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8.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實質(1 / 1)

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8.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實質

自強不息,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們這個民族曆經磨難終於存在下來並不斷強盛的動力。《易經》中的“乾”卦“象傳”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話,正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之源。

在這句話裏,給自強不息兩種含義,首先,天是自強不息的,茫茫宇宙之所以存在,就在於它本身的不斷運行;其次,“君子”法天行道,也自強不息。在這裏,我們的祖先一下子就將“天”之所以“行健”的根本原因找了出來——自強不息,而且還以之為師法的最終目標。

《周易》裏所體現出來的,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易”的本意就是變化,就是創新。在古人眼裏,《易》放在那裏不動,就藏著天地間至神至妙之理,可一旦運數觀象,那麼“易”就變化起來,其中的卦象發生變化,隻有在變化之中,才能顯示出“易”之理,而且是一動百動,某個時刻動“易”,也就意味著“易”在那一刻發生巨大變化,將其卦象變化到能跟那一刻整個宇宙對接起來,於是從整個宇宙中找到你想要的信息。

打個通俗的比喻,“易”就像全球定位係統。如果你想搜索某個位置,那麼,啟動全球定位係統,天上是衛星分區搜索,然後將信息傳回地麵中心,由中心對信息作出處理,找到答案,得出所要求的信息,然後傳出。“易”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有了這樣一種天地變化的全麵的“易”的觀念,所以“君子”要自強不息,不斷地完善自己,永不停息地向更高更新的境界攀升!隻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才能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出“天”之“至德”。

“易”學中這種精神,在“百家爭鳴”之時,就有著十分充分的體現。儒家聖人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墨家學派的眾人更是充滿了實踐精神,為了實現天下“兼愛”,他們連自己生命都可以隨時犧牲,還有什麼不能放棄的呢?

還有法家,他們提出以嚴刑酷法治理社會的思想,雖然有偏激之處,他們主張以術、勢等手段控製甚至操縱人民也有其失當之所,但是,法家積極有為,想通過社會改革達到長治久安的用心,卻也是正體現出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後代更被闡述得係統化,也有了全方位的表現。我們是一個文明古國,她跟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國一樣,都經曆過無數的劫難和不幸。為什麼這個民族能存在下來,不斷發展壯大?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國勢衰敗之時,就會有一批改革家,不計個人得失,憂心國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進行社會改革,富國圖強;當統治者殘暴無道之時,就會有剛正直諫之臣,不顧個人安危,犯顏直諫,還會有那些不屈的鬥士,挺身而出,為真理為正義而鬥爭;在外敵入侵、國難當頭之時,就會有一批仁人誌士勇敢地走出來,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句,恰是這種不息的民族魂的最好注腳。

自強不息,不僅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而且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隻有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們才能笑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才會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勇敢向前。隻有我們每一個人都繼承並發揚這種自強不息的傳統精神,才會彙成巨大的民族精神的潮流,推動我們的民族再度走向繁榮和富強,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再度振興才會最終出現。可以這麼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可能將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拋之腦後,但自強不息的精神,卻是必須繼承的,因為有了它,隻要有幡然醒悟之時,仍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否則,就真的失去了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的資格了。