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女人的教子聖經——貼心的母親最幸福(2 / 3)

做媽媽的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鼓勵孩子從小事做起。孩子年齡越小,越是對什麼事有好奇感,看見你在洗碗、拖地,他在想試一試,你不讓他幹,他會偷偷幹,常常弄得家長哭笑不得,如剛拖完的地被他一插手,反而變得更髒,看見家長洗衣服,孩子也搶幫忙,結果弄得滿地都是泡沫、水跡,怎麼辦呢?我們的辦法是:當孩子想參與成人勞動時,我們為他準備好合適的用具,剛上小學時他想學燒水,我們為他買了個小水壺,每次隻燒一瓶水,因為盛滿水後取拿方便,他每天放學回家都搶著燒水。很小的時候他對洗東西感興趣,我們就讓他洗自己的小碗,其實孩子起初隻是把洗碗當做一種遊戲,擠上一點洗潔精,水中出現了許多泡沫,邊洗邊玩多開心呀,時間長了,孩子洗碗的技能自然也就掌握了。當然,很多類似的技能孩子都可以這樣學到。

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媽媽要注意多肯定,少指責。孩子幹的活,用大人的標準去驗收,肯定很少是合格的,洗碗時不小心打破了碗,筷子掉進了出水洞,這時家長千萬別發火,這都是正常的。生活中的許多事不是孩子生下來就會做的,而是家長耐心地教、他反複地練才會的,這個時候,來自媽媽的適當幫助和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獨立是一種成長的過程,而學會了獨立則會讓孩子今後更好的成長。

老話說得好:“愛子有度,教子有方。”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溫室裏。

媽媽首先要勇於放手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在盡可能大的活動範圍內體驗自由,去闖一闖,認識世界。

一位媽媽講述一個她和自己孩子的故事:因為她沒讓孩子參加班裏的春遊活動,孩子一星期都不和他說話。原來班主任老師為了讓孩子觀察植物,就組織全班同學周末的時候到林業園郊遊,既是班裏的一次春遊活動,也是一次學習機會。每位同學拿上自己的“幹糧”,中午在林業園外麵的草地上進行“野炊”,孩子一回來就高興地給媽媽說,可是媽媽卻不答應,說孩子沒有去過郊外,還嫌郊外太髒了,中午還在草地上吃飯,太不衛生了,就不讓孩子去。小男孩都哭了,可是這位媽媽卻說到周末帶著孩子去吃“海鮮”,這位媽媽還怕孩子周末悄悄溜走,就一天都看著孩子。等到周一的時候,全班的同學都在回憶“野炊”的趣事,而孩子一個人趴在桌子上發呆。放學回家後,孩子一句話都不說,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理家長。

在上麵這個故事中的媽媽以自己的理由阻止孩子,她沒考慮到孩子也需要社交,需要和同齡人在一起。雖然是郊外、野炊、觀察植物,也許孩子觀察不出什麼,可是孩子的快樂在於和同齡人一起玩耍的過程。同時,她也奪走了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孩子“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差”不正是由於他一直缺少鍛煉的機會瑪?培養孩子要照顧自己的一個機會現在好不容易來了,她卻又要奪走。她在這件事上和孩子發生意見衝突,在她的“專製”下,孩子不得不屈服,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意見總是得不到尊重。這樣漸漸地會讓孩子形成要麼逆反心理很重,要麼毫無主見的性格;而且孩子也很容易形成隻顧自己不考慮別人感受的思維方式。家長因為有自己的某種顧慮,就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動,家長這樣做其實是比較自私的,考慮的是自己的擔憂,做決策的依據是讓自己放心,而不是讓孩子快樂並得到鍛煉機會。家長因為自己有所擔憂,而堅決阻止孩子的獨立活動,這種做法其實是比較自私的,父母放心了,可是孩子並不快樂。讓孩子獨立起來吧,放開雙手,讓他們去闖一闖吧!

然而,媽媽們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出去闖一闖,不僅僅是形式上讓孩子一個人出去旅遊、一個人乘車等,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哪怕是和家長一起做家務、一起外出旅行、一起購物,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家長就不要包辦,以便把種種體驗的機會留給孩子。孩子的成長必須要獨立,獨立是一個人生活必備的能力,聰明的媽媽,為什麼不大膽地放開手呢?

正如哲學家弗洛姆的那個觀點一樣,他認為,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質,不是看母親給孩子多少保護,而主要是看母親是否把孩子從自已的保護下分離出去,是否更好地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愛孩子,就勇敢地放開手,讓孩子做個“獨行俠”去“瀟灑地闖天下”吧,好孩子並不是寵出來的。

將感恩植入孩子的內心

相信每個媽媽都給孩子講過安徒生童話。故事中有一個拇指姑娘,看到一個燕子被凍死在地上,非常難過,因為燕子曾在整個夏天對她唱著美妙的歌,對她喃喃地講著話。為了感恩,她給死去的燕子用草編成一張寬大的、美麗的毯子,讓它在另外一個世界感受到溫暖。“再會吧!在夏天,當所有的樹兒都變綠的時候,當陽光溫暖地照著我們的時候,你唱出美麗的歌聲——我要為這感謝你!”

拇指姑娘對死去的燕子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種美德,不知感恩,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寬容待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他人。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生活中的智慧,使孩子擁有豁達心境,無論是生活的低穀和頂峰,都可以坦然麵對,從而獲得更多的有益於人生的珍貴體驗,使孩子的四季普照著陽光。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需要媽媽在生活中時刻培養,而讓孩子凡事都要說“謝謝”,是讓孩子學會感恩的重要方式。

每個家庭中,父母給孩子的關心和幫助是無法量化的,孩子用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也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雖然孩子還小,不能做太多的事情回報給父母,但是孩子的一聲謝謝”就可以表達孩子的感恩之情。

孩子因為感恩所說出的“謝謝”是一句單純平實而又撼天動地的話。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但是,卻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恩、善於向他人說聲“謝謝”。

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往往沉溺在得到幫助的欣喜中,道謝的話卻擱置在一邊。他們不喜歡“感恩”這個字眼,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太見外了”,“跟爸媽不要太虛偽”,即使他們的心裏對他人是感恩的,也難以啟齒。

媽媽們這個時候就應該引導孩子將感恩表達說來。媽媽們可以適當地提醒孩子:當父母為孩子端上可口的飯菜的時候,當老師為孩子講解題目而延遲了下班時間的時候,當同學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出租車司機將孩子送到家門口的時候,別忘了說一聲“謝謝”。要讓孩子知道,這聲“謝謝”會讓所有的勞動著的人感到溫暖。

要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需要讓孩子先懂得愛。試想,如果父母們對孩子隻有一味地奉獻、一味地關愛,而不讓孩子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不了解父母內心的真實感受,那麼孩子就很難懂得感恩。媽媽們要培養孩子一雙能夠發現愛的眼睛,隻有懂得愛的孩子,才懂得感恩。

曾經聽見一個孩子說:“我們家很好,我爸爸愛吃魚尾巴,我媽媽愛吃魚頭,我愛吃魚身子。”其實,哪有隻愛吃魚頭魚尾巴的父母呢?這個孩子又怎麼會對父母感恩呢?

這種現象中,父母的確對孩子傾注了滿腔的愛,甚至愛到“無可挑剔”的程度,而孩子卻不知感恩,為什麼?因為“愛”的方式有問題,應該在愛孩子的同時讓孩子懂得愛。

仍然拿“吃魚”作例子,其實,媽媽和家人應在孩子小時候就真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其實也很想吃魚肉,但是爸爸媽媽舍不得吃,爸爸媽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吃,希望自己的孩子營養充足,快快長大。這樣,孩子就能明白和體會父母的苦心,然後學會對父母感恩。

的確,孩子是在“愛”中學習到感恩的。那麼,媽媽們怎麼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學會感恩呢?答案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三個“不要”兩個“要”。

媽媽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三個“不要”是:不要對孩子付出過多,幹預太多,不要為孩子包辦事情。保護過多,孩子容易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不要孩子吃“獨食”。從小讓孩子吃“獨食”,會讓他覺得他吃好東西、擁有好東西是理所應當的。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不懂得珍惜,也就不會感恩了。

兩個“要”就是:媽媽要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艱辛。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們卻愛給孩子一張笑臉,給孩子一些超脫的環境,怕艱難的現實生活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如果父母們能適當地告訴孩子自己的辛苦和煩惱,那麼孩子就能夠更加體諒父母,感謝父母為自己付出的一切。

媽媽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給老人送禮物;如果老人離得較遠,應該經常給老人打打電話。要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身教的力量遠遠勝於言教。長此以往,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向母親學到了感恩。

媽媽們都希望孩子養成感恩的習慣,對父母、對他人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那麼,媽媽和家人就應該在平時多給孩子感恩的機會。

李先生到一個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女兒跑到朋友身邊,用那稚嫩的小手握起拳頭,輕輕地在他的背上捶起來。李先生的朋友高興地閉上雙眼,對女兒說:

“我家女兒真懂事,捶得真舒服呀。哈哈。”過了一會兒,朋友將女兒拉到自己的懷裏,用他那滿是胡茬兒的嘴輕輕地在女兒臉上吻了一下,女兒也開心地笑了:

“爸爸,你工作很辛苦,我以後一直幫你捶,好嗎?”李先生的朋友高興得一個勁兒地直點頭。這個場景,讓李先生想到自己的兒子,非常羨慕朋友教出了一個好女兒。

現在,很多媽媽都想讓孩子學會感恩,但是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不懂得如何培養孩子感恩的習慣,甚至不懂得給孩子感恩的機會。當孩子想為他們做點事情時,他們往往會對孩子說:“做你的作業去,這些事情不需要你來做。

你隻要將學習搞好就行了。”他們卻不知道,孩子的習慣都是平時養成的。如果平時就不給孩子感恩的機會,那麼孩子就不可能養成感恩的習慣。沒有養成感恩的習慣的孩子,長大以後是不可能自然養成一顆感恩的心的。

怎麼培養孩子感恩的習慣呢?那麼,媽媽們就應該在平時應當利用一切可能,給孩子創造一些感恩的機會。

當父母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媽媽可引導孩子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古人雲:“言為心聲”,鼓勵孩子經常對父母說說體貼或感激的話是培養感恩習慣的一種。

在即將到達父母某一方生日的時候,另一方就應當提醒一下孩子:“再過兩天你爸爸(或者媽媽)就要過生日了,我們最好給他(或她)買一個蛋糕慶祝一下,或者買一束鮮花送給他(或她),你說怎麼樣呢?”另外,在父親節、母親節之前,父母親也應當提醒一下孩子,到時候讓孩子祝父母親節日快樂。收到孩子小禮物的時候,家長臉上一定露出幸福的笑容,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原來也需要孩子的關心、孩子的愛。長期下去,孩子自然就養成了感恩的習慣‘,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了。

古語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媽媽們,給孩子感恩的機會,從小培養孩子感恩的習慣,讓孩子那顆感恩的心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吧!

為孩子樹立節約的意識

先來看一個小故事: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剛上小學不久的女兒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有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北京晚報》。父親從口袋裏掏出出4元錢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晚報。女兒買回晚報,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價把晚報賣出去,看看我們能不能很快賣完。女兒在父母的支持與幫助下,費了不少時間才把10份晚報賣出去。然後,父母讓小女兒去問賣報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孩子從老爺爺那裏得知,賣一份報紙隻賺幾分錢。她算了一筆賬,花了這麼長時間才能掙幾毛錢,而且費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媽媽,我以後可不能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時表揚了她。

從此以後,節約二字便深深的在孩子心中紮下了根。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對年輕父母經過認真思考,才采取了很有教育效果的方法,他們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媽媽們也不妨向他們學習。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媽媽們往往對孩子也越來越舍得花錢,隨之而來的鋪張浪費現象卻也越來越嚴重。不少孩子出門忘記隨手關燈,吃不完的東西隨手丟棄,水龍頭流水不停也不去關……現在的孩子多數不懂得節約,亂花錢、隨便浪費的現象相當嚴重。有一所小學,撿拾的物品堆滿了一間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鉛筆、橡皮。學校多次廣播,要求孩子們去認領,卻沒有人去。一次家長會上,校領導講了這件事,說再不認領就處理給廢品收購站了,也隻有幾個家長帶著孩子去認領。這情況不能不引起媽媽們的深思。

其實,孩子不懂得節約,我們不能怪孩子,我們大人有責任。社會上的許多傳媒起勁兒地宣傳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費的廣告形形色色。家長出於疼愛“獨苗苗”,遷就孩子花錢自不必說,就連家長自身也往往產生了非合理消費的心理——攀比、從眾、追時髦、喜新厭舊等等。時代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確實應該改變。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吃飯更講營養,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無可非議,而且應該提倡;但盲目花錢、隨便浪費永遠是壞事情,是不良品質的反映。要讓孩子從小懂得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怎樣正確地對待錢財,不義之財絕不可取。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應聯係實際生活給孩子講解,多引用一些事例。等到孩子進入到高年級學習的時候,可以跟他專門討論錢的問題。

媽媽可以從小教孩子手裏的零用錢、壓歲錢應該計劃使用,適當積累。必需的東西才買,可買可不買的不買,把剩餘的錢存起來。教會孩子在存錢、用錢的過程中,培養節約的好品質,孩子消費行為是由被動逐步走向主動的,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應教孩子買東西,如何用錢,如何找錢,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錢保管好,防止丟失、被竊。隨著年級升高,要讓孩子學會先認真思考再花錢,而且逐漸養成習慣,避免盲目消費。有些家長讓孩子

“一日當家”、“一周當家”、“記收支賬”,這也是教孩子學會理財、培養節約品質的好方法。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明白,花錢必須有經濟來源。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同,花錢要看支付能力。即使家裏很有錢,也要教會孩子懂得節約。

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來之不易,都是人們用汗水和心血創造出來的,隨意浪費是不珍惜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的表現。讓孩子經常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去參觀工廠、農村的生產勞動過程,參觀書籍、報刊的印製過程。

節約的美德是傳家寶,在孩子身上應得到繼承和發揚,當媽媽的千萬不能錯過小時候這個教育的黃金時期。

在低年級學生的學生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寫作業,寫錯字,喜歡把整張紙都撕掉,有時寫一次作業都要撕三四張紙,一個作業本寫兩三次作業就用完了。鉛筆也一樣,不少小學生喜新厭舊,把還能用的鉛筆都扔掉,換新的。

不少孩子花錢如流水,生活奢侈,經常談論誰家闊氣、有汽車、有大房子等。

某個同學剛穿出一件新衣服,沒幾天不少同學也更換上了這種新裝,而且穿要進口,戴要名牌,“耐克”、“阿迪達斯”已成為許多中小學生的行頭。兒童電子寵物,開始隻有少數孩子玩,現在許多孩子都有。孩子們認為,不管花多少錢,別人有的我也要買,我不能比別人低。很多孩子每天都有很多零花錢,口香糖、瓜子、話梅等小吃,總是隨身攜帶。不合口的,雖是剛買的,也會毫不吝惜地扔掉,浪費本、紙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爸爸媽媽過於寵慣孩子,吃穿用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家裏有條件,爸爸媽媽百依百順。很多時候,做家長的要為孩子的浪費習慣:負責。

我們可以看到在春遊秋遊時,學生背包裏的食物、飲料是琳琅滿目,有些孩子甚至相互攀比看誰帶得多、帶得好。如果學校在組織春遊秋遊之前,先告知學生及其家長,規定學生一律不能帶任何的食物飲料,由學校統一安排飲食,家長也能積極配合學校的做法,不給孩子準備任何食品。當玩得饑腸轆轆的孩子們麵對唯一的午餐——盒飯時,還能挑三揀四浪費多多嗎?這樣也會使得孩子明白一米一粥均來之不易。

媽媽還可以從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入手。孩子的飲食習慣是由家長培養的,不同家庭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飲食喜好。孩子的口味是後天形成的,如果家長能掌握一些食品營養的知識,經常告訴孩子人的生長發育需要哪些營養,這些營養在哪些食物中存在,啟發引導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合理膳食,那麼因挑食偏食而造成的浪費不就能減少了嗎?而且營養也更加均衡了,豈不一舉多得?

媽媽也可以有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目前許多家長都使用“獎勵製”來支付。具體來說,如果孩子將拿到的費用合理開支,可以獲得獎勵,家長下次便多支付一些,讓孩子自由發揮;否則就減少零花錢的支付。家長們通常具體分析,看孩子購買的物品是不是必需的。在學校學習是孩子鍛煉各方麵能力的重要階段,家長不可事必躬親,但也不可以給錢後就萬事大吉。通過“獎勵製”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消費情況,同時也可以對孩子的消費觀進行正確引導,從而有利於孩子日後的發展。

其實,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成人的任何言行都能在那裏留下痕跡,日積月累,慢慢地就形成了孩子自身的言行了。當媽媽的,要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在飲食方麵和其他方麵有沒有浪費現象?孩子的浪費,根源不在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隻有從自身做起,讓整個社會都形成反對浪費的氛圍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