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女人的教子聖經——貼心的母親最幸福(1 / 3)

第十一章女人的教子聖經——貼心的母親最幸福

孩子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最幸福的那個人一定是媽媽,媽媽與孩子血脈相連、息息相關,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也會伴其一生,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你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媽媽嗎?溫柔的、貼心的。想要做個孩子喜歡的媽媽,需要注意很多,首先你要蹲下來和孩子對話,你要試圖走進他們的世界,要記得蹲下身子看孩子眼中的世界,這樣子,你才會知道你的孩子需要什麼、愛什麼、想做什麼。等他長大後,他還是幸福快樂的。媽媽不僅對孩子的生理有著極其巨大、深刻和長久的影響,而且對孩子的智力、意誌、性格、品德等精神方麵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隻要有一個正直、勤勞、善良、樂觀的媽媽,那這樣的家庭就是心靈成長的聖殿,這樣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一定坐得正,走得直。

孩子都喜歡微笑的媽媽

對孩子來說,媽媽的麵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過烏雲的太陽,帶給人們溫暖。我們在孩子中間,常常聽到一個奇怪的問題:

“老師怎麼不會笑?”

一次,在中國少年報社組織的“我眼中的老師”繪畫比賽中,絕大多數孩子筆下的老師都是繃著臉的。好容易找到一張“笑臉老師”,畫畫的孩子還在旁邊注上:“老師終於笑了!”這不由得讓大家沉思,也為當媽媽的提了一個醒兒。

笑,是愛的語言,孩子們都喜歡愛笑的人。你衝他微笑,這表達了你內心的感情:“我愛你!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我很高興見到你。”從小在微笑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樂觀、積極的心態。如果做媽媽時刻保持微笑,將會使得和孩子的溝通更加簡單。

問題是:當孩子的某些行為確實讓媽媽感到很生氣或很難堪時,做媽媽的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遇到這種情況,媽媽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拿出當媽媽的威嚴,強調孩子的錯誤行為;一種是保持微笑,客觀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如果是第一種溝通態度,媽媽所表達的信息很可能隱含了“貶損”孩子的意思,代表了責備或辱罵,它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進而引起他們故意反抗媽媽的行為。長此以往,孩子會去疏遠“不笑的媽媽”。因此,媽媽對孩子的這種溝通不僅是無效的溝通,而且是能夠引起親子之間衝突的溝通,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溝通。

如果是第二種溝通態度,效果則會好很多:

我們可以微笑著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比如孩子要買東西,家長說“我買不起××”時,必須是真的買不起。不能讓孩子覺得“明明可以買的嘛,看來我還沒有鬧夠,所以你不給我買”。建立規則的第一條原則就是遵守誠實的原則,雖然這是老調重彈,然而,誠實是再怎麼強調也不會過分的。

給孩子感覺到確定性。生活中充滿了模糊和不確定性,這些模糊和不確定性讓成長中的孩子不知所措。家長應盡量增加自己行為與言語的確定性,讓孩子感到安全。這也是我們在前麵講過的,要在乎自己說過的話,給孩子的規定、限製都應是合理的,給孩子的“命令”都是可行的,並且是準備付諸實施的。

重視和孩子的對話與交流。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要想取得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並不一定要親自經曆很多事,而且,兒童也不會自動地從自己的體驗中學到很多東西。因此,人們,尤其是兒童,需要同他人一起交流、分析、總結已有的經驗,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智慧水平。在家庭中,家長也不應把一切都決定好了、做好了然後再強加給孩子,而應留下對話和協商的空間,給孩子踐行的機會,從而培養他們的判斷力和責任感。從“強調孩子錯誤的行為”和“客觀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這兩種溝通方式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這兩種溝通方式分別代表了媽媽的兩種態度。前者強調孩子的錯誤,重點在指責、批評孩子,如“你總是不聽我的話……”、“你忘了喂小狗……”、“你總是很懶……”等,所以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反抗,從而使親子之間的溝通難以進行。

媽媽應多親近孩子,通過肌膚接觸進行情感培育,溫暖愉快,情感得到滿足,建立相依情感,讓孩子感到可親可愛。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總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容易踏入的、不益於孩子成長的禁區:兒童心理治療專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熱諷。他們很難理解,和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怎會說出這種表麵是表揚而實質是貶損的“雙關話”,即使你說這些話時還帶有些許幽默感……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循循誘導,使孩子明確怎麼做?為什麼?不要輕易訓斥、謾罵、毆打。能尊重孩子,讓家庭充滿民主氣氛,富於平等。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隻需要用自己的言語或行動向孩子表示一點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不滿,孩子都會覺得是對他的錯誤的懲罰,從而自覺改錯。因而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懲罰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批評。

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製、扣留他喜歡的東西、沒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飯時減少他愛吃的菜肴,或者讓他穿一件舊衣服等等都是懲罰的手段與方式……

過分的嚴厲會使微笑不知不覺地從臉上溜掉;微笑卻會使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心越貼越近,知心的媽媽們,你們準備好微笑了嗎?

學會先走進孩子的世界

《莊子·九韶》中有這樣一個寓言:魯國的郊外飛來一隻很大的海鳥,魯國國君很喜歡,就畢恭畢敬地把這隻海鳥迎進了太廟,演奏仇韶》之雅樂取悅它,準備了美酒給它喝,宰了牛羊給它吃,每天用這樣的禮儀供奉海鳥。而這隻海鳥呢?目光迷離,神色憂鬱,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這樣鬱鬱寡歡,三天就死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魯國的國君不理解海鳥的緣故,教育孩子的時候,同樣要學會走進孩子的世界。

孩子是媽媽的一本書,永遠讀不完。選擇主動地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能離孩子近一點,再近一點。

媽媽應該是隨著孩子一起同步成長,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假期的期待上。一個家庭搞好溝通、和諧,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不是擁有多少財富,物質條件的良好是遠遠不夠的,良好的心裏環境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環境是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搖籃,也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孩子內心世界的豐富,恐怕用一本書也寫不完的。

孩子上了小學,這時家長首先要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但是有些家長以為這樣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其實,中國的文化教育底蘊是很深厚的,“最難的難不過中國的方塊字”,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學習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家長要陪讀,要一筆一畫幫著寫作業。而且,學問不僅僅是老師教的,還要鼓勵孩子問同學,與小朋友交換不同看法。同年齡段的幾個孩子放學以後在一起做作業,這種小組學習很值得提倡,媽媽們應該鼓勵。

其次,媽媽還要經常關心孩子的在校情況(與老師、與同學的關係),培養孩子落落大方、積極、快樂的情緒,不要斤斤計較,這就得從自己做起,譬如丟了一塊橡皮,褲子上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多和孩子聊聊在學校裏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情,如帶孩子去參觀科技展、看兒童劇,而不是去逛商場買衣服、去證券市場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麵,小學生主要培養是觀念。家長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塗。舉個例子,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有的家長就踹地一腳,說都是這地的錯。這明顯不對,會養成孩子委過於人的毛病。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要循循善誘,不能以粗暴態度對待,也不要一味遷就。隻有孩子不那麼抵觸了,才能走到心裏。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有些家長就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又犯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是大人,什麼話不是說過一次就行了,況且大人也不是聖人,也不會被“教育”過一次就記住了。細心收錄孩子的生活資料,有的家庭從孩子出生便給孩子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孩子的言行,從孩子的言行中發現和認識孩子的優缺點、各種情緒反應和生活習慣等,做到有的放矢,說教有據,這樣在“走近”孩子的路上才不至於迷失方向。

我們還要從各方麵聽取對孩子的意見。俗話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從多方麵獲得孩子的資料可以避免對孩子認識的主觀偏見,有助於發現被自己忽視的問題。研究表明:兒童最信賴的人是老師,最親密的人是朋友。孩子與自己的朋友無話不談。從孩子的朋友和老師那裏獲取信息往往是媽媽們不錯的選擇。

作為媽媽,你大可不必處處以長者自居,我們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否則孩子會對你關閉心靈之門,讓你一無所知。茶餘飯後,當兒童電視節目尚未開始之時,你可以和孩子親密地坐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不知不覺中你掌握了孩子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等,同時又將兩代人的心理距離縮短了,不知不覺間走近了。

帶著好奇和敞開的心,把愛的能量正確使用。試著去了解孩子的世界,靠近他,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情,先把自己的世界拋開,然後蹲下來,慢慢說:“媽媽以前從來沒有聽到你說這句話,這句話你今天突然講出來,從哪裏學的?”裏麵沒有一點責備,不會帶著任何意識,而孩子比我們更接近生物的本能,孩子這種本能的世界,孩子遠遠比為人父母強,因為他們還沒有被汙染,他們會很敏感地感覺到,於是,孩子就會跟你分享他這個世界。在孩子的世界裏,可能隻是這樣子。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單純,也很清麗,不會像成人一樣有很多的色彩,但是如果我們以自己的世界去教導孩子,然後我們以為那個叫做愛,那麼說,這個愛的使用者沒有智能,造成的結果,會對孩子的成長是滋潤的還是相反的呢?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愛也會變成一種傷害。

偉大的媽媽們,關注你的孩子吧,欣賞你的孩子吧,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關注與欣賞,很多時候他們要比物質的給予更重要。不要等到孩子向你說“不”的時候,你才省悟,更不要在孩子向你說“不”的時候,你還依舊執迷不悟。作為媽媽,走進孩子的心是最大的愛。

與孩子平等對話

“在家裏,不要以大欺小,不要做欺負孩子的媽媽。”這句話說出來會讓大多數的媽媽憤怒,但是你真的沒有欺負孩子嗎?其實,評定自己是不是欺負孩子的媽媽,隻要問問自己,最喜歡說一句話是不是“我這都是為你好”就可以了。

“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在媽媽看來的確是好的,並且幾乎是全天下所有媽媽對孩子的出發點。但是實際上“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根本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隻是打著這個招牌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走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甚至讓孩子幫助自己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這些其實都是媽媽以大欺小、欺負孩子的表現。

有些媽媽可能很能幹,非常善於為人處世,可能同時也非常努力,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較為成功,這些媽媽會覺得孩子隻要按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教訓、方法去做,“自然”會成功。於是在生活中,會不由自主地去指點孩子的對錯,甚至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在內心深處認同媽媽的偉大和能幹,所以,會事事聽媽媽的話。於是,很多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一個共性“孩子從小就很聽話,性格有些內向,學習成績從小學到初中一直不錯,在老師、同學和家長的眼裏,她是個聽話懂事、從不惹是生非的好孩子”。這就是在媽媽的欺負下長大的“聽話”

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在生活中,不需要做選擇,甚至也不用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他們會想:“反正是媽媽要我這樣做的,要怪就怪媽媽。”其實,所謂的“聽話”隻是依賴——在家依賴父母、在學校依賴老師。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自己來控製,長期聽話的孩子,很早就放棄了選擇和負責的機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動腦,不知道怎麼去解決問題,也有的孩子不敢思考,因為做錯了事情,媽媽一定要責罰的,即使媽媽不責罰,他們也不願意麵對內心的那份不完美。一個人一方麵要獨立地麵對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麵卻要聽別人的安排,這份衝突很容易讓很多的孩子迷茫、困惑、痛苦,甚至產生輕生的想法而停滯自己前行的腳步。

媽媽欺負孩子的另一種方式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讓孩子來做。

這種受媽媽欺負的孩子其實一直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成為媽媽所期待的樣子。長期以來,得到認同的標準在媽媽手裏,製定標準的人隻看結果,不看這個事情是不是孩子的喜好,也就是隻在意自己的感覺,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長期以來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總是被迫在做事情,很容易產生對媽媽的反感和強烈的逆反心理。

比如,有的媽媽可能年輕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沒有讀大學,從此,讀大學,甚至讀名牌大學就被媽媽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不斷地給孩子灌輸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大學的理念,同時給孩子買大量參考書,在課餘時間報補習班等來幫助孩子學習等。本來,學習是愉快的,但是,這種情況下,孩子在學習方麵承擔著非常大的壓力,同時還有媽媽對學習成績的評價和評價之後的批評和責難。

漸漸的,這樣的孩子由於在學習上缺少快樂的體驗,更不容易找到學習的樂趣,而產生厭學的情緒,最終讓媽媽事與願違。

在家庭教育中,中國的媽媽們總認為孩子小,總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不管自己說什麼,孩子都得聽,如果孩子反抗,就說孩子不聽話。可是,媽媽們,你們想過沒有呢?難道自己所有的話都是對的嗎?你與孩子是以平等的態度說話嗎?你知道孩子們是怎麼想的嗎?

給孩子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更容易和孩子深入交流。此時,父母是孩子的心理輔導老師,可幫助孩子緩解情緒,開啟智能。這種交流是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距離的一個好方法,也是一種美妙的感覺和經驗。

媽媽們,你們需要明白:雖然孩子人小,但其實並不喜歡父母一直都把自己當小孩子看待,他們希望父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與自己進行平等的對話,這樣,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媽媽們,給孩子平等對話的機會吧!因為,和孩子平等的對話,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是對他們的理解,是對他們的最大的認可和支持!

當媽媽犯錯誤時,有錯認錯,既不小題大做,也不大題小做,實事求是,把握好度,這樣,就可以在贏得孩子的尊重的同時,給孩子再上一堂課。

媽媽都應該勇於承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因為媽媽承認自己的錯誤給孩子做出“錯了就改”的好榜樣,增強孩子的是非觀念,同時及時化解孩子心中的疙瘩,使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更加密切。

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就是讓孩子學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發展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滿足自己的心願。可能孩子會做錯誤的選擇,但是,媽媽可以在給孩子選擇權、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和孩子一起分析,在選擇的實踐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辨別能力。

對孩子最好的培養辦法反而是多為子女提供“自作主張”的選擇機會。比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你想要買什麼款式和顏色的衣服呢?”“你認為這個問題的應該怎麼解決呢?”不管孩子什麼時候遇到困難了,媽媽們都應該先問問孩子的觀點,媽媽可以幫著給一些建議,但是最終仍然得由孩子做出選擇。

媽媽們還應該注意: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懂得也會越來越多,那麼家長也應該相應地給孩子越來越多的選擇權,讓孩子學會選擇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所以,親愛的媽媽們,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因為那是媽媽們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媽媽們,不要再以大欺小,利用媽媽的身份,在愛的名義下,剝奪了孩子們探索生活、積累自己生活經驗的權利,給孩子們一定的自由空間,更好地成長吧!

好孩子不是寵出來的

長久以來,中國的父母都有這樣一種看法,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別人不心疼,自己心疼。所以,隻要兒女在身邊,就寧可自己受苦,也不讓兒女遭罪。尤其現在實行“一對夫妻隻生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更使做父母的對兒女加倍寵愛,從孩子呱呱墜地起,就視為掌中寶、心頭肉,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哪裏還肯讓他們過早地操勞。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孩子始終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並且漸漸地把這些看成理所當然,甚至形成一種叫做依賴的習慣……

可是,問題是,這樣的孩子如何再獨自去麵對將來的競爭與挑戰呢?

在孩子長大後將要麵對的生活中,一個人自理能力、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麵的獨立性顯得十分重要,它是與人競爭取勝的基礎,一個沒有獨立性的人,一切依賴或依附於他人,就失去了與人競爭的能力,在生活和事業中難於取得成功。如今的獨生子女,由於受到兩代人的嗬護,他們易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作為年輕的媽媽,不得不認真思索。

詹姆斯博士是美國權威的兒科專家,他告訴家長: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得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報載,有一位研究生從小不參加任何家務勞動,生活上都由父母包攬,在獲準出國留學後,因為不會常規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竟然無法生活而陷入極度的神經衰弱,最後隻好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天下父母,哪個不愛自己的孩子,然而愛的方式、方法卻值得我們家長好好地深思。做媽媽的,注意通過家庭教育的點點滴滴培養幫助孩子學會獨立,這才是愛孩子的最好表現。

既然孩子是獨立的人,成人就沒有必要把孩子的一切都包攬起來,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會孩子力所能及地處理自己的事情。如孩子上幼兒園時應讓他學會自穿衣、吃飯、刷牙、整理玩具等,到了小學、中學應逐漸學會掃地、拖地、洗刷餐具、整理床鋪、處理個人衛生、燒水、煮飯等技能。當孩子做不好時,家長千萬不能放棄,不能圖省事、省時而放鬆對孩子的要求,更不能包攬,而要積極引導。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從不會到會、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我們何不給自己的孩子學會獨立的機會,選擇及時抓住機會,鼓勵孩子讓他試著做力所能及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