水鄉風韻。河北岸是改革開放以後藉移民搬遷之機遇新建的現代街市,河水在新老街市之間流過,中以廊橋溝通。金溪河在回龍場下街轉了一個90度的大彎,向南奔流,複人山穀。就在這河水轉彎處的東邊高阜上,原有回龍寺,大概取意長河蜿蜒如蛟龍,在此回曲繞山,奔騰遠去,若騰蛟起鳳,寓地方文風之興盛,事業之發達。
金溪河水舍回龍場下街南流十餘裏,崖愈陡而穀愈深,激流洗石,山風嘯林,這便是金缸峽。峽中臨水巨石上有石穴數處,大如盆缽,小如碗盞,深沉而光滑。正如前邊所說,此河中富含砂金,若逢山洪暴發,浪飛波湧,拍岸淘沙,石穴也盡淹沒於洪水之中,隨波逐浪的砂金,會沉澱於石穴中,等到雨過天晴,河水回落,人們可有幸在石穴中獲得砂金,故石穴被稱為金缸。這種美妙的自然現象,被人們輾轉傳誦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演繹出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無獨有偶,在寧強東睡大安鎮的石窩金,亦有與金缸峽異地同趣的景觀和傳說。過金缸峽前行數裏,複有羅家溝自東北注人,其他山澗小溪自難一一計入,最終在金山寺境內彙人波光微淞的白龍湖。
沿金溪河河穀,有古道緣水而行,北上可通甘肅,是去康縣的捷徑;南下直人四川,水陸交通兩便。古道上至今仍留有棧道遺跡、摩崖文字和石窟造像,自然景觀與人文遺存相映成趣。
(宋文富撰稿)
回龍場
回龍場是青木川老街的傳統稱謂,它依山傍水,蜿蜒800多米,形似一條巨龍,因此得名。
回龍場發韌於明代,形成於清中葉,繁盛於上世紀40年代。它曾是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最繁榮最負盛名的商業、文化交流場所。
魏輔唐統治青木川時期,回龍場是非常繁華的集貿市場,煙館、茶館、賓館、酒樓、飯店,應有盡有,店鋪林立,商賈雲集,遠近聞名的唐世盛、輔友社、輔仁劇社、榮盛魁、榮盛昌等商業文化機構場所都在這條街上。回龍場的現存建築以民國時期的為主,但頗具明清風格。
整條街道上的建築大多雕梁畫棟,四水倒堂。也有吊腳式、旱船式或中西合璧式。老街現有住戶123戶,街麵房屋253間,街麵房後邊大都是兩進的四合院,整條街道兩麵的建築物隔一段就設有一壁防火牆,每個院內都設有蓄水的“太平池”。整條街道原來都是青石板鋪築,後因損毀,排水不暢,1993年改建成水泥街麵。
(程文徽撰稿)
魏氏宅院
魏氏莊院是魏輔唐住宿和辦公的場所,分為並排相連的兩處。老宅院建於民國18年(1929),分前後兩進,共有房屋61間。宅院背靠鳳凰山,池,神仙居所度晚年”之說。
今日逢場
麵對龍池山,有鳳凰遙對魚龍宅院古樸、典雅。地麵由白石灰、油黃泥、沙礫、桐油、糯米粥混合精工細做而成,光滑而有彈性,多年來沒有破損。簷坎是用5一6米長的青石條砌成,簷坎麵上的石板約在2一3平方米以上,若加上台階邊的三角欄石估計約有10平方米。宅院前麵原是小橋流水的魚池,上有一座非常漂亮的亭子,供魏輔唐消閑品茶。正房正中兩根柱子的礎石是一對精美而形象溫馨和諧的石獅子,雄左雌右,它昭示著人世間紅塵滾滾,繁衍生息離不開男女協調配合,共同負責。正房是魏輔唐母親誦經念佛的慈堂。整個建築無論雕花門窗,或者浮雕石刻,都非常精美,令人歎為觀止。對稱的兩口青石水缸“太平池”平時養著金魚,供觀賞,急時用於防火。
在這套院子裏,魏輔唐養育了5個女兒。受傳宗接代思想影響,他請“地仙”看過,“地仙”說這裏背靠鳳凰山,懷抱龍池山,鳳凰戲龍池,隻生女子不生男。往右靠一點,再造新宅院,背靠將軍石,一定養兒男。
於是就有了新宅院。
新宅院原有三進。第一進主要用於糧油加工和倉儲,已被拆除。新院子和老院子相比,更多地融人西方的建築風格和近代建築文化,簡潔寬大,莊嚴肅穆,分前院、書堂和後院,由造型一致的兩個四合院構成,磚木兩層結構,整個建築成軸對稱圖形,有點宮殿的韻味。建築材料均為大青石、磚、瓦,簷坎、台階由五六米長的青石條做成,天井地麵全由石板鋪築,整齊劃一。柱子、樓梯、樓板、扶手均為木製,小方格雙扇門窗相當精致。不管是青磚、青石或木製材料,至今都未顯現腐朽的跡象,可見當時選料的嚴密。整個新老宅院的建築遙相呼應,宏偉壯觀。大型材料的搬運都是人力采用滾木推、撬、拉的辦法,可想耗資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