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9.窮則思變:走出困境的“武器”
窮則思變是中國一句古老的成語,出自《係辭傳》下篇的第二章,原文是“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係辭傳》相傳為孔子所著,是《易經》的整體概述,闡述《易經》的哲學道理,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篇重要的論文。遺憾的是,今天社會的人們對外來文化進行大肆宣傳和追捧,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確置若罔聞。真正了解《易經》的人已經很少了,對《係辭傳》有研究的人就更少見了。不過,“窮則思變”作為成語卻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且經常被引用在各類文章和評論上。這與他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博大精深的內涵是密不可分的。
兩千多年前的智者通過非常簡單的文字解答了當人們麵對困境時應該如何對待的問題。但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的實際行為,並沒有遵循這個道理。我們對它的理解其實也是非常表麵化的。我們可以很流暢,很動人的背誦出古人的詩句和文章,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的領悟其中樸實的道理呢?我們有沒有把這些道理應用到實際中去呢?
窮則思變,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原則,是做人的道理。那麼何謂“窮”呢?通俗的說,“窮”就是走投無路,身陷險地。對於個人,一般是指生活或者工作,乃至精神險入了困境,難以自拔,甚至有時候難以生存下去。比如,我們在生活中有可能麵臨的失戀、失業、離婚、喪失親人等事情,都是“窮”的表現形式,再比如,近年來大學生、碩士生乃至博士生自殺跳樓事件都已經司空見慣了,這些學生就是在麵臨“窮”的時候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沒有渴望去擺脫,隻是消極的接受了“窮”的現實。對於民族和國家來說,“窮”指的就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比如一百多年前,中國麵對列強的侵略,四萬萬人無家可歸,幾百萬平方公裏的國土淪喪,可謂“窮”到了極至。麵對困境的時候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生無法挽回的悲劇,甚至慘劇。因此,我們應該拿起古人留給我們走出困境的武器——“變”。
那麼,何謂“變”呢?“變”就是變化,就是調整,就是竭盡所能擺脫“窮”,一般來說這種變化代表著進步,代表著個人的成熟,社會的前進。戊戌變法是“變”;辛亥革命是“變”,新中國的建立更是大“變”。隻有“變”才能走出“窮”,經曆“變”一個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通過“變”一個民族重新站立了起來。因此,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
窮而不變又會如何?霸王項羽,氣吞山河,但也不免在烏江自刎,我們在緬懷這位英雄時,不禁扼腕痛惜,如此的英雄在麵對困境時候竟然也選擇了如此簡單的解決方法。多少曾經鼎盛一時的王朝因為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最終被曆史所拋棄。
就是在今天的現代社會,也無時無刻不斷的發生著窮而不變的事情,有的人失業後,不好好反思自己卻整日沉迷於酒精中;十幾歲的孩子不以學業為重,卻為情割碗;某某國有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最終破產清算,這種例子舉不勝舉。可見,我們隻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挑戰不斷出現的困境,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處理事情的方法,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天佑之,吉無不利。”我們的生活也才會更美好。
那麼應該如何“變”呢?“變”了就一定能走出窮嗎?前麵講了,變是一種調整,是一種進步,但如果我們想得更深入一些,“變”其實就是一種本能反應,一種對環境的反應,這就是“變”的廣泛含義。正所謂“不變”也就是“變”,這與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