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任何事物對於外界環境的變化都會有所反應,這種反應有的是利於自身的,有的是盲目的。霸王項羽的行為就是一種盲目短視的行為,而中華民族奮起抗擊外來侵略的行為就是值得讚揚的,是利於自身的反應。因此,當我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境的時候都應該有意識的選擇一種利於自身的反應,尋求使自己生存下去和能更好的生存的變化。生物學上對此稱作“自利行為”,而經濟學上也有“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論述。這似乎和我們平常所頌揚的無私與執著的精神相違背。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中的一段話說明了無私與自利的關係:
“一般來說,每個人並不打算去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能促進多少公共利益。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自己的利益。但在這麼做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引他去達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目標。由於追求自己的利益,他實際上促進了社會的利益,這種效果甚至比他專門去增加社會利益時產生的效果還大。”
這句話和中國的一句古詩:“有意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你苦苦追求一件事情或者單相思的時候,不如退後一步,海闊天空。也許這個時候,之前千辛萬苦達不到的目標也就不知不覺的實現了呢。
執著是我們千百年來歌頌的美德,也有人說“執著的人總是值得尊重的”。對此我們應該辨正的看待。執著也是有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是執著,就是“鑽牛角尖”了。晚清的遺老遺少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不能窮則思變,依然心存複辟的念頭,終日念念不忘大清王朝,最終被時代所拋棄,那不是執著,是愚忠。
正確的“變”也是有自己的方向性的,而不是“隨風倒”。這種方向就是前麵提到的自利。自利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是一種擺脫困境,活下去的信念。而且這種信念正是人類能夠征服重重困難生存到今天的最終動力。因此信念更需要執著的精神,否則最終也隻能前功盡棄。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洋務運動”起先紅紅火火,但最終卻草草收場。使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革命在中國都沒能成功。最終還是中國共產黨人憑著堅定的信念,完成了這一曆史上最偉大的“變”,而使華夏民族走出了“窮”的境地。因此可以看出窮則思變不光是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不僅需要有靈活的思維,也要有堅定的信念。
其實,“窮”不單是一種困境。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一切外部條件和環境都可以被認為是“窮”,這時“窮”就是“無窮”的意思了。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遇到的人都是“窮”。今日的社會發展的比二千多年前的時代要快速得多,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之中,可以說我們身陷無數“窮”中,而且這些“窮”在不斷的變化,我們需要不停的觀察身邊的“窮”,隨時做好“變”的準備。
對機遇和挑戰時,誰“變”得快誰就占得先機,誰就能“變則通,通則久。”平常知識的積累,理論的實踐,人際關係的建立都能成為我們“變”的資本。一個成功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懂得學習,當機會一旦到來的時候就牢牢的抓住。最終破繭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