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國勝景 (一)山國勝景前篇(2 / 2)

新院建成後,老院便成為生活區,新院正堂為政務活動中心。緊靠新宅右邊建有兩進小院子,前麵院子叫舍膳房,專門給窮人或路人開舍飯。但也有很多規定,如不供閑人;過路人隻供一頓飯,飯後得離開,要想吃第二頓,就有人給你安排幹活,等等。後院是用膳房,專供所有下人做飯、吃飯。另有小灶供魏輔唐及其家人用餐。如有客人,招待一般在小灶上,並區別情況請陪客。小院子右邊的廚房外麵是輔唐泉。輔唐泉始建於民國26年(1937)新宅院建成後,主要用於安全飲水和防備被圍困時取水。此源頭在1公裏外的山岩中,用很深的地下暗道引流至此,道上覆土植樹,外人很難找到水流。此泉天幹雨霖都不渾濁,且保持水位,供附近200多人飲用。如今,盡管通了自來水,但人們依然習慣飲用該泉。再靠右邊過一小橋就是他的騾馬圈舍,解放後土改時全部拆除,複墾為農田。騾馬主要用於對外商品貿易的交通運輸。

(程文徽-撰稿)

唐世盛·輔友社(“洋房子”)

唐世盛,就是聞名遐邇的“洋房子”,是20世紀40年代魏輔唐為發展青木川的商業經濟,而精心修建的商品貿易貨棧,在陝甘川一帶被往來的人視為奇觀。這座房子高大、宏偉,裝點奇異,且是當年寧強全縣乃至三省交界地帶最先用磚木結構建造的建築,帶有一種獨特的雄踞霸氣,強烈地顯示了魏輔唐的特殊聲勢,增添了人們對房主的深刻印象。洋房子原有4層,頂層被雷擊後拆除。

該建築外觀上有石拱圓門和圓頂窗,頗有古羅馬式建築風格,裏邊則是四水到堂一顆印的中式四合院落,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故享有“洋房子”的稱謂。

房屋的宅基是工匠們用黎打錘敲斬斷石岩開鑿的,簷後陰溝、水井、七級石階的斧鑿痕跡現在還依稀可見。房屋坐落在長大的“2”字形石基l,用磚砌數丈高的門牆、方柱分割成5間,木樓3層。兩側建有盤鼇坐脊的高樓,與中間“紗帽頭”恰成一高聳人雲的“山”字形。迎門有石刻聯:深院風和燕雀相賀;高齋日麗麟鳳時來。

唐世盛門坎的石條外圓內方,象征容納天地;高大的木門安有銅環。門上麵二層的壁匾中書有“複興之聲”,兩旁有魏輔唐為抗戰捐款的簡敘和縣長吳伯森題贈的時間。三層有泥塑浮雕“鹿鶴同春”圖。四層在“紗帽頭”外塑進寶財神、內塑魁星點鬥兩尊神像,留有兩個龍頭,張口向外排水。整個牆上或雕或塑的人物、字畫、花草、鳥獸皆分類用彩料塗染,顯得斑駁陸離,異彩繽紛,浮光耀眼,很有吸引力。各樓窗戶洞開,擺布整齊,唯底層臨街三棱形鋼筋窗條是從當時廣元兵工廠走私運出,可謂來之不易。

院內窗戶門嵋采用古典裝飾,樓道走廊曲欄回繞,正廳兩窗中間用大圓板木刻《李白橫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杜牧明》兩詩,舟泛江水、牧童杏花的雕工非常精細,惟妙惟肖,極富詩情畫意。院中高懸五道金字大匾,漢中專員魏席儒親書“履道崇仁”、“國棟家梁”;縣長王孟周贈“望重鄉裏”;劉鳳文贈“崇文尚武”;王慕曾贈“功在千秋”,呈現出一派富貴豪華的氣象。

院中兩口大石缸注水養魚,缸正麵皆刻“太平池”3字,背麵刻“魚龍變化”和“鳥語花香”,側刻陶淵明的詩句及打造時間。石缸是防火的安全設備,碉樓是用來應變架設機槍的。

這都體現了魏輔唐的文以武備、有備無患的心態和做法。

“洋房子”最早開的是“唐世盛”綢緞商號,後來作為接待站,招待官府來人。解放前夕門口高掛“寧西人民自衛隊部”的標牌,內設辦公室,有全套沙發、高櫥文櫃、辦公桌、穿衣鏡、電話、留聲機等專用設備。

緊靠唐世盛旁邊就是輔友社,和唐世盛大院前麵相連,後院相通,是對外經濟交往與活動的中心,昔日的盛況可想而知。輔友社原是錢莊,印發銀票,在陝甘川一帶流通。輔友社放貸款的主要對象是當地農民,用於經商、置業和農事生產。當時有規定,置業和經商必須付利息。農事生產視情況而定:當年豐收要付利息,歉收或遭災第二年再付或減半付,如果接連遭災,可免除利息,甚至本息全免。

(徐種德、程文徽-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