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鎮滄桑 古鎮滄桑(2 / 2)

民國15年(1926),魏輔唐參與槍殺了魏征先,爾後當上了團總。魏輔唐上台之後,首先剪除異己,培植羽翼,購買槍支,擴充實力。他還與官府互通聲氣,職權勢力不斷擴張,後來竟成為寧西自衛總隊長,授上校軍銜,兼職陝、甘、川九縣聯防處副主任。他用武力保境,還意識到要靠仁義安民,固而多方培植、網絡人才,尊重知識,興教昌文,建設地方。他首先從小事做起:對知識名流,視為上賓,比如逢年過節或地方重要宴請,若當事者沒有請學校教師出席,魏輔唐便拒絕參加;不準欺負客民,如本地人打了外來人,不管誰是誰非先要處罰本地人,並派武裝護送過路客商安全出境;若在他管轄的地盤上遭到劫掠欺詐,都要追查到底,嚴懲不貸;對於貧困無依的q_寡孤獨者也做些施舍周濟;他成年累月和煙毒打交道,但卻從不吸食鴉片。這些善良舉措和開明姿態,一時使魏輔唐寬宏仁義之名聲在陝、甘、川邊鄙地帶雲蒸鵲起。一些退伍軍棄,江湖亡命慕名投靠於他者,多能為他所用,貼心效命。10年經營,使青木川盜賊斂跡,地方安靖,麵貌改觀,商貿繁榮。民國31年(1942)早期中共地下黨員、寧強籍黎琴南教授編著的寧強栓縣經濟調查報告40中這樣寫道:“至玉泉壩後(當時玉泉壩亦屬魏輔唐的勢力範圍—筆者注),路折而西,林木修美,梯田益多,順穀道逾韓家婭再沿溪下行,至兩河彙流處乃青木川。往昔全縣迭遭匪患糜爛時,此一區獨得保全,市鎮、村落均呈富庶氣象,田園肥美,甲於西路各處。”

經過精心規劃興工重新整傷過的回龍場,一掃昔日殘破頹敗的景象,石板街道依山傍水因地勢而曲緩綿延800多米。房屋的結構、樓層和鋪麵格調,在規整中體現靈活,在化一中又有別樣。魏輔唐的3層洋樓麵街屹立在回龍場的中心地段,而魏老大在回龍場的當道處則另有一座天井蓋頂的古典式“旱船”庭院,結構精巧,造型別致,雕梁畫棟,曲欄回廊,為他處所罕見。街上店鋪櫛比,攤點鱗次,匾牌輝映,酒旗當風。邊地的山貨土產,外來的京廣百貨,在這裏集散流通,繁忙交易。馬幫悠揚的駝鈴,腳客歇肩的長嘯,就是這三邊小鎮曆史的古韻。

登高俯瞰,橫亙於街後的蒼嶺宛如虎踞,而蜿蜒的長街酷似龍蟠,不禁令人驚歎:回龍之名是何等貼切、優美,且寓意深遠。與回龍場遙遙相對的是鳳凰山麓中西合璧的兩套莊園,象征著魏輔唐的權威和霸氣。街後高阜上氣勢恢宏的輔仁中學,則是他興利地方、福蔭百姓的傑作。輔仁中學聘用當時學有專長和思想先進的人士執教。如校長劉甲三不但知識淵博,理想高遠,且曾是中共陝南特委第一任書記。教師中也有中共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地下團員。這又體現了魏輔唐開明和包容的一麵。劉甲三和其屬下除了教書育人,還有意識地向魏灌輸進步思想,為後來民主人士黎民覺對其策反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百年,青木川的歸屬、建置幾經演變。清光緒時,青木川為寧羌州(今陝西寧強縣)西路18牌之一。民國30年(1941),青木川稱鳳凰鄉,轄7保。解放初,青木川屬鳳凰區(旋與燕子貶合稱廣坪河區)之鳳凰鄉。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青木川成為廣坪人民公社下轄的管理區。1961年恢複區建製,成立青木川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青木川鄉。1996年,合並青木川鄉、玉泉壩鄉為青木川鎮。青木川鎮土地麵積200.06平方公裏,耕地7949畝,轄青木川、南壩、東壩、李家院、玉泉壩、長沙壩、袁家坪、後溝、篙地壩9個行政村,人口7745人(2005)。

(宋文富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