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揚,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取決於周圍人的評價,特別是媽媽的評價,更能決定和影響孩子自己和同學對他的評價。積極的評價,適時地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從而樹立自信心,走向成功。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媽媽要善於用欣賞的眼光把孩子們做得對的事情挑出來,把孩子身上的優點挑出來,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1.全麵地看待孩子,多維度挑優點
有的媽媽會說,進步似乎很難發現,其實不然: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明禮貌、孩子的勞動表現、孩子的交往情況、孩子的文體才能、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的動手能力、孩子的衛生習慣等等,當然還有孩子的學習,都是評價孩子的因素。考慮的麵寬了,就不難找到值得有表揚的內容。總之,不能隻看一點,這樣才能發現孩子的每一個進步。
2.發展地看待孩子,多層次挑優點
隻要媽媽細心的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有進步的地方。可能一次作業進步,或者一次考試進步,可能在勞動或公益活動方麵表現較好,可能對問題的認識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增強,可能某方麵科學文化知識增加,可能文藝、體育取得好成績,可能有什麼小發明、小製作……關鍵是不要把“優點”的標準定得太高,哪怕發現一點微小的進步,也應及時肯定。不要以大人的眼光認為不值得一提就把點滴進步漠視、忽略過去。應該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優點是一步步發展的,要知道每一個大的改進都是小的進步累計的。
3.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換個角度挑優點
媽媽們都知道:事物是多種因素構成的,看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應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籠統否定。不要受思維定式的禁錮,換個角度去分析,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進步。
對待孩子應該表揚的行為,媽媽應及時的表揚獎勵,以強化刺激,因為孩子心目中,因果關係是緊密聯係的。對孩子的表揚,要及時,不能時過境遷才表揚;否則,表揚會使孩子莫名其妙,這樣的表揚不會有好的印象,更談不上引導、優化品質和行為的作用了。
對孩子的表揚應是媽媽發自內心愛護孩子的體現,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認為一點點好的表現是微不足道的,不輕易表揚。須知良好的品質與大的成績是由許多細小的行為與環節組成的,要求孩子一下子由“差”變優是不現實的,隻要有助於孩子改正缺點、彌補不足、順利轉優,媽媽就應樂於表揚孩子。
當然,表揚切忌說套話、空話,有的媽媽一表揚孩子就是“你真棒”、“真能幹”、“真聰明”,正如人們吃東西一樣,頓頓吃肉就會吃膩,孩子天天聽到同樣的表揚,思想上不但不會有任何震動,反而會厭倦這樣的表揚。因此,表揚的形式要多樣,內容要豐富,一定要言之有物。
很多時候,媽媽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人愛撫的動作也許比聽膩了的表揚更讓孩子欣喜,體會到進步的樂趣。
為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我們常常說,想象力是孩子騰飛的翅膀。想象是在外界現實刺激的影響下,在頭腦中對記憶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比如說,我們讀古詩《敇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我們腦子裏就會出現一幅非常壯美的圖畫,而且每個人腦子裏的圖畫都各不相同,這就是每個人想象的結果。每個人在想象的時候,都借助原來腦子裏的表象進行加工和創造。想象力中蘊含的財富可謂是無窮無盡。
縱觀曆史,在人的智力活動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就是采取所謂“思想實驗法”,在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邏輯思維和嚴密的數學推導而成的。因之,有一位物理學家讚歎愛因斯坦的成就時說:“作為一個發明家,他的力量和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想象力給他的鼓勵。”而愛因斯坦自己則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中小學生在學習各門課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很難理解教材中的圖形、圖畫,對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現的具體事物也很難知道它的具體樣子,寫作文幹巴巴,不會有形象生動的描寫。想象力,還直接關係著一個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媽媽們可以從幾個方麵努力。
1.指導孩子豐富頭腦中表象的儲存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啟發孩子多觀察、多記憶形象具體的東西。因為表象是想象的基礎材料,所以,誰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得多,誰就有更多的進行想象的資源。去博物館參觀,到郊區遊覽,參觀各種公益活動,走親訪友等,都可以記住許許多多的表象。為了記得多、記得準、記得牢,可以請孩子用語言描述,或者家長與孩子相互描述。還可以通過寫日記,把頭腦中的表象再現出來。此外,還可以多接觸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因為那裏麵形象化的東西特別多,讓孩子有意識地留心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於增加表象的積累,為想象力添加素材。
2.指導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的積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為主,但卻離不開語言材料,特別是需要用口頭語言或書麵語言將想象的內容表述出來時,語言材料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讓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積累。比如,背誦的課文要記牢,要有一個文學名句、名段摘記本,隨時把閱讀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來,而且利用休閑時間翻閱。這樣在想象時,可以拓寬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細密程度和豐富程度,從而促進想象力的騰飛。
3.支持孩子參加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多年來的經驗事實表明,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是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不論是音樂、舞蹈、美術、體育、書法,還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學、航模、艦模、電腦,每一種興趣小組活動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進入腦海,而且需要進行創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動任務。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當孩子們的興趣小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獲得表彰獎勵時,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想象力會突飛猛進地發展。
4.鼓勵孩子編故事、講故事。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孩子在小時候,喜歡編故事、講故事,有時講給小朋友聽,有時講給爸爸媽媽聽,有時還自言自語。家長應該看到這既是鍛煉表達能力的好機會,也是發展想象力的好機會。要積極鼓勵孩子,不要冷言冷語,更不能隨便阻止。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按照某個主題去編、去講,適時地給予讚揚,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讓孩子用筆記錄下來,不斷修改。漸漸地,孩子的想象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總之,為了發展孩子的智力,媽媽們必須重視想象力的培養,當孩子的頭腦插上想象翅膀時,他會飛翔得更高,看得更遠。
循循善誘,小批評顯大智慧
正如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一樣,自尊心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活動,是向上的內在動力。小學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時期,此期,他們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損害、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勇氣,從而帶來不良的後果。這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應當尤其注意這個“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家長對孩子事事處處不放心,在家裏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碰。有的孩子想幫家長擇菜,家長怕孩子擇不幹淨、添麻煩而粗暴地阻止;家裏來了客人,孩子想和客人一起玩,家長怕孩子調皮、給自己丟麵子而把小孩支出去……實際上,這種“不讓做”、“不放心”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它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並對家長產生對立和不滿的情緒。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幹脆批評孩子,這對自尊心更是一大打擊。
我們要認識到尊重孩子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切忌在外人麵前批評或諷刺孩子。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強調自己尊嚴的願望,希望自己能受到別人的重視和尊重。有的孩子晚上尿床後,家長就諷剌、挖苦孩子,第二天還告訴學校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使孩子“當眾出醜”。也有些家長一碰到熟人就當著孩子麵數落孩子如何調皮、不聽話,如何不懂事,把孩子數落得一無是處。家長這種做法是對兒童人格的羞辱,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心理上產生種種不正常的反應。如果家長不注意教育方式,經常使孩子出醜,將會使孩子變得不知羞恥,並習以為常,無形中對不好的行為起了強化作用。如果孩子經常處於被輕視、被當眾貶低或受指責的地位,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膽小、畏縮的毛病。同時,孩子的不知羞恥也會助長孩子不誠實和任性的毛病,這些都是可以避免,而且應該避免的。
誠然,孩子難免犯錯誤,不教育是不行的。但教育的目的是讓他知錯就改。
打罵、訓斥、恐嚇是強烈的刺激,如果經常訓斥孩子,將會使孩子具有適應訓斥的能力,如果家長不斷訓斥孩子,孩子對“被訓斥”的適應能力不斷提高,最後家長的訓斥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孩子出現逆反心理,而這種心理與家長在有外人的時候常批評孩子有很大關係。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由於自尊心的原因,常常使許多孩子難以接受當麵直接的批評,而比較容易接受間接的批評。間接批評的藝術有以下幾類。
1.借景抒情以情感人
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據說漢武帝的奶媽在皇宮住了幾十年,不願離開皇宮到外麵去生活。但漢武帝嫌她口唆、好管閑事,打算把她遷出宮。奶媽無可奈何地找到漢武帝的貼身紅人東方朔,請他幫忙說句話。東方朔安慰她說:“當你向皇上辭行的時候,隻要多看皇上兩次,我就有辦法了。”這天奶媽叩別漢武帝,熱淚盈眶,邊走邊回頭看漢武帝。東方朔乘機大聲說:“奶媽,你快走吧!皇上現在已用不著你喂奶了,還擔心什麼呢?”漢武帝聽了,如雷轟頂,想起自己是吃她的奶長大的,她又沒犯什麼大錯,感到十分內疚,於是收回了成命,讓奶媽繼續住在宮裏,並且更加用心地照顧她。
看上去,在這個傳說裏麵,東方朔是順水推舟,讓奶媽不要擔心,放心地離去,暗地裏卻批評漢武帝忘恩負義,但漢武帝卻能欣然接受,這是因為這個批評委婉而含蓄,無損於君王的尊嚴和體麵,達到了直接批評所達不到的效果。
2.由此及彼、旁敲側擊
這種方法是指的是:通過故事、寓言,或者是不點名指責某些人幹的某些事,或是通過與之有牽連的人或事來表達批評。有一位小學語言老師,當他發現學生甲跟學生乙在課堂上閑談時,他並沒有直接批評學生甲,甚至也沒有像某些老師那樣提問學生甲,而是提問乙或讓學生乙起來念段課文。學生甲沒了談話的對象,同時也意識到老師的間接批評,自然就專心聽課了。還有一位聰明的媽媽,當她那上幼兒園的兒子做錯事而且不認錯時,她總是耐心地坐下來講個故事給兒子聽,故事時裏總有個孩子或者什麼動物做了類似的錯事。講完後,媽媽就問兒子:“故事裏那個孩子(那個動物)錯在哪裏?”兒子按照媽媽的引導去批評故事裏的孩子(動物)。過了一會兒,兒子領悟道:“媽媽,剛才我也做錯了事。”運用這種形式傳達批評的意思,表明一個道理,既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被批評者尷尬,容易被接受。這種形式是平日生活裏,媽媽們可以多加嚐試的。
這種方法則需要更多的智慧,這是因為間接批評的對象除了親朋好友之外,有時也可以用於對付那些動機不良的人,使他們深感內疚,不至於在危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況且,有的壞人十分凶狠,間接批評更符合鬥爭策略。鄭板橋吟詩驅賊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晚年的鄭板橋辭去官職後,“一扇明月,兩袖清風”,帶了一盆蘭花和一條黃狗回鄉隱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風雨交加,他輾轉難眠。這時一個小偷溜進了他的屋子,鄭板橋略加思索,轉身低吟道:“細雨霏霏夜深沉,梁上君子進我門”。小偷臨近床邊,聞聲暗驚。接著,鄭板橋又吟道:“腹內詩書存萬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得出這是房主暗示自己並不富有,自覺羞愧,趕忙轉身出門,飛也似的逃走了。批評的效果在無聲無息中實現了。
間接批評運用得當,媽媽不僅可以避免給小孩子造成精神壓力,而且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起到激勵的作用。當然,應當指出的是,運用間接批評不能千篇一律,要看對象,批評的程度也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對那些錯誤嚴重、屢教不改的孩子,則還要考慮運用其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每個媽媽都懂得:要想使孩子有出息,必須從小養成好習慣。然而,好習慣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壞習慣究竟如何才能改正?這是許多父母並不一定清楚的。兒童少年時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也是關鍵時期。教育家指出: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因此,每一位媽媽都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收獲孩子好的性格、成功的人生。
為孩子培養好習慣的氛圍
孩子能否養成良好的習慣,與家長的教育密切相關。
古人語:“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有其母也會有其子”的。這主要從父母家人的表現對孩子的影響,和為孩子製造好習慣的氛圍的角度說的。試想,大人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又怎麼能做得到。隻有自己做到了,孩子才會做到,並且往往很容易做到。北京某個大學有個女教授,4個子女都學業有成,教授的經驗就是:在孩子看書時,從不言語,但是,每晚,當孩子做作業時,教授也在旁邊伏案苦讀,久而久之,孩子們耳濡目染,學習的氛圍與刻苦攻讀的決心便有了。可見,之所以這個教授的子女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因為他們的母親給他們製造了良好的氛圍的結果。
大家想一想,如果家長在一邊看電視,卻讓孩子安心寫作業;大人說謊,卻要孩子說實話;大人要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不按時作息;大人整日打麻將,卻要求孩子不要賭博……像這樣的家庭環境是不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成龍成鳳”的。
好習慣是孩子一生之中享用不盡的財富,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父母影響出來的。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中,父母能影響孩子的勞動習慣、起居習慣,飲食習慣、文明習慣、接人待物、敬老愛幼等等。因而,父母應該從小給孩子製造良好的環境,從小培養這些習慣。
在父母以身作則,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製造了良好的環境的同時,還可以讓書來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的確,書對人的影響太大了,例子不勝枚舉,不再贅言。也許有的家長說孩子不喜歡看書,不要緊,家長給孩子買了,放在孩子周圍,相信總有一天會引起孩子的興趣的。這兒所說的書,可以人文,可以是科學,可以是曆史等等,孩子會從中尋找到興趣,產生理想,立下誌向,追求自己的夢想。
孩子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影響到孩子的命運。而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起來的,主要方式是簡單的重複和有意識的練習。所以,媽媽們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某種習慣,就必須讓孩子不斷地重複自己的習慣。
媽媽們先得明確孩子應該養成什麼樣的行為習慣,然後堅持經常性的重複,在重複中激發孩子的興趣,學有所得,越幹越想幹,最後就會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例如,有些人堅持一輩子記日記,完全是習慣使然。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複。反複的實踐才能養成。隻要父母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鬆、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不願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所以,習慣的養成在於持之以恒,在幹不斷地堅持不懈地重複這個習慣。
由於孩子還小,常常不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這時若能給予他們很好的訓練,讓他們在實踐中逐漸體會那樣做的好處,等到他們長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此時,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以後是非常愉快的,但要把不經常出現的行為訓練成經常出現的行為,則是一個十分艱苦甚至是“痛苦”的過程,需要咬著牙戰勝許多困難,更要經過許多枯燥單調的練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特別是針對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訓練的過程更是痛苦,即使孩子不願意,也要鼓勵他咬著牙堅持下去。這個時候,就需要媽媽們和孩子一起重複那個好的習慣,不斷強化,反複重複,持之以恒。
總而言之,孩子習慣培養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如果不堅持,今天訓練,明天放假,行為就難以變成自動化的習慣。培養習慣是個長期工程,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反複地重複。但是,當經過自己的努力使孩子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或改變了一個壞習慣的時候,那份喜悅和自豪會讓母親覺得再苦也是值得的。
現在,媽媽們,你們明白了嗎?如果想讓孩子有出息,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各種習慣。而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言傳身教,關心孩子,了解孩子,與孩子做朋友,與孩子多交流,多處著手,給孩子創造養成好習慣的良好氛圍和環境。隻有這樣,孩子才能耳濡目染,養成好習慣,才能如媽媽們所期望的一樣,健康成長,學業有成!所以,媽媽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用足夠的意誌和恒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和孩子一起不斷重複好的習慣的過程中,通過媽媽和孩子共同的努力,讓“習慣’”成為一種美好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